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園 沈家聰
(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94)
現代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促進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互聯網”如今進入各個行業、各個領域,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包括“互聯網+體育”在內的移動應用(APP)作為傳達體育信息和輔助人們進行運動健身的平臺,它對人們的體育鍛煉有著更合理的規劃,應用運動類APP是當前高校大學生用來了解體育知識、進行科學鍛煉的主要方式之一,使用運動類APP來輔助教學,是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師豐富教學方法的手段之一。因此,對如何更好地將運動類APP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探討分析,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高校學習階段是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重要階段,目前,多數高校的體育課堂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教學缺乏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不足、考核標準過于單一等[1]。因課時較短且人數較多,在課堂上教師難以做到對每位學生的技能動作進行精細的教學指導;而在課外,教師不易掌握學生的體育活動行為情況。課內外教學不能較好銜接,教師對教學進度的把控出現問題,容易致使學生對體育課程不重視、對運動缺乏興趣。
運動類APP是一種將運動知識、運動技巧、實施訓練、監測數據、統計評估、課程傳授等融合為一體的應用程序軟件,它可對用戶的運動進行科學管理,規避了傳統運動軟件的單一性、枯燥性,融入了諸多趣味元素及新穎構思,符合現代人的運動思維及興趣調動。
2.2.1 健身教學功能
運動類APP形式多樣,其中如Keep、咕咚等以健身鍛煉教學為主導,課程形式多樣,可滿足不同水平用戶的鍛煉需要。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健身教學視頻眾多,從最基本的身體素質練習、不同類型的操課、增肌減脂課、飲食健康課到傷病緩解課等,都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
2.2.2 記錄運動數據
用戶可以通過APP看到自己的運動時間、軌跡、距離、速度、消耗的熱量等一系列相關指標,同時也可以查看個人歷史運動數據,了解自己的運動歷程,從而對自己的運動計劃做出相應的調整。體育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上傳的運動信息情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運動指導。
2.2.3 社交功能
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傾向于尋找有相同運動喜好的人交流運動情況、分享運動經驗。用戶不僅可以在個人欄目分享自己的運動動態,也可以進入到其他人的主頁關注、瀏覽、評論。社交功能在體育教學中有利于實現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例如,在評價主體上,可實現學生對自己運動變化的評價、學生對學生運動行為的評價、教師對學生運動情況的評價。
經查閱文獻資料可知,現階段已有不少學者在對運動類APP應用于體育教學進行研究,如下所示。
李夢園對學生使用手機APP程序進行鍛煉后的動機、感受、心理變化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得出在教學中以及課外鍛煉時,手機APP程序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及質量,也可以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強化學生對體育技能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將數據分享到朋友圈,并帶動身邊的家人、同學、朋友進行體育鍛煉,可助推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學習態度[2]。
牛金榜在《運動APP在大學生體育活動中應用的SWOT研究》一文中,以咸陽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了解學生使用“樂道跑步”APP后的體育活動情況,根據調查結果得知,咸陽師范學院引入運動APP應用到大學體育中對大學生運動鍛煉的參與情況具有顯著效果,對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改變、教學效率的提高、對大學生長期鍛煉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
廖玉燕以云南大學公共體育課2個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學生使用“運動世界校園”APP后的成效進行歸納分析,結果顯示,運動APP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使得更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4]。
付藍、龍倩萍提出,在傳統體育教學中融入運動APP,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但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運動類APP有利于彌補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但過度使用APP進行教學,容易使教師增加惰性、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懈怠[5]。
于輝建議運動類APP可與體育信息化教學平臺結合,教師上課前將教學視頻傳至APP平臺,供學生選擇和學習。在應用運動APP時,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好差異化的教學安排[6]。
以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課內外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分析。
3.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萬方及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以“運動類APP”“運動APP”“體育類APP”“健身APP”等為關鍵詞,查詢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的相關研究,共1317篇,通過篩選、分析和歸類,對與該研究相關的41篇論文進行了閱讀、整理和歸納,以期為該研究提供參考。相關文獻數量統計如圖1所示。
圖1 運動APP相關文獻資料數量及趨勢圖(來源:中國知網)
3.2.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該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對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后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以期為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4.1.1 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種類多樣,學生可根據自己喜歡的項目來選擇相應的體育課程。但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體育運動技能進行練習。運動類APP中內容豐富,學生可以依據自身情況以及實際需求來選擇對應的內容進行練習,在練習時間安排上更加自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鍛煉內容,教師不做強制性的要求,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
4.1.2 優化傳統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學生再練習為主,刻板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課堂教學變得單調無趣。運動類APP中豐富的課程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在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體育學習。
