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1-09-02 15:39:05張鯤
民族學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摘要]全人類共同價值著眼人類整體性意義的生存利益與道德共識,是中國就如何構建人類或世界文明新秩序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中華文明蘊含著豐富的共同價值思想,儒家“仁道”對人類共同價值有著重要貢獻。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生命意識,肯定人的價值,提倡天人合一,強調多樣性的統一,在邦國關系上主張和而不同,注重通過修禮來貫徹“義”的精神、以誠信來順循天理人情。共同價值是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智慧,對于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夯實中國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人類共同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1)12-0011-05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機制研究”(21BKS181)、寧夏新型智庫課題(“三進”工作及思政研究專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研究”(ZKJY202108)、北方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創新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2020XJZD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鯤(1973-),男,漢族,陜西岐山人,博士后,副教授,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民族學研究。寧夏銀川 750021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1]16共同價值歷來倍受關注,蘊含豐富,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文化根脈和價值基礎。習近平關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論述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推動新的文明秩序建設的世界情懷,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支撐。中華文明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要源流,《堯典》天下觀、《皋陶謨》規則論、《易經》和諧觀確立了共同價值之道,《禮記》“大同”思想、《論語》君子論、《詩經》友朋觀,以及儒家美德論、情本體、以禮制中、實用理性、協和之道、安民富民樂民等思想,豐富了共同價值的內涵。陳來認為儒家“仁道”集中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中華文明蘊含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倫理基礎和深層理念。[2]袁祖社認為,“有關文明人類共享的具有鮮明文化公共性特質的‘共同價值的倫理吁求與道德實踐規制,從根本上講,基于恒久以來對‘大同世界‘世界政府‘永久和平的美好期許。”[3]葉險明認為,“‘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具有‘文化規范和‘文化取向的雙重規定,它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對立。”[4]魯品越認為,“以抽象人性論為基礎的‘普世價值和以‘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共同價值具有本質差別。”“人的現實共性產生于不同層次‘命運共同體中的社會實踐,由此形成不同層次的不斷生成和發展著的‘共同價值,引導著人類合作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5]田鵬穎認為,“‘普世價值和‘共同價值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東方社會主義制度對現代文明的兩種回應。”[6]汪亭友認為,“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化過程中彼此聯系、相互交往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歷史從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的歷史的必然產物,它與西方‘普世價值有本質上的區別。”[7]

一、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統生命意識蘊含

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人類共同價值是共同體成員共同需要的滿足。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存在和發展是最為基礎性的需要。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明確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8]146。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不僅是維持個體生命的前提,也是人類共同存在并創造歷史的前提。人類的生存理性是千百年來生活經驗的總結。不過,中國傳統文化另有一種內源式的精神力量,即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是由內而發的對萬物生命的愛,生命意識內在地形成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與生存理性一起構成了古代中國社會性活動的生活信念。生命意識一方面肯定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將生命的存續作為全人類的共識基礎。生命意識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樸素情結,在近代人文精神中也有體現,充分反映在對人的贊美和價值確認之中。

生命意識發端于宇宙萬物的同源性,同源性成為共同價值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源泉,天地中的陰陽二氣交互感應生成了萬物,“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因而,天地成為萬物生成的實體,故“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中國古人認為人類的本原也在于“天”。《禮記·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滕文公上》),在孔孟看來,人與自然互本、同源、同構,甚至是“同體”的關系,這樣人心與萬物相感通而連為一體。殷人認為自己是玄鳥的后代,玄鳥成為天人關系的中介。《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周代的“天”和殷代的“帝”都是由普通天神發展而來,商人提出“帝立子生商”認為殷商帝是上帝的嫡系親屬。“帝”寓意強大的生命力或無上的權威,殷人將天神稱為上帝或帝。《說文解字》曰:“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詩經·蕩》傳疏:“上帝者,天之別名。”《禮記·曲禮》曰:“天神曰帝。”“帝”,唐代孔穎達認為:“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為德稱也。”孔子曰:“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荀子認為天地是生命的源頭,先祖是人類的開始,君師是治理的發端。《荀子·禮論》曰:“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北宋張載認為人的生命是天命所賜,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物欲和情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生命價值的共有形態。人的生活是社會化生活,人的生命力展現為社會化。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作為社會性的生命,人除了滿足生存的欲望,還具有情感等精神需要。《禮記》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情感同感覺或知覺一樣,是人之意識的本源性部分,人天生具有喜怒哀樂的感受能力,這是情感能夠引起共鳴的基礎。《孟子》中用“孺子將入于井”的譬喻揭示了人的情感能夠自然發生。在中國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是一種基于倫理的情感關系。郭店楚簡記載“道由情出”,這里的“情”指主體間的倫理關系。“推己及人”是古代中國社會共同體的普遍性政治價值。馬克思主義將“情”與人的道德認識,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理想結合起來,并將“情”所代表的感性作為認識的起源。這樣,道德情感就與道德認識結合起來,在認識活動之中給理性打上人性的色彩,從而形成神圣的道德義務和道德理想。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9]117福山認為,人類對規則的遵循主要植根于情感,而不是理性過程,人腦的情緒反應有助于促進其社會行為。他說:“通過憤怒、可恥、有罪、驕傲的特殊情感,遵循規范的習慣得以嵌入人性。”[10]40

