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泳詩
關鍵詞:大學生;家國情懷;認知現狀;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048 — 03
隨著社會開放性和多元性的提高,當前社會思想激蕩,傳統道德倫理與家風體系正受到猛烈沖擊。網絡信息時代互聯網的負面信息傳播又極大影響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和價值觀建設沖擊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當前倡導培育家國情懷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有必要探求更多樣化的家風培養方式和路徑,以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1〕現階段中國發展迅速,國內方面而言,要注意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以穩固中華文明的根基,而國際形勢紛雜,減緩西方文明思潮沖擊我國文化的同時還應警惕其“和平演變”的意識形態滲透手段。剖析大學生家國情懷認知現狀有助于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
一方面家風與家國情懷為意識形態理念產物,并沒有形成理論系統,難以把握。另外一方面,于家風而言,其時代背景性比較強、內容廣泛、涉及典故繁雜,且各個家庭的家風內容不盡相同、流傳方式多以口耳相傳,不便于學生把握。于家國情懷本身概念而言,這種理念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容易被琢磨的,如本次疫情,許多青年大學生舍小家為大家的行為足以見得人們是有家國情懷這方面意識的,但由于沒有形成理論系統與具有一定時代性,大學生及其周圍人士難以直接把握。以上兩方面使得大學生對家風以及家國情懷的認知問題上,產生共鳴難度較大。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的主力軍,尚處于三觀形成完善的階段,同時受專業背景、個人認知程度和人生閱歷的影響,人文社科類所屬學生較為關注和注重尋找家風與家國情懷之間的關聯落腳點,而理工類所屬學生在此方面認知程度較低。此外,部分大學生對此方面的認知幾乎為零,他們或受專業背景不相關的影響,或受國際形勢等社會因素干擾,在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意識形態層面上的認知是不能對自己未來產生影響的,同時實用性不強,并沒有認知與學習的必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各項輝煌成果交相輝映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新機遇,一方面,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西方文明思潮沖擊,高校大學生作為我國最有朝氣的力量,不僅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時代對大學生做出的現實要求,即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家國情懷,不僅能夠對自己的小家表現出關切,更要對自己的祖國表現深情的大愛。另外一方面,中國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被繼承,而大學生們作為新時代承上啟下的一個層級,自然而然地承擔了繼承者的工作。因此新時代的時代重任與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平衡點難以把握,使得大學生對家風與家國情懷的認知停留于表面。
新時代的大部分大學生對優秀家風、家國情懷的概念十分認可,對優秀家風和家國情懷的概念基本理解,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家風以及家國情懷僅停留在前者是家庭門風后者是國與家糅合的概念。因此,對于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優秀家風和家國情懷關聯程度的認知并不深入。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當代大學生對時政缺乏一定的關注度,在實際生活層面上缺乏家國同構的真正實踐。僅僅停留在了“小家”的層次去思考問題。
所謂家國情懷,首先表現的便是這個“家”字。家風是家的具體體現,也是家國情懷的培育起點。當然各個家庭的門風不同所教育子女的理念不同。有的家庭注重子女修身養性,有的家庭注重子女勤儉持家,還有的家庭注重教育子女孝悌友愛。這些特點都蘊含在傳統的優秀家風文化之中。而優秀家風文化實際上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結晶。因此談及家庭氛圍涵養建設本質上等同于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因此光靠家庭自身培育的力度是不足的,最為合理的是要引起社會全員的重視。
一是家庭本身要重視,即家長注重孩子的成長過程的同時更要注重家風的建設。首先,父母自身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提高自身素質。其次,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養成孩子閱讀中華經典的良好習慣,讓孩子認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略優秀家風的精髓和魅力。
二是引起社會全員的重視,即做好家風、家國情懷的宣傳工作。例如電視臺舉辦好家風系列宣揚節目,將部分良好家風宣揚出去,形成一個榜樣作用。或者是閱讀家風家訓經典,宣揚名人家風,從而逐漸內化為社會成員自身的良好品質。
一要保持社會風清氣正,弘揚優秀家風和家國情懷。可以通過正面宣傳優秀且真實可信的實例從而鼓舞人心,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國氛圍。
二要有強有力的領導單位負責中心宣傳工作,以保障家國情懷培育的有效宣傳落實,尤其是借助于網絡宣傳平臺,抵制低俗,宣傳家國情懷,畢竟社會的職責在于導向和影響。
此外,可以在社會活動中全面滲透家國情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實踐,擔任志愿者,在社會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
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需要“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強化家國情懷培育并非紙上談兵,著眼點應在實踐。換而言之,高校在提供理論教學場地的同時需要保障良好的實踐環境,即高校組織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求高校積極發揮的組織作用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一要基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進行學術實踐培育。例如邀請名人名家開講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眼界感受家風與家國情懷在書籍中的魅力。二要多方面開展系列活動以增強實踐意義,例如三下鄉活動中組織學生到紅色基地感受紅色魅力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感受不同“世界”的生活。三要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進行感想交流從而讓學生形成思想邏輯體系,以指導日后的實踐。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和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中的,它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3〕優秀家風文化根植于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無數代人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美德,提供了我們進行家國情懷培育的文化培土。以家庭倫常類比家國倫理,不失為一種新式的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路徑。
一是貫穿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儒學文化,強調“孝仁忠義”,這些特點融匯在許多著名的家書之中,歷經時代的洗禮,潛移默化地成為各個家庭的共同理念,進而融入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最終成為各個家庭成員的人生信條。
