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陳文剛 李獻青
(川北醫學院 四川南充 637100)
“健康中國”戰略,是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發展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健康中國戰略規劃的綱要》,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健康生活、全面健身、完善健康醫療服務、協同發展健康醫療服務產業等戰略部署[2]。《“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到2030年全民人均壽命達到79歲,全面增強人民身體素質,符合國民體質標準的比例達到92.2%,體育鍛煉人數提升到5.2億,降低慢性病死亡率30%[3]。有研究指出,在影響國民身體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60%,環境因素占17%,遺傳因素占15%,醫療服務因素占8%,生活方式是指健康合理的膳食、科學合理的運動健身、心理健康、戒煙戒酒等[4]。由此可見,在影響國民身體健康的因素中,體育健身至關重要,醫療也是促進國民健康的保障方式。
從社會共生的角度來看,當前社會中許多共生現象早已形成,并滲透到人類社會經濟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體育與醫療衛生是我國健康服務行業中2個社會共生單元體,對國民的身體健康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也是滿足人類健康需要的核心要素,二者的和諧共生符合社會共生理論。體育與醫療衛生屬于互惠依存的關系(見圖1),做好體育健身服務工作,能夠產生疾病的康復和治療效應。因此,該文依據社會共生理論,闡述體育與醫療的共生單元存在的問題與關聯性,剖析我國體育融合的實際狀態,并提出促進體醫融合的發展路徑[5]。
圖1 體醫融合互惠依存的關系
當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重點集中在競技體育方面,競技體育人才選拔、比賽及訓練等體育事業發展壯大,但是國民對體育的認知局限于競技體育范疇,對全民體育健身的認知存在偏差和滯后。此外,我國在全民參與體育健身的科學理論探索方面及媒體宣傳方面力量不足,國民對多元化體育健康價值理念淡薄,國家在全民體育健身方面的財政投入不足,體育健身公共場所和器材缺失,尤其是貧困偏遠的山區體育建設投入少之又少。體育健身未有效融入到全民健康工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雖然提倡通過全民健身來提升國民的綜合身體健康素質,但是全民健身的“六邊工程”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導致公共體育服務不完善,農村、部分社區的體育活動處于規劃、尚未啟動或者展示階段,很多社區體育設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二是全國國民健康體質測試及全國性體育鍛煉標準尚處于理論科研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且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廣和普及,體質健康的監控與干預部署工作尚未全面開展;三是國民自身體育健身意識缺乏,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口的33.9%,而發達國家全民體育健身的比例為40%以上,我國國民體育鍛煉意識的缺乏導致人們的身體體質與健康素質較差,這也是引發各類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6]。
由于我國國民對體育健身能夠促進身體健康的觀念薄弱,且主動參與體育鍛煉來預防疾病的意識欠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7]。國民體育健康素質包括個人體育觀念、運動能力、體育健康知識、運動生活習慣等,主要表現為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而我國體育與醫療衛生關聯微弱,這與我國居民體育健康素養水平低和體育鍛煉促進健康意識缺失息息相關。此外,國民對當前醫療衛生科學技術認知淺薄,在促進身體健康方面過度依賴醫療技術,而忽視了體育鍛煉的健康促進作用。
體育與醫療衛生融合環境是指能夠促進多層化的健康干預的信息、服務,以及能量傳導載體的豐富性與渠道的暢通性,進而為體醫融合創造積極良好的平臺。體醫融合的環境涵蓋硬件和軟件2個層面,硬件環境主要是指物資設備、體醫融合的基礎設施、自然環境等,軟件環境主要是指國家政策法律、社會健康、市場經濟等。目前,我國在體醫融合的硬件環境方面存在不足,如覆蓋全社會的網絡化基礎設置和物質資源不足、基層的體育健身設備及社區醫療設備不足、國家體育診療的機構沒有普及、開展的體育促進醫療健康活動少等,使得國民從中受益少,無法滿足國民體育健康鍛煉的需求。在軟件方面,國家在體育運動健康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頂層法律法規設計,體育融入醫療衛生的相關國家政策不夠健全[8]。
3.1.1 完善體育基礎共生服務單元
