黃長新
[摘要] 現代教育僅靠家庭或學校很難保障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需要學校和家庭兩個“教育者”對學生信念一致、行為一致,共同發揮家校共育合力,構筑家校共育體系,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本文主要在分析現階段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對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 家校共育;構建;新模式;策略
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生態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都會影響學生的發展。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存在著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的傾向;家長重學生成績,輕學生思想和心理發展;家長與孩子溝通不暢,家庭教育難以開展,效果不明顯。近年來,國家將家庭教育擺到了教育體系的突出位置,并以大綱為指導,規范家庭教育行為,在此情況下探索一種合適的家校共育新模式顯得至關重要。
一、現階段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校共育是提高整體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有限,回家后的具體情況教師無法掌握,這就需要家長進行監管與引導,發揮家庭教育主戰場的作用。
1.家長忙于工作而忽視家庭教育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不少農村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顧;而城市中的人們每天工作繁忙,只能抽出少量時間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很多孩子由老人或保姆照顧,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十分溺愛。在此條件下,家校共育很難開展。家校共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老師要想辦法讓家長積極參與進來。
2.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在校情況
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無能為力,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家長根本指導不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關心。他們片面地認為學校是教育的主戰場,要負責學生的成績、成長,教育任務應由教師承擔。孩子在校的表現家長并不在意,而唯一對其有所觸動的就是孩子的分數問題,可分數無法與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畫等號。家長這種漠不關心、置若罔聞的態度導致家校共育呈現出形式化特點,不利于新模式的構建。
3.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知識的有效認知
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規律缺乏科學認知,也沒有系統地去研究過孩子的心智發育特點,不少年輕家長自己的心智都還不太成熟,對孩子的教育較為隨性。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學校和教師的依賴心理強,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一些地方教育理念落后,把錯誤的教育方法傳導給家庭,很多學校缺少家庭教育的專業教材和研究,無法為家長提供有效幫助。隨著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規模日益呈現出小型化特征,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
4.教師與家長缺乏有效溝通
在現今的家長群中,發言最積極的是老師,大多是公布各項作業、各科分數的信息,家長卻很少進行交流。家長與教師之間存在隔閡,表現在:首先,家長不敢在群里隨意發言,也很少主動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家長對教師存在一種畏懼心理;其次,教師工作不夠積極,沒有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彼此間的關系較為疏遠。雖然微信群溝通很方便,可家校之間互動式溝通很少,只是教師的單方面溝通,而不是有效的溝通。
二、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策略
1.保障溝通數量與質量
教師要將溝通看作一門藝術,溝通時以家長較為關心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抓住每個家長對孩子不同的關注點,多挖掘孩子的優點,闡述觀點時考慮家長感受,以適當的方式喚醒家長的情感共鳴,讓家長真正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慢慢取得家長的信任,為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這樣的溝通對于學困生家長尤其重要,因為本來自己孩子各方面表現不是很好,家長和孩子容易有自卑和抵觸心理,這時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是一切溝通的前提,教師更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除此之外,保障溝通的數量也十分重要,教師要與每位學生家長建立長效溝通機制,不能一時興起、一次而止,不要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聯系、形成的信任因疏遠而消失。
2.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
學校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通過多種途徑逐步改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固有認知,比如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家長委員會,組織班級內重視孩子教育、文化水平高、號召力強的家長宣傳家校共育,以家長帶家長、學校帶家長等方式讓更多家長參與到家校共育之中。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講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傳授家長遇到各種學生問題時開展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特別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很難與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給家長傳授相應的方式、方法。另外,學校也要對班主任或其他教師進行家校共育專項培訓,聘請一些具有教育經驗的專家教授傳授經驗,與先進教育工作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達到開拓思維、取長補短的目的。
3.了解每個家庭的困難
許多家長忙于工作,根本無暇照顧孩子,更不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站在家長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家長的困難,以傾聽者的身份去喚起家長的情感共鳴,以朋友的語氣提出一些適合的解決方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化學生家長。只要家長用心投入地去關心孩子、教育孩子,總會收到效果。教師與家長按照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共同探討學生的教育方式,共同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法,將家校共育的教育目標落實。
4.實施分層共育策略
如果教師實在沒有足夠的精力、時間與全班學生的家長都取得有效聯系,可以嘗試分層共育模式。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等社交軟件,將不同層級學生的家長拉入到同一討論組中,畢竟處于同一層級的學生多少存在相似之處,且該層級特性顯著。教師可以將一些知識要點、教育小妙招等發布其中,并像選擇家長委員會那樣選出每個討論組的委員會,讓他們在群內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提高家校共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借助新時代信息化手段與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相結合,能夠大大提升家校共育的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構建家校共育新模式非常有必要,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發揮引導價值,去思考傳統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在工作中結合實際情況尋求改革創新,真正踐行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與家長統一戰線,形成親密無間、相互助力的良好協作關系,為孩子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共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黃笑蕾.自媒體時代家校共育生態建構初探[J].中小學德育,2018(06).
[2]李晶瑄.淺談家校共育對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和作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7(11).
[3]路天斌,齊慶齡.協同教育理念下家校溝通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教書育人,2021(13).
[4]楊樹秀.解讀“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家校共育發展方向[J].考試周刊,2021(35).
[5]張翠萍.淺談在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開展家校共育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