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藝
摘要:“諧劇,按字面理解,就是一種詼諧的戲劇,道具簡單,場面不大,一人(演員)獨演,獨演一人(角色)一個人演一臺戲,一人上場,滿臺生輝”。這就是諧劇創始人王永梭先生對諧劇的生動描述?!爸C劇的表演,是通過一個演員第一人稱地扮演劇本中的一個人物,在規定的情景中,用具體的動作、生動的語言,活生生現身說法地展現出一段小故事”。這又是諧劇創始人王永梭先生對諧劇表演形態的界定。諧劇流傳至今已有百歷史,其從川渝起步,在國內廣泛受到贊譽,甚至獲得了許多國際觀眾喜愛。然而,隨著當今時代飛速發展,娛樂方式日益豐富,諧劇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甚至面臨發展困境。本文將從諧劇自身的藝術局限性和外界的沖擊影響來簡要分析諧劇目前面臨的發展困境,并就文中提及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提出一些可行的應對方案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諧劇? 表演? 發展
中圖分類號:J80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4-0170-03
中國的文藝舞臺百花齊放,多彩繽紛,而在眾多藝術形式中,諧劇堪稱其中最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存在。她既有惟妙惟肖的表演,又有一人(演員)獨演、獨演一人(角色)、一個人演一臺戲、一人上場,滿臺生輝以及無對象交流的藝術特征,是舞臺藝術上的一朵奇葩。諧劇承載著西南地區人民的鄉土情誼,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一直被人們喜聞樂見。隨著改革開放,藝術的交融互通變得空前頻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諧劇日漸式微,似乎已經走到了其發展的瓶頸階段。本文筆者將從諧劇本身的藝術特點入手,進而挖掘其式微的原因,找到發展困境的癥結所在之后,探討如何讓諧劇走出發展困境。
一、諧劇的起源及藝術特色概述
(一)諧劇的起源
諧劇,起源于1939年。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百姓的生活更加不易,從國立戲劇??菩.厴I的王永梭先生目睹了一位在凜冽寒風中掙扎求生的小商販的情狀,深受震動,并且有感而發,以四川普通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為題材創作了第一個諧劇《賣膏藥》,并在四川合江縣的新年集會上首次登臺表演。由于《賣膏藥》風趣幽默,寓莊于諧,讓觀眾在笑過之后有所體悟,從這個小人物的背后,觀眾仿佛看到了為生活奔波的自己。因此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同情和共鳴。諧劇的首次演出大獲成功,于是在1942年和1943年又創作演出了《扒手》和《趕汽車》,演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43年7月,王永梭先生正式將這個年輕的表演形式命名為“諧劇”,取詼諧、合諧之義。
由于作品都是反應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和命運,又詼諧幽默,備受四川人民乃至西南地區人民的喜愛,并漸漸傳播到全國各地,慢慢地成為了國內一個獨特的藝術形式。
(二)諧劇的藝術特色
諧劇因為詼諧幽默,成為人們喜聞樂道的藝術形式,漸漸廣為流傳,繼王永梭先生之后的表演者群體漸漸壯大,劇本題材也日益豐富?,F在,經過不斷地積累、發展,諧劇的主要藝術特色可以用四個字進行概括——即:“虛、諧、簡、靈”。
所謂諧劇之“虛”,是指諧劇只有一位演員登臺表演一規定角色,而對于劇本中的其他角色和環境等元素進行虛化表現,運用了無對象交流的手法,達到了一人上場,滿臺生輝的藝術效果。將故亊中小人物的真實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種“虛”,并非實質意義上的“虛”,如果演員將“虛”表演到位,就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想像,在觀眾的腦海里就不“虛”,就是一人上場,滿臺生輝的場面,觀眾得到了最美的藝術享受。表演藝術經過了這樣的升華和潤色,實現了“虛中帶實,實中有虛”,在諧劇中實現了虛與實的辯證統一,所以我們說,一個諧劇的演出成功,是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的,這也是諧劇的高妙之處。
所謂諧劇之“諧”,有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王永梭先生講,“所謂諧之所在,一是詼諧,二是和諧”。首先,諧劇的語言以四川方言為主,四川人天生幽默,四川話自然就風趣詼諧。深層上講,諧劇寓莊于諧,表面的“笑”可能不是笑,而是劇中小人物對階級敵人的諷刺,體現其覺醒和抗爭精神。諧與笑,皆不是淺陋粗鄙的“笑”,而是健康積極、充滿希望的“笑”。
