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 蘇醒
關鍵詞:大學生;斗爭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2 — 0159 — 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在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的重大意義,指明了新一代青年成長成才所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當前,雖然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依然存在,這就需要發揚斗爭精神。“要堅持在重大斗爭中磨礪,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煉膽魄、磨意志、長才干”〔1〕。可見,新時代斗爭精神主要指在面對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時以堅定的意志,迎難而上的態度沉著、冷靜應對,集中體現為敢于正視自己、敢于拼搏、敢于擔當的精神。
自我反省的精神即自我革命的精神,就是敢于刀刃向內的勇氣正視自身,發揚優勢,戰勝缺陷,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否定自身的過程中從對立向同一轉換,從而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意識。如果說一個人的進取精神極為重要,那么他所擁有的反省與自我反省精神則更為珍貴,《論語》中曾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可見不斷反省自我是成長進步的關鍵。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更應該有自我否定的胸懷,時刻把反省自己作為一項日常工作,通過不斷的反省自己,在思想上進行斗爭,打破故步自封的僵化思維,才能在實踐中有所作為。
奮斗的精即勇往無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就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階段任何時候都能以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前進中的艱難險阻,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奮斗精神是新時代青年接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到:“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2〕。”這就勉勵廣大學生以奮斗的姿態譜寫自己的人生篇章,《新時代女排奮斗記》中國女排的拼搏歷程向大學生展現了奮斗的重要性,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以中國夢為理想,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把自己的前途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推進。
勇于擔當的精神即敢于承擔責任的優秀品質,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不推卸扯皮,以鐵一般堅定的信念直面矛盾,積極有為地開拓人生篇章。擔當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勇氣來,堅定不移的干”。新時代大學生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殷殷囑托,在面對新冠性肺炎的嚴峻挑戰下牢記使命擔當,以國家有難我必支援的精神沖鋒在一線,在與疫情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凸顯了民族精神和擔當情懷。
新時代大學生大多是以90后為主,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主要是積極樂觀、朝氣蓬勃、敢作敢為的精神態度,在抗疫援鄂醫療隊中一大批90后00后青年人不畏艱險沖鋒一線展現了勇于擔當的偉大精神,但是仍然不乏有一些青年缺乏斗爭精神,部分學生學習上怕苦怕累,投機取巧,缺乏刻苦鉆研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時,一些學生采取回避的態度,正視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還有部分學生貪圖安逸,對艱苦奮斗沒有深刻地認識和體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憂患意識與斗爭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應有的擔當情懷。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要想實現大學生斗爭精神培養的目標,就需要把斗爭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過程和各個環節,當前,一些學校對斗爭精神的培養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新時代大學生思維獨立,對新鮮事物充滿求知欲,如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斗爭精神的灌輸依然遵循固有的傳統模式,與社會現實脫節,就勢必會削弱學生對斗爭精神解讀的興趣。同時,新時代大學生更加注重實踐,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一些學校很少為大學生提供有關培養斗爭精神的實踐平臺,組織的活動也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斗爭精神培養的實效性〔3〕。
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促使人們更加注重外在目標,就是在這種追求中個體所創造的外在效益越來越受到關注,而精神層面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就業過程中一些企業重視經濟效益忽視道德素質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長期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會使學生或多或少的帶有“利己主義”色彩,為達到某些目的周轉于世故人情,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4〕。
“實干篤行”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即做事情不能停留在口頭或者書本,而是要深入實際,切實進行實地研究。實踐鍛煉為增強斗爭本領搭建了磨練的橋梁,新時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其人生軌跡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缺少在驚濤駭浪中經受考驗、磨礪意志的社會歷練,缺乏解決復雜矛盾的思想準備和行動自覺。在相對安逸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容易滋生求穩的心態,弱化攻堅克難的魄力,奮斗自覺性大大降低〔5〕。同時由于積累的實踐經驗不足,在走進社會以后即使能明白創造的艱辛,學生也沒有勇氣和信心投身到社會實踐的斗爭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
開展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導致在培養大學生斗爭精神的過程中出現困境〔6〕。受傳統培育方式的影響,培育者在對斗爭精神的講授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對理論知識本身的講解,卻沒有將理論貫穿到實踐中去,幫助大學生真正了解“斗爭精神是什么,如何積極踐行斗爭精神”,久而久之使得大學生對這種模式化教育產生厭煩心理,導致培育工作難以進行。
同時思想品德修養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修養課程卻被一些學校作為選修課安排在教學任務中,使大學生在潛意識中認為思想品德修養課程沒有專業課重要,一個人的專業理論知識比思想道德素質更重要,這種錯誤的的思想暗示使大學生忽略了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道德品行修養的核心是思想上的自覺斗爭,如果學校對大學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育重視度不高,往往不利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遇到困難時缺乏迎難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
(2)高校管理制度缺乏靈活性