生生和好生是生命意識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周易·系辭下》曰:“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孔穎達《周易正義》疏云:“生生,不絕之辭……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周禮·春官·宗伯》曰:“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賈公彥疏:“萬物感化,則能合天地之化,謂能生非類也。又能生其種,故云百物之產。”《論語》載孔子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好生之德就是一種仁愛精神,儒家從天地生生之德落實到人間的生生之德,從而提供了人類生存的文明范式。《禮記》曰:“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在此,天地人通過本性的充分發揮而得以貫通,并立為三。《中庸》揭示萬物化育的原因在于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戴震說:“天地之德可以一言盡也,仁而已矣。”[11]159天人合一指的是“天”作為宇宙生命的運行(“大化”)和人作為族類生命乃至個體生命活動同屬于一個整體,天是本原,“唯天為大”“唯人為靈”。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人是天地的產物,人性即天道,天人和諧是理想狀態。

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統邦國關系準則

人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關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組織體系及其日常生活運作的內在機制。齊格蒙特·鮑曼認為,“倫理學先于本體論,……道德關系先于存在。”[12]83這個觀點適合解釋中國傳統社會以倫理為本位的特征,傳統社會中的人正是在天人關系、族群關系、群己關系等道德關系之中建構起來的。古人對關系格外看重,有群體意識濃厚的原因,也受農耕生產關系的影響,身份、親情、利益都是考量關系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是以關系作為本位來建構人與社會的,人際關系包括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與家庭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三個方面,貫通其中的道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規則構建中,將“禮”作為普天之下萬民和邦國關系的基本尺度,“禮”是共同體成員遵守的法度。帝舜遵循帝堯的協和之道,搭建了華夏禮制的骨架;皋陶確定了共同體治理的正義原則,提出了“天命規則說”。《尚書正義》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在社會關系處理中,中庸之道長期備受推崇。對此林語堂評價道:“這種對中庸的崇拜,于是就變成了在思想上對所有過激言論、在道德上對所有過激行為的一種厭惡,結果自然就形成了中庸之道,……中國人的處世方式亦然。”[13]119

大同世界是中華傳統文化關于人類共同體的理想設計。大同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和睦相處,如同一人。如何實現大同,首先是認同“天下為公”的原則。《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之行的時代指的是天下為公的五帝時代,天下為公的本義是王位為天下人所公有,君王不以之私傳子孫,而禪讓于有德能之人。天下為公是公序良俗的價值基石,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是天下為天下所有人之天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每個國家都有參與國際公共生活的權利。禮和義是天下秩序趨于大同的構建路徑。《禮記·禮運》曰:“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在儒家看來,禮以天理為本源,運轉而落實到現實世界,分列為具體事項,其變化以四時為法則,符合自然的準則,體現在人身上便是理性之義。儒家認為,合乎禮義就是有德行、勇敢和正義的表現。《禮記·聘義》曰:“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于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于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于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于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這與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四元德”——正直、勇敢、節制、正義是一致的。由此看來,生活在不同區域人們對個體道德的判斷標準有著驚人的相似,對理想社會有著共同的憧憬。區別在于,儒家將理想社會的實現路徑落腳于人的現實生活實踐,柏拉圖卻訴諸于理念世界。

中華傳統文化關于邦國關系的處理原則主要是“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本義是陰陽配合協調,對立統一。《周易》“亁”卦《彖》辭載有“保合太和”,《禮記·郊特牲》亦曰:“陰陽和而萬物得。”在邦國關系中,“和而不同”指的是和睦相處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和”既有彼此間和睦相處的意思,又有共同所擁有的共同體感受。“協和萬邦”出自《尚書·堯典》,原文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指家族、社會、國家的和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顏淵》,表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對人與人之間、國家交往中行為界限的設定,通過將心比心地平等對話,確定交往中的規則正義。總的來看,儒家將“和”作為最高的價值原則,對于邦國關系也注重“和”,“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邦國秩序建構的價值取向。史伯認為“和”是有價值的,能使萬物生發相生。《國語·鄭語》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易傳》講“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和”基礎上尊重差異又強調共同秩序,這些理念在今天來看也是適用的。