所謂諧劇之“簡”,體現在舞臺、演員和道具等諸多方面。諧劇表演在舞臺上只有一位演員,一人(演員)獨演,獨演一人(角色)。將和“角色”(第一種人)相關聯的第二種人(看得見又看不見的人)、第三種人(看不見的人)都虛擬起來。舞臺布局簡單,能體現出特定環境就行了,不必太實,道具精簡,但很重要!因為道具是繪置環景、依附人物(第二種人)、聯系表演和變形使用設置的,道具要簡單,但要以觀眾看懂為度,小道具的運用,除重要的小道具外,其余的都可虛擬,作無實物表演,這就給演員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間,也非??简炑輪T的舞臺控制力和表現力。
所謂諧劇之“靈”,是指諧劇誕生于四川一帶,自然汲取了西南巴蜀之“靈氣”,這“靈氣”滋養著諧劇的表演者和觀眾。諧劇的劇本最初都取自于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短小精悍,引人入勝,非常具有靈氣。同時,幽默詼諧但不失教育意義的諧劇舞臺表演,也體現出了巴蜀人民的非凡創造力,可見山水養諧劇,巴蜀真乃鐘靈毓秀之地。
二、諧劇面臨的發展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諧劇作為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不可避免地面臨傳承和推廣發揚的問題,這不單單是諧劇要面臨的挑戰,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癢,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傳統劇種想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傳承下去。在市場經濟到來的今天,少年兒童往往選擇求學深造,或者投身到工廠中賺錢謀生,因此,愿意踏踏實實遵循師徒制,拜師學習諧劇的少年兒童少之又少,這非常不利于諧劇的傳承,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少年兒童對諧劇的喜愛與興趣,鼓勵少年兒童學習諧劇、傳承諧劇,那么,不久之后,諧劇即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局面。
第二,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沒有更多更好的諧劇劇本,是會阻礙諧劇發展的,目前是諧劇劇本創作的瓶頸期,現在已經很少人寫諧劇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有所改變,寫諧劇不如寫小說、寫電影劇本,因為價值不一樣,演諧劇難,創作諧劇作品更難,創作出好的諧劇作品難上加難!如果沒有對諧劇準確深刻的認識,是寫不好諧劇的。時代變了,屬于這個時代的文藝也要有所更新,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發展。諧劇的劇本更需要有新時代的聲音,推陳出新、去粗存精,才能滿足新時代觀眾的需要。
第三,如今21世紀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看戲聽曲早已不是主流的休閑娛樂方式,即便一些忠實戲迷仍然愿意為諧劇買單,但是娛樂消費的主力群體——青年群體往往不會選擇相約去欣賞諧劇,甚至有些年輕人都不知道諧劇的存在。因此要有好劇本、好演員,才會有更多的觀眾捧場買單,諧劇還需要擴大宣傳,定位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吸引“小戲迷”欣賞諧劇。
最后,諧劇運營資金的缺乏。與其他各行各業類似,諧劇的班組也需要一定數目的資金運轉。吸引學徒前來學藝需要資金,培養優秀的諧劇表演藝術家需要資金,創作好劇本需要資金,做演出宣傳也少不了大量資金的支持。諧劇創作周期是十分漫長的,難度也很高,如果在創作過程中沒有資金的支持和保障,只憑借表演藝術家們的靈感和才華,也是很難讓好的諧劇藝術作品順利誕生的,容易造成新諧劇劇目的營養不良。諧劇的發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只靠自己籌措資金、維持運營,這樣會使諧劇發展舉步維艱。
三、幫助諧劇走出發展困境的方法及策略
諧劇凝結著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直以來都是一項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然而,現實中諧劇要想順利發展,還面臨著許多較為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雖然看似復雜難解,但是只要發揮出諧劇的核心藝術潛力,并且做到與時俱進,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我們就一定能看到諧劇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