4.1.3 有利于改善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
運動類APP的運動記錄、打卡等功能都可以在個人主頁呈現,教師可根據學生日常練習情況進行點評,既有利于學生對自身技能動作狀況的掌握,又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課外體育行為。
4.2.1 沒有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較為合理的課程設計
以Keep軟件為例,其各類教學課程繁多,能針對用戶不同的鍛煉需要,制定系統化、程序化的課程訓練,用戶也可根據其日常生活安排來進行體育鍛煉,如某次訓練因時間沖突等不能正常進行,下次鍛煉時可繼續接上。對不同群體的用戶來說,都可以找到適合其鍛煉的一套或幾套課程。但對于學生的體質測試項目沒有針對性的整套流程,只有零散的訓練計劃或內容講解,不利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體測項目的練習。
4.2.2 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能對每個學生進行很好的監控。如果學生的自控力不強,會使用手機瀏覽與教學不相關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使用APP對課堂紀律的管理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
4.2.3 攜帶手機鍛煉會對運動造成不便
一是做大幅度運動時,不容易看清手機屏幕上的教學視頻,導致動作跟不上;二是手機有一定的重量,在跑步時拿著手機或者將手機放置口袋里,都會影響鍛煉的效果。
4.3.1 國家政策支持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2020年上半年疫情的肆虐,線上教學的興起,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體育教學方面也是如此,如今線上教學對教學改革的促進為運動類APP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定的機遇。
4.3.2 高等教育對體育教學的重視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提出,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要求各高校緊緊把教育教學、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作為高校體育工作的基本點和立足點[7],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當前高校體育工作的關鍵內容之一。相關政策的出臺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體育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運動類APP不僅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也可幫助學生在課外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進行鍛煉,有利于貫徹政策文件的要求,將課內外都納入教學計劃,實現高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效果等方面的提升。
4.3.3 學生網民數量龐大
《互聯網對中國體育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中指出,2016年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數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運動類APP的用戶也在呈爆發式增長。《2017年中國移動運動健身行業現狀分析》中對我國使用運動APP的人群進行分析(見圖2),得知30歲以下的用戶占比為64.28%,在不同年齡段用戶中占比最大,其中24歲以下的用戶占比超半數。根據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用戶已有8.97億,其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大,達26.9%。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中國網民的年齡逐步趨于年輕化。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網絡已是必不可缺的。因此,高校在體育教學中根據自身培養要求和特色推廣運動類APP,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也為其進入高校提供了機會。
圖2 用戶年齡分布圖(來源:《2017年中國移動運動健身行業現狀分析》)
4.4.1 社交類APP開拓運動功能
運動類APP目前也面臨一定程度的威脅,一些主打社交的APP,例如QQ、微信、微博等也在其功能里添加了運動板塊。在不同種類的APP應用中,社交類APP擁有數量不可小覷的用戶群體。據中國報告網《2020年中國微信市場分析報告》指出,微信因便捷實用的社交功能,已實現對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大范圍覆蓋,成為當前國內使用人數最廣且最大的社交平臺之一。而早在2015年,“微信運動”就在微信APP推出,幾乎和如今最大的社交運動平臺之一的“Keep”同一時間上線。社交類APP自身攜帶的運動功能便捷性等特點,對運動類APP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用戶為減少手機內存、保證手機正常的運行,很少會在手機上下載功能重疊的APP。如今多數高校體育教師為方便給學生傳達教學任務、內容,檢查課后作業等,多數會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等,如QQ群的群相冊等功能可方便學生上傳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教師也可對學生上傳的作業進行點評,這都對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造成了一部分阻礙。
4.4.2 教師綜合能力得到挑戰
運動類APP專業的運動指導會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產生一定的威脅,如在技能指導方面,APP的教學與教師教學內容有出入,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疑惑。在上課紀律方面,如果學生在課上應用運動APP時,教師不能對學生加以監管,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課堂紀律混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加入運動類APP時,也要注意以上的問題。
4.4.3 運動APP自身的不足
運動類APP盈利主要的模式有廣告、產品付費、電商化等,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會不喜歡廣告穿插在其中,對于一些課程或者運動裝備的購買也呈比較理性的態度。多數APP并沒有針對學生設置相關的學生模式,很少有相關的惠及廣大學生用戶的福利,容易導致學生用戶的流失。
(1)目前,高校在體育教學中依然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使用手機運動類APP輔助教學仍不常見。
(2)使用運動類APP對高校體育課內外的教學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可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和對運動的需求。
(3)運動類APP有利于課內外教學的銜接,學生在課外可以補足在課內沒有跟上的教學進度,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課內教學的調整。
(1)高校體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適度使用運動類APP,豐富教學方法。
(2)運動類APP軟件應建立類似“QQ群”“微信群”等方便教師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在“群”里教師可直接進入每個學生的主頁,查看學生的運動情況,方便教師和學生更好地交流。
(3)運動類APP軟件應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開設與體測相關的課程,從課程內容的設置、考核標準等建立一套系統的體系,滿足學生用戶的實際需求,提高其使用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