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統人生價值指向

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大一統”社會,政治與社會合為一體,道德生活同質化,“天下為一家”(《禮記·禮運》)。自夏商周特別是秦以來統治者“天下國家”觀廣為流傳,仁禮政統一為一體。《詩經·小雅》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許倬云認為:“幾千年來,所謂‘天下,并不是中國自以為‘世界只有如此大,而是以為,光天化日之下,只有同一人文的倫理秩序。中國自以為是這一文明的首善之區,文明之所寄托,于是‘天下是一個無遠弗屆的同心圓,一層一層地開化,推向未開化。”[14]20在古代社會中,雖然倫理秩序之中包含著濃厚的實用理性,但總體來看,中國古人重視感性經驗和生命意識,將個體道德與宇宙觀結合起來,并落腳于人的內心世界的完善和行為的合宜。儒家的“仁”蘊含著天地萬物生命存在和人的覺解意義,國家對道德生活的整合以“仁”“義”為道德根基,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價值取向,以家國同構為結構形式。孔子認為,仁是天下共同的儀表;義是評定天下事物的準則;互相報答,使人樂善去惡,所以是天下的大利。《禮記·表記》曰:“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修身、治家、治國是統一的,聯結的紐帶是以品德為根本。《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李澤厚認為儒學把倫理秩序提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他說:“天地的存在倒是統一服從于‘人活著這一根本主題。‘活成了由‘人道而‘天道的普遍性的偉大價值。”[15]182

孔子發現了“善”是人性的共同基礎,人們可以在此達成共同的道德認知,進而他將“善”推廣為具有深沉內涵的“仁愛”精神。《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書·周書·武成》曰:“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子張向孔子請教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孔子解釋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仁的體現是具有不忍之心。《禮記·曲禮》曰:“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孔子把人性基礎、血緣親情關系和高尚的“仁愛”思想結合起來,建構了傳統禮治社會共同的道德基礎。這樣,禮就具有了先驗認識、生活常識和社會理想的內容,成為普遍適用的社會治理理念。在他看來,基于善的人性和仁愛意識,人們能夠認同儒家正統的道德規范和律令,進而形成遵守大道、各安其分、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禮記·樂記》曰:“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又曰:“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儒家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治身即是治國之道。《禮記·樂記》曰:“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禮記·中庸》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儒家不僅通過修禮來貫徹“義”的精神,還主張以誠信的態度來順循天理人情,“講信修睦”是邦國關系的重要價值指向。“信”是維系共同體成員關系的道德律令,“睦”是共同體所要達到的和諧狀態,二者構成了共同體的兩大政治德行。孔穎達疏曰:“信,不欺也;睦,親也。”《禮記·禮運》曰:“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如何才能做到講信修睦呢?有一個重要的公共治理方法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顯然,這個建構原則已超出熟人私域,進入陌生人公域,將“親”從血緣親情的范圍推及到人類共同體。至此,天下真正成為公共事務領域,天下治理“公”字為先。兩個“不獨”也描繪出共同體成員命運相依的新型社會關系,以及古代理想社會模式。《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章描繪的沒有矛盾的理想社會誠然美好,但事實上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就要求人們在建構共同體時重視價值識別,最大程度地求同存異。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睦相處較多,對價值差異及其影響認識不夠。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關于人生價值和社會理想的基本原則,深湛而正確,對共同價值的重視程度也是非常之高。《禮記·聘義》曰:“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儒家尚德隆義,借助于共同價值和理想,超越了物質利益的計較,在不同人群和國家之間建構起一種以精神價值為內聚力的紐帶,從而實現行道于天下的社會理想。這種共同價值既是道義論,也是規則論,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氣度,是一種普天之下能夠廣為認同的社會文明模式。儒家重視人的自覺能動性,強調人在建構社會道德秩序中的積極作用,宣揚“和為貴”,主張多元性統一,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陳來.中華文明蘊含全人類的共同價值[N].人民日報(理論版),2017-04-26(07).

[3]袁祖社.人類“共同價值”的理念及其倫理正當性之思——“共同體”邏輯的意義及其內在限度[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60-70.

[4]葉險明.“共同價值”與“中國價值”關系辨析[J].哲學研究,2017(06):3-12+128.

[5]魯品越,王永章.從“普世價值”到“共同價值”:國際話語權的歷史轉換——兼論兩種經濟全球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0):86-94+160.

[6]田鵬穎,周鑫.“共同價值”對“普世價值”的世界歷史性鏡鑒與超越[J].寧夏社會科學,2019(04):41-47.

[7]汪亭友.從對西方“普世價值”的批判看全人類共同價值[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09):38-42.

[8][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M].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倫理學[M].張成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13]林語堂.中國人[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5.

[14]許倬云.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15]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收稿日期:2020-10-20責任編輯:許瑤麗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路徑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0:29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思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45:4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
開展以“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0:59:12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91精品小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精品性|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尤物视频一区|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啪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床戏一区| 久久a级片|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亚洲国产黄色| 久久婷婷六月|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日拍夜夜操|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www.av男人.com|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资源|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综合色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色爽网免费视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成人| 色视频久久|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自在线播放|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婷婷六月|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区欧美区| 天堂成人在线| 综合色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