在體育鍛煉健康服務領域,也是促進國民體質健康的基礎力量,做好體育健康服務,能夠有效減輕醫療衛生服務投入和資源壓力。因此,未來要不斷完善體育共生單元,從部門協同角度出發,調動政府、社會、市場、非盈利組織等綜合力量,建立體育共生單元,優化國民體育需求。在體育需求供給方式上,政府要加大體育服務購買力度,鼓勵社會非營利組織培育體育服務,引導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到體育服務建設中[9]。
3.1.2 完善醫療基礎服務共生單元
疾病診治、健康管理、醫護管理、預后康復、臨終關懷是醫療衛生服務的5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體育服務的醫療保障。做好醫護工作是促進全民健身科學化、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舉措。因此,在促進體醫融合過程中要不斷提升醫療服務綜合水平,將體育鍛煉人群的生命體征納入到醫療診斷系統中,提倡醫生從提升體育鍛煉的角度開運動處方,利用醫生對患者的“話語權”優勢推廣體育運動,豐富疾病預防與康復理念。將更多科學的體育促進健康的健身經驗推廣給群眾,讓更多群眾從體育促進健康中獲益。基層衛生保健機構要履行自身職能,提升運動處方促進健康的能力。
一是強化國民體育鍛煉意識,增強體育鍛煉促進身體體質提升的功效,發揮科學體育健身在疾病預防和康復中的作用。從個人健康信息、體質監測及運動能力出發,為不同環境、不同體質的人群制訂特殊的體育鍛煉方案。此外,要加強體育鍛煉的媒體宣傳及學校教育,強化個人參與體育健身的積極性和意識。針對特殊人群,要利用部門協同機制,聯合醫療衛生部門做好體育健身服務的精準推送。
二是提升體育健身醫療處方技術。從醫療衛生的角度建設利益補償機制,規范醫療衛生手段監管,減少“過度醫療”問題,激勵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非醫療手段促進身體健康,在醫療手段上將運動處方與醫療處方置于促進身體健康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針對目前我國在體醫融合的軟硬件環境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3.3.1 構建健全的政策環境
國家要從宏觀層面上的法律法規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健全體醫融合的扶持政策,為體醫融合做好法律法規支持,做好多部門、多元機構參與體育醫療的責任分配和權利分配,協調各個領域、部門及系統,將體育健康服務要素與醫療服務要素納入到統一的政策框架規劃中。從微觀層面來看,要確保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從上到下做好監督工作,確保體醫融合的政策落到實處。
3.3.2 營造積極健康的體醫融合的文化環境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渠道加大體醫融合的文化宣傳工作,宣揚“健康中國”戰略理念,深入推廣全民體育健身思想,向全社會弘揚“科學健身、快樂共享”的健身思想,倡導全民參與到“體育健身、強健體魄”活動中,做好社會全民健身的輿論引導,營造全民支持、共同參與的體育健身文化氛圍[10]。
3.3.3 營造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環境
從市場經濟的層面分析,在促進體醫融合過程中要通過市場經濟的科學調節作用,強化體育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的資源調節與配置,實現人力、物力、財力三大基礎資源的互通流動。
3.4.1 改革教育
體育與醫療相關的院校要改革傳統體醫不融合的教育理念,將“健康中國”理念融入到專業課程中,轉變傳統的運動技術指導教育觀念,提倡健康技術指導觀念,將體醫融合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目標、教學課程設置及教育實習等全過程,進而培養體育健身促進健康的健康指導復合型專業人才。
3.4.2 加大體醫融合專業人才培訓
首先,強化體育指導方面的人才培訓工作,加入運動指導醫學監督的培訓內容,做好體育健康指導人才職業認證和繼續教育。其次,強化醫療衛生人才培訓,著重提升運動促進健康的專業知識,強化醫生開設運動處方的能力,利用醫生對患者的“話語權”優勢推廣體育運動促進疾病預防與康復理念。
“健康中國”戰略理念,倡導促進體育與醫療2個共生單元的融合發展,形生非對稱共生關系。當國家大力提倡全面健身并投入更多財政支持時,會減少國家在公共醫療衛生上面的投入,進而實現共建全面健康的偉大藍圖,而全民健康是提升國民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促進體醫融合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化工程,從體醫融合理論出發,要完善體育與醫療2個單元共生的理念認同機制、責任分工共擔機制、部門協同機制、資源共享與互補機制,進而厘清體育與醫療衛生融合共生的運作方式。從體醫融合實踐工作部署方面來看,首先要建立體育與醫療共生單元,強化體醫共生環境建設,增強二者關聯性,培養體育健康鍛煉指導人才,推廣運動處方實踐部署工作,發揚傳統體育與中醫共生融合的路徑,這樣才能促進體醫融合互惠共生,為全民健身和全民醫療的深度共生融合提供支持,最終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