二是中國傳統優秀家風重視孝悌友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為家庭倫常的小邏輯通過優秀家風文化培育宣揚深入于人心。而一個國家又由每一個小家構成的。之于家庭倫常的小邏輯推演出家國情懷的大邏輯,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線索。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不僅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且對利用優秀家風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也有著明確的導向作用。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溯源其家庭觀,理解其中內涵意義,有助于促進我國優秀家風的建設,同時結合其核心思想,亦有利于我們賦予優秀家風建設以新的時代內涵,從而推動優秀家風建設在中國的新趨勢,實現知行合一,最終,作為一個引子可以直接牽引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之中,潤物細無聲。作為大學生應該在學習歷史中得到啟示,在實踐中將家庭與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在當下,我們應該學生靈活的將馬克思主義家庭觀運用到自己的家風建設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主義家庭觀相統一,為家國情懷的培育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在當前社會語境之下,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強調了家國一體化,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每個人民又是組成家庭的基本單位,所以國家要想發展,和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脫不開關系,家庭和國家也由此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體。而結合我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內核,有助于將優秀家風與家國情懷牢牢結合在一起。
當前是一個大眾媒體與網絡技術交錯爆炸的時代,尤其是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下,大學生的涉世經驗不足,獨立思索與判斷能力欠缺,較為容易受到網絡不當言論的沖擊與滲透。習總書記強調指出:“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4〕因此萬萬不可不能輕視網絡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而優秀家風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路徑,則要全面引用互聯網技術,將網絡輿論導向往利好方面引導。
提出將優秀家風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利用好網絡輿論的陣地是當下家國情懷培育新興培育形式之一。一方面把握好時代的特點,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受眾廣、影響強的特點,加強主流媒體對家國情懷培育重要性的宣傳;另一方面,利用好新興技術網絡平臺構建新式的教育自學平臺,使得大學生能夠更便捷地接收到第一資訊。
家國情懷是人們談及家就馬上想到國或又是講起國必定聯想到家的一種情感共振的胸懷,是人們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集體比如家庭和國家的眷戀與愛戴的心境,是個人對于家庭和國家的一種積極的思想意識、情感認同和自覺擔當的意愿,是一種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對建設形成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具有重要價值作用。
家庭、社會、國家這三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每個環節都有著復雜的聯系,而家庭是三個環節中最為基本的環節。家庭建設直接關系到社會乃至國家的建設,換而言之,優秀家風文化融入到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路徑是有跡可循且是符合時代意義的。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不僅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意識形態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建設祖國的美好祈愿。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多元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有著重大的沖擊。正是我們民族有堅定的信念、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才抵制住其猛烈的沖擊。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結合時代特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即民族自信自尊自強,才能真正地使青年一代的大學生有理想有擔當,而我們的祖國也會為此而有希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提升大學生家國情懷不僅是延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內核的表現,是促進青年興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重要做法,更是敦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重要理念。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理念之一,流傳至今,結合當前社會語境,理應予以發揚。家國情懷融匯在中華文明的千年進程之中,不僅是每一名中華兒女的情感表象,也是當前全員奮進的精神內核。家風是國風的彰顯,優秀家風文化蘊含著培育家國情懷的理論價值。因此,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邏輯途徑則是由家風之小處入手最終落足于國風之大。
當今社會開放發展、文化多元,也恰恰是大學生精神領域發展需求,我們才會提出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熏陶的基礎上,保障實踐場地,在以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糅合融入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并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外力,由多方面、現代化的聯動,將優秀家風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之中,從而賦予家國情懷以新的時代意義,敦促每一個青年大學生在建設好家風家貌的同時助力民族復興,為祖國的美好明天增光添彩。
〔參 考 文 獻〕
〔1〕多一些“家國情懷”〔N〕.徐文秀.人民日報. 2012,(004).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3〕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0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27.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7〕康鳳云.習近平家風觀的形成: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實踐條件〔J〕.江漢論壇,2021,(01):13-18.
〔8〕陳晉.從家風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思想政治工作究,2014,(04):6-7.
〔9〕郭春華.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面臨的文化沖擊及應對策略〔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01):141-14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