首先,從諧劇的內部因素來看,應該培訓更多的諧劇作者寫好諧劇劇本,指導他們與時俱進,創作出更多且更好的時代新故事,緊隨時代步伐,充分體現當下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再加以升華、潤色,這樣的諧劇劇本才更容易引起當代人的共鳴,也更具有時代意義,這樣才能解決好創作諧劇劇本的瓶頸問題。時代在飛速發展,2021辛丑牛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年份,我們偉大的祖國集舉國上下之力,團結一致,終于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脫貧,百姓的生活變得富裕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比如,新的諧劇劇本可以以記錄貧困村鎮的脫貧攻堅戰為題材,以曾經貧困戶的視角,演繹出貧困村鎮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有當地村民切身感受到的幸福和希望。這樣的劇本不但能夠引起百姓的共鳴和共情,還能夠起到里程碑式的紀念作用,讓藝術見證祖國的進步和發展。
第二,老諧劇藝術家們應當注重接班人的選拔和培養,應當在少年兒童群體中廣泛宣傳諧劇,讓他們了解何為諧劇,并培養其對諧劇產生興趣,進而鼓勵他們做出表演諧劇的嘗試。可以首先在四川一帶進行試點培養,畢竟諧劇的發源地是川渝地區,那里具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鄉土情懷。在吸收少年兒童進班學習諧劇之后,老一輩諧劇傳承人應當耐心教導,敦促其練就扎實的基本功,這樣一定會對未來的諧劇發展大有裨益。
第三,面對新媒體娛樂產業的沖擊,諧劇從業者應該化挑戰為機遇,借助新媒體進行諧劇的宣傳和推廣,以期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前來欣賞諧劇,不能忽視廣告效應的強大影響力。傳統藝術往往被年輕人忽視,如果能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恰當的宣傳和引導,讓年輕人認識、了解諧劇,就有很大希望收獲年輕群體這部分娛樂消費主力軍,甚至可以借“國潮”之風,讓諧劇也成為風靡全國的娛樂潮流。疫情期間,客觀條件可能不允許觀眾進入劇院觀看諧劇表演,那么此時如果能借助新媒體平臺,舉辦線上諧劇演出,對諧劇的發展一定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另外,適當地使用四川普通話進行諧劇表演,也將大大有利于諧劇走出巴蜀地區,為全國各地的潛在觀眾所接受。雖然諧劇起源時便以四川方言為主,但由于時代發展,諧劇需要更廣泛的觀眾支持,就應當包容開放、博采眾長,在特殊劇目中使用普通話與四川話夾雜的方式來表演,這樣既不會破壞諧劇的原汁原味,又能讓更多觀眾易于接受。比如,針對抗擊疫情的偉大勝利,諧劇可以創作相關劇目,用普通話結合簡單的四川話進行表演,這樣一定能吸引更多觀眾。
最后,諧劇的創作者和相關藝術家們應當積極爭取政府的扶持和幫助,政府也應該給予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諧劇以足夠的重視。傳統藝術的發展對我國有重大意義,政府應該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主動伸出援手,幫助諧劇度過暫時性的難關。諧劇的創作者和相關藝術家們可以首先向四川地區的政府爭取支持,成立諧劇基金會等等,用于激勵諧劇的發展和傳承。
四、結語
諧劇具有優秀的歷史積淀、廣泛的創造素材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百余年來,諧劇經歷了從巴蜀之地向全國各地傳播的曲折過程,通過了歷史的考驗,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雖然目前來看,諧劇受到了新媒體等娛樂形式的不小沖擊,但是,挑戰和機遇一直都是相伴相生的,諧劇需要直面挑戰,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積極改進和優化,在挑戰中發現機遇。只要諧劇的創作者和演員群體共同努力,牢牢把握諧劇自身的優勢,并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新媒體的宣傳渠道,創作順應新時代的更多新劇本,優化舞臺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齡階段和語言習慣的觀眾,就一定能夠度過發展困境,迎來新的屬于諧劇的高光時刻。
參考文獻:
[1]楊中.試談王永梭抗戰期間創作的幾個諧劇——兼以紀念諧劇創始五十周年[J].四川戲劇,1990(06).
[2]洪霞,籍小彤.四川曲藝的創新元素及其作用探析[J].四川戲劇,2015(04).
[3]沙地.貼近生活 反映生活——從王永梭到包德賓的劇作看四川諧劇的現狀[J].四川戲劇,2006(02).
[4]李祥林.諧?。貉笠缰鴦撛熘腔鄣牡胤剿囆g[J].文史雜志,2014(02).
[5]徐孝坤.諧劇的魅力[J].四川戲劇,1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