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李倩 沈玥
摘要:合格的大學畢業生,既應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貯備,又應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功能性食品學課程是高等院校食品專業重要的必修和選修專業課程之一。本文以緒論為例,就如何把愛黨、愛國、專業素養、法律法規及專業榮譽感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合到專業課程的具體案例進行闡述,努力探索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有機結合的方式,以期更好地實施專業課的改革,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功能性食品學;全面發展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該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課程觀,是指在專業學科的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與技能,也能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一、功能性食品學的課程特點
功能性食品學是一門以食品科學為核心,與營養學、醫學、藥學密切結合、交叉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該課程使學生正確認識功能性食品,掌握功能性因子的分類、功能、性質以及某些疾病機理,能用所學知識進行功能性食品的開發及現有功能性食品的改良。
作為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必修課,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選修課,食品學院大部分學生均為本課教授對象。食品學院一年招收10個班,分3個大班上課,人數較多。因此,在本課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使食品學院大部分學生接觸到思政教育。
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功能性食品學的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階段是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大學階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對祖國未來的建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信息化社會,信息來源多樣且廣泛,大學生能從多個途徑接觸到信息,容易導致價值觀多元化,因此讓大學生學會分辨好壞信息,利用好信息、抵制壞信息尤為迫切和重要。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并將其外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工科專業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以前傳統的授課方式中,工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思政理論知識是兩大塊內容,兩者分開授課,學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專業相關理論知識,而缺乏對思政理論知識的透徹理解。因此,價值觀和行為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即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但在實際行動中卻更趨向于利益化。把思政融入專業課,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多階段多時間地不斷接受正確觀念的洗禮,因此課程思政可以在信息化社會中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型人才。
功能性食品學是食品學院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把功能性食品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能在授課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既接受知識教育,也接受思政教育,能更好地踐行“三全育人”。
三、具體案例設計與實施
1. 愛黨愛國教育
在講授“功能性食品學的主要內容——改善免疫力”時,提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從免疫力提高提及疫情防控,以張文宏教授為留學生提議的“多喝牛奶”為例,進行簡單的解釋說明,引出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這次抗疫中的作用:“中國是這次防疫抗疫中的典范,這次抗疫中的中國力量讓世界對中國又多了一份了解與尊重,讓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在此次抗疫中,中國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快速做出決策,共產黨人和群眾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的”,對同學們進行愛國愛黨教育。
2. 專業素養教育
功能性食品的定義為“聲稱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根據功能性食品的定義,可以看出功能性食品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是騙人的,在對待類似言論時,不能人云亦云,應該用所學知識去思考、解釋日常生活中自己和周邊人的疑惑,從而更快樂健康地生活。另外,也不能夸大功能性食品的作用,定義中明確表明,功能性食品不是藥品,只能應用于亞健康人群,不能作為藥物治療已生病的病人。通過講解,可以教育學生,作為食品人應該有專業素養,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造福周圍的人,使人們生活更幸福,而不能為了利益用錯誤的知識誤導周圍的人。
3. 法律法規教育
在講授“功能性食品原輔料”時,原輔料應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如無國家標準,應當提供行業標準或自行制定的質量標準,并提供與該原料和輔料相關的資料,應對人體健康安全無害。在食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質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限量;生產普通食品使用的原料和輔料、衛生行政部門公布或批準的可以食用的原料和輔料以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輔料可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輔料;申請注冊的保健食品所使用的原料和輔料不在公布范圍內的,應按照有關規定提供該原料和輔料相應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試驗報告及相關的食用安全的資料。在此,向同學們指出功能性食品的原輔料有明確的規定,應該嚴格按規定選取合適的原料,還要避免不能作為功能性食品的原輔料,強調遵守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國家規定的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輔料、禁止使用的物品不得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輔料,否則會有嚴重后果。
在講授“功能性食品分類”時,指出按功能分類時,需要查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欄目(SFDA)中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圍,如果在范圍之外,就屬于違法產品或假冒產品,不能選購。
通過這些講解讓學生能明白所學知識是非常實用的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
4. 專業認同感教育
在最開始提及功能性食品時,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例進行引入,比如“提到功能性食品,你是如何看待功能性食品的?它和保健食品是一樣的嗎?”通過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轉至功能性食品的定義,功能性食品的定義為“聲稱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在我國,功能性食品有時也稱為保健食品。”通過對功能性食品定義的講解,說明功能性食品是保健食品的另一種稱呼,功能性食品有功能性和食品性,其必須是有功能的,同時使同學們明白,學習該門課程是有用的,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惑,從而產生對課程和專業的認同感。
在講授“功能性食品的意義”時,引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該綱要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功能性食品學就是通過在形成疾病前的亞健康狀態時期進行干預,以預防疾病的形成,符合綱要要求,是一門潮流學科,要使同學們認同該課程,認同該專業,以學習該專業為榮。
結語
作為一門科學性和應用性均較強的理工類課程,在功能性食品學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功能性食品在生活中的具體作用,增加學生的課程認同感和專業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培養家國情懷,以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本文以緒論為例,在功能性食品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思政元素與理論知識內容相融合的努力探索,為功能性食品課程中的思政融入提供了思路,為其他相關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