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竹
摘要:音樂是一種文化,音樂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們通過理解文化來學習音樂,通過學習音樂而更好的理解文化。音樂教育觀念影響著音樂教育實踐,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在面對具有綜合經驗的人時,既需要回歸生活實踐,也需要深度融合的綜合學科教學。
關鍵詞:文化理解? 音樂教育觀念? 教育實踐? 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J0-0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4-0173-03
“文化現象中的音樂教育”這個話題,是在“文化中的音樂”問題基礎上的延伸,因此想要弄清楚文化現象中的音樂教育,首先就要弄清文化和音樂的關系。人們對于文化和音樂兩個詞并不陌生,而將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卻是半個世紀以來在人類學的影響下而成的,人們逐漸意識到音樂不僅僅是音符、聲音、曲式調性等表象,其本質屬性是文化。因此,音樂是文化的一種,音樂被包含在文化之中。
一、文化現象中的音樂現象
文化既是一種人腦中的抽象觀念,又是一種有著具體形態的文化結果。文化觀念在人類意識的發展中形成,并具有延續性,是人們的一種內在的思維認知,它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舉止、社會交往、民俗習慣、意識形態等。文化是復雜多樣的,因此很難給文化下一個具體的定義。對文化的描述可以認為其是由人類創造并影響人類行為的有意義的模式,既有內化系統,又有向外輻射的外化系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作為符號體現出個體性和社會群體行為,具有傳承性,且不斷改變,包含了人類道德、法律、知識、習俗等。在人類活動及其創造的一切事物中,文化現象是文化觀念的一種外化體現。文化無所不至地滲透到各個領域,如教育、藝術創作、旅游等,這些人參與的活動都與文化相關。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將文化觀念與文化知識內化,再向學習者輸出,在教育活動中師生互為主體,并非“主-客”或“人-物”之關系,二者之間是“人-人”的關系,二者沉浸于同一個文化語境中進行文化理解,這一行為過程可被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過程也需要文化的參與,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在創作者腦中被構思,創作者通過實踐將腦中的文化觀念變成具體的文化形態;旅游活動中,人與人之間、人與景物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人文意味,景物在沒有人賦予其意義時是純粹的自然環境,但是人的意識以及人的歷史賦予了自然景物意義,使之成為記錄文化和歷史的一種文化形態;導游與游客的交流也是互為主體的,是一種文化觀念的交流與碰撞,文化觀念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不斷交流與碰撞中更加豐富多樣。這些與文化有關的人類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文化現象。
音樂是一種文化,與文化不可分割,音樂現象是一種文化現象。“現象”一詞被人們用來概括一切音樂活動,一方面是受到 20 世紀西方現代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現象學”的影響,認為現象是一種不同于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即一種意識現象,并非外顯的現象;二是受到人類學的影響,主要指文化人類學,將人類不同音樂活動視為不同的“音樂現象”,這也是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以文化為切入點的認知思維結果,指向了人的文化的多樣性和音樂活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①因此,用“現象”一次來概括一切音樂活動是較為貼切的,既包括了審美性的音樂作品,也包括了功能性的音樂活動。音樂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其核心是人,沒有人參與的音樂就不能稱之為音樂,人和人創造的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使音樂擁有了各種各樣的功能,如民間勞動者為勞作鼓氣而口口流傳的勞動號子、為改善病人情緒所用的有治療效果的音樂、現代綜藝節目中為了節目效果而創作的渲染氣氛的音樂、母親為哄小嬰兒入睡而哼唱的搖籃曲等等,音樂現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文化現象中的音樂現象是包含了藝術音樂與藝術音樂以外的功能音樂的一切音樂實踐。
二、音樂現象中的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是圍繞人而展開的文化知識傳遞活動,是一種文化現象。以音樂為主的教育實踐就是音樂教育實踐,是一種特殊的音樂現象。音樂教育包含音樂教育理論和音樂教育實踐,前者作為一種理論是靜態的,但是對這門理論進行研究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音樂實踐,靜態的理論文本在經歷不斷的修正和補充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后者是教授音樂的行為實踐,教授是一個動詞,音樂教育活動只有在實踐中才可以實現,因此音樂教育是一種音樂實踐,是一種特殊的音樂現象。這與實踐主義范式的代表人物埃利奧特的觀點是相契合的,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多樣性的人類實踐”,并主張將這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作為音樂的中心②,用實踐描述音樂是一種更加準確的描述,實踐是音樂的根本存在方式,沒有了人類實踐就沒有了音樂,在作品概念誕生以前,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生活中的音樂,這些音樂從人們的生產勞動中產生,并不為專門的審美藝術而作。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指向的是人和人的文化。人們對于音樂的體驗取決于由文化與語境決定的理解,這樣的音樂體驗背后包含了人們各式各樣的經驗,即是一種包括了感覺、知覺、思維、判斷、經驗、知識、閱歷等方面的綜合經驗,音樂教育就來源于文化土壤下的音樂生活。由此可知,音樂現象中的教育實踐是一切與音樂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可以來源于生活實踐,而不僅限于音樂作品。反觀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實踐,將音樂作品作為唯一的音樂教育內容,雖然作品本身具有一定審美價值,學習和分析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快速提高受教育者的音樂審美技能,但對于音樂觀念的培養是不利的,很多人的思維慣性只將“語文、數學、外語等”當作文化課,把音樂和美術區別在外,但就其本質而言,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音樂產生于以文化為基礎的生活實踐,學習音樂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音樂形態背后的文化,而了解文化也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音樂,因此不可將音樂與文化分開討論,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聯系。