學校管理制度由于其內在的約束力從而對大學生的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它告訴大學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當學校制度生活為大學生規定了行為界限的時候,事實上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情感態度。一些學校通過剛性管理制度對大學生進行培育時,雖然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缺乏靈活性,具有某種機械、刻板的色彩〔7〕,因而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和獨立意識的培養,同時無形中也向學生傳遞了保守的價值理念,導致學生對待事物缺乏應有的激情,斗爭意志不高昂,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常常采取回避的態度。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社會風氣主要包括黨風、學風、民風三個部分,其中黨風對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養影響最大,這是由共產黨的領導性質所決定,如果共產黨沒有為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起到引領示范作用,那么再去規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顯然缺乏權威性。當前,黨風總體來說呈現較好態勢,但是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仍然不可忽視,這對那些沒有明辨是非的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不良影響,從而滋生懶惰心理,在學習中不利于培養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工作中缺乏不避艱險、勇挑重擔的意志。
(2)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在推動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逐漸富有競爭意識,激勵著大學生敢于拼搏,做有追求的大學生,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因其堅持利益至上的原則也使得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生動搖〔8〕,“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侵蝕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扭曲,道德品質開始滑坡,從而出現責任意識淡薄、斗爭精神不足、消極懈怠等錯誤的思想觀念。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新時代大學生發揚斗爭精神就需要將其理論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將思想認識融入到斗爭實踐中,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在實踐中磨礪意志、錘煉品行,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9〕。同樣,發揚斗爭精神也離不開社會經驗的積累,社會經驗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實踐磨練中形成,為大學生戰勝困難提供精神力量。新時代大學生應該以先進人物為榜樣,自覺走艱苦鍛煉之路,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錘煉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
(1)豐富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遞斗爭精神的重要途徑,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對大學生的思想起著啟迪、開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書本植入式教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貼近生活實際的斗爭實例,推進斗爭精神在大學生生活實際中的認可度,深化大學生對斗爭精神的理解,提升斗爭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中的實效性。
同時要加強思想品德修養課程的建設,積極尋求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思修課對大學生的影響深遠而持久,與思修課等隱性課程相比,專業學術課具有教育時間長、空間跨度大等優勢〔10〕,如果這些課程能有效與思想品德修養課程相互銜接、相互配合,那么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使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提升道德素養,增強奮斗自覺性。
(2)建立彈性制度體系,落實民主化管理
高校管理制度應該隨著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適時作出調整,保持制度的彈性與發展性,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盡量避免強制性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學校管理的科學性〔11〕。高校對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育會面臨各種復雜因素及多變的環境狀態,這就需要學校建立具有高度包容的制度體系,積極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承擔相應責任,培養擔當精神,把斗爭意識以各種形式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增強斗爭本領。
(1)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黨風決定社會風氣的發展方向,良好的社會風氣離不開黨員干部的自我約束,中國共產黨要始終經得起各種風險和困難的考驗,在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向大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激勵大學生養成艱苦奮斗的習慣。同時對于黨內存在的不良現象應嚴肅處理并公之于眾,在工作實際中向大學生作出表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使他們在實踐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反省自己,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2)加強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僅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而且對其行為習慣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應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提高大學生的辨別力,堅定其理想信念;把馬克思主義中的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立場和觀點融入到社會教育中去,為大學生經受鍛煉和考驗提供精神動力;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使大學生在社會鍛煉中樹立理性的斗爭意識,涵養堅定的意志品質。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
〔2〕習近平講故事: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
〔3〕張艷杰.大學生革命文化培育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19.
〔4〕李艷坡.全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4):19-20.
〔5〕陸佩麗.高校中青年干部擔當精神教育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9,(12):184-187.
〔6〕〔8〕〔10〕劉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7.
〔7〕周炳群.高校管理中的剛與柔〔J〕.學術論壇,2010,(01):202-205.
〔9〕銀勃旸.新時代大學生黨員骨干要發揚斗爭精神〔J〕.南方論刊,2020,(03):56-58.
〔11〕齊柳.以責任意識為導向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功能強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3):48-5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