21世紀以來,音樂多元化趨勢勢不可擋。在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觀念的啟發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引領下,音樂的多元化成為主流。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若僅僅是從技巧上分析是對于音樂文化資源的一種浪費,這只看到了音樂形態,沒有看到音樂作品等音樂形態背后的民族文化。例如在傳統的非洲音樂中有社區音樂文化,這種社區類似于一個村子或是城鎮的一個區,表面看似僅僅是聚集表演的普通活動,但其實是有著共同的習俗、信仰、社會準則的人們的社交性活動,這樣的聚集表演在宗教影響嚴重、歐洲文化碰撞的非洲,成為了一種他們賴以共同生活的社會準則的一種手段,并且提供了交流創作經驗的機會,音樂成為了他們表達共同情感的渠道。多元的音樂帶來的是多元的文化,教育實踐不僅是對音樂技巧的學習,更多的是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從音樂形態中發現文化觀念,在對比中思考文化。音樂教育是多樣化與多元化相結合的音樂教育,其涉及的是文化中的音樂生活以及音樂實踐,既包含了功利性音樂,也包含了非功利性音樂,人們既可以享受音樂廳里藝術音樂的審美體驗,也可以在生活中參與音樂實踐,這些音樂構成了人類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
三、走向文化理解的中國音樂教育
(一)20世紀的音樂教育探索
20世紀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歷了語言轉向、解釋轉向、后現代轉向直至文化轉向。文化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而中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雷默為代表的“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延至今日,雷默吸收了蘇珊·朗格的藝術觀,即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形式的符號表現,將藝術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將情感的教育等同于審美教育。雖然中國學習了許多外國的音樂教育實踐的教學方法,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但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音樂教育理論體系。這樣的審美教育雖然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水平,但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文化語境,并將藝術音樂看作是音樂的全部,而這似乎與音樂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埃利奧認為音樂教育的追求是育人于樂、育人知樂、育人為樂、以樂育人,③實踐作為一個多維概念,需要關照的是人與社會、人的道德以及人格培養。
(二)21世紀文化觀念引領的實踐轉變
在2001年以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包括唱歌、欣賞、器樂和識譜四項,可以看出彼時的音樂教學主要以音樂知識與技能為主,圍繞音樂作品而展開,是受到審美主義哲學范式影響的結果,缺少人文性課程環節;在《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的將課程內容框架改為“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其中“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包括了音樂與社會生活、姊妹藝術以及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讓學生可以感受和關注生活中的音樂,并且能夠參與其中,獲得直接的生活音樂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水平。新領域的添加一方面更加清晰的劃分了音樂教學課程的內容,打破了將音樂學習看作是技能學習的籠統認知,另一方面充實了課程內容,即對音樂的學習范圍從音樂作品擴大到音樂實踐,從機械的表演與欣賞擴大到創造性的輸出實踐。
(三)未來回歸生活的文化理解
1.回歸生活的課堂觀念
傳統狹義的課堂教學是指在學校教室中,教師向學生授課的教學方式。而人的生活是社會的生活,既有學校也有家庭、社區、國家,教育活動在任何一種場域里都可能發生,教育與生活無法割離,因而課堂也需要回歸生活。20世紀50年代巴西掃盲實踐中曾提倡把重心從教室挪到社會④,是一種轉移課堂的初探。在《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有顯現,在“音樂與社會生活”領域提倡學生積極參與生活中的音樂活動,通過廣播、影視、網絡等媒體欣賞音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直接獲得了這種音樂經驗,所獲得的真實體驗和音樂理解有深有淺、各不相同,這為音樂教育的引導提供了契機,回歸生活的音樂課堂可以引導學生辨別音樂的質量、了解音樂文化。
2.綜合學科教學觀念
音樂屬于人文學科,比較容易與其姊妹藝術學科相融合,也與其他人文學科相聯系,也可以與理科、醫科等非人文學科產生聯系,數學與音樂的結合促進了音樂的律學發展,醫學與音樂的結合推動了音樂治療的研究。我國一直進行的是分科教學,分科雖然更便于學科研究,但在教學中這些被割裂的學科知識無法與學生的綜合經驗相對應,容易走向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境地。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所具有的是統一的綜合經驗,包括了審美經驗、道德經驗等等,人們在生活中所運用的是綜合的經驗,而非單一的經驗,因而完整經驗的獲得也需要沉浸于完整的生活之中。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因而要想培養這樣完整而全面的人、使其獲得完整的經驗,就不能用完全割裂的學科進行單科教學。此外,學科之間的簡單相加無法構成一個有機的認識和解釋世界的統一體,也容易出現不同學科對同一問題解釋不通的現象。因此音樂教育學科融合需要更加深度、全面和貫通的多學科融合。
四、結語
文化現象中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全面關注人的教育,以人與文化為核心而展開,打破了把音樂只認作音樂作品的觀念,而是將有人參與的一切音樂活動作為音樂教育學習的內容,拓寬了音樂教育的視野,同時引領音樂教育回歸現實生活、走向多學科融合教學之路,豐富學生的完整經驗,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
參考文獻:
[1]范曉峰.面對音樂現象——音樂美學如何是?[J].人民音樂,2019(11):68-72.
[2]孫悅湄,范曉峰.生活現象·音樂現象·音樂觀念——一種音樂美學觀的重新解讀[J].中國音樂學,2010(01):112-119.
[3]洛秦著.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4]管建華著.后現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胡瀟著.文化現象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6]金生鈜著.理解與教育 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①范曉峰:《面對音樂現象——音樂美學如何是?》,《人民音樂》,2019年,第11期。
②(美)戴維·埃里奧特(David J. Elliott)著,劉沛譯,《關注音樂實踐 新音樂教育哲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48頁。
③(加)戴維·埃利奧特、(美)瑪麗莎·西爾弗曼著:《關注音樂實踐 音樂教育哲學》,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1頁。
④楊沐:《音樂人類學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及其應用》,《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