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環,羅 雪,高 露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自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以來[1],截至2020年9月,教育部已公布四批證書名單,涉及448個技能等級證書(四批分別為6個,10個,77個,355個)[2]。1+X證書制度對產學研的內生需求,包括打造產學研縱向一體化的教育生態鏈,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校企“雙元”育人[3],加快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4],故新形勢下產學研合作需著力優化三點:第一,模式迭代,將已有合作模式與證書內涵從頂層設計有效融合,使三方主體合力助推新技術人才培養。第二,落實課程,“1”和“X”兩手抓,考證培訓與課程融合。第三,實踐求證,根據專業特性與證書要求實證檢驗形成模式特色。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是首批1+X證書(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試點單位,建筑設計為試點專業,在“1+1+N”(1個專業:建筑設計、1個核心企業:光輝城市、N個相關設計企業)校企命運共同體基準面上,按照專業建設對接行業標準、學歷教育融合職業技能、實踐教學結合崗位技能實施人才培養,深度耦合產學研三方利益形成了基于系統論的合作框架,即通過產學研系統的三要素人(行業人才、教學師資、科研人員)、物(各類實體平臺與教學載體)、環境(各類制度強保障與聯盟軟連接)多層次合作,形成了融通證書且三方主體長期互贏的產學研模式(圖1、圖2)。

圖1 產學研“人”的合作與共贏模式

圖2 產學研“實體”的合作與共贏模式
2.1.1 產教共育訂單班,共商人才培養方案
職業教育的根本特征就在于跨界[5],校企共育人才是證書制度下跨界的出發點。校企以BIM和VR數字設計技術為突破口,精準定位“數字建模+建筑設計”培育方向,共育訂單班“光輝城市班”,按“調研-對標-診斷-提升”路徑優化培養方案,學院優化主體“1”,企業優化證書“X”。發揮教師與成渝地區設計企業關系網絡、企業與全國合作設計院關系網絡,從學生工作技能評價,課程合理性評價,行業發展趨勢評價三方面調查,對標明確現有方案短板并實施修訂。
2.1.2 產學研共建“線上數字+線下工坊”實訓基地
依托校方的工程體驗館、企業的數字建模(BIM+VR)新技術、校企共建線上“虛擬工程體驗館”,通過VR技術實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化,構建BIM數字資源庫,打造基于BIM技術的虛擬設計、碰撞檢測綜合實訓。對接職業行動過程形成還原工作崗位的沉浸式教學氛圍。在線下實訓中,校企共建“雙基地”。校內打造模擬工作環境的“虛擬現實夢工廠”,以“項目工坊”形式開展多人協作任務式教學,配備BIM實訓機房,滿足地方近萬名行業人員BIM培訓需要;校外基地通過校企協議,開展暑期訓練營、就業加速營,招生即招工,讓學生提前實習和入職,熟悉企業工作氛圍與文化。最終形成了“師帶徒、老帶新”的五級梯隊特色學徒制模式(圖3)。

圖3 五級梯隊特色學徒制模式
2.1.3 產學研共同搭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按“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學習情境設計”[6]構建課程體系。產學研共同明確建筑師、BIM建模員、VR動畫制作員崗位的工作任務,結合考證標準,將崗位與證書技能點轉換為學習技能點,分層課證融通:在專業基礎課模塊強化、專業核心課模塊融入、集中實踐與職業拓展課模塊增設。專業基礎課《建筑識圖與CAD制圖》課程增加章節強化“制圖、識圖基礎知識”知識要求(BIM初級);專業核心課《建筑設計》等課程設計融入建筑性能模擬基礎知識(BIM中級);在集中實踐課增設《BIM畢業設計(施工圖)》(BIM初級);在職業拓展課增設《BIM建模》(BIM初級)、《BIM建筑設計專業應用》(BIM中級)。通過BIM技能競賽可選模塊置換學分實施個性化培養,最終形成了工作過程導向的“課證賽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2.1.4 產研共建數字建筑科技創新平臺
數字技術給建筑行業帶來了器物層面與社會需求層面的巨大變化[7],產研協同把握數字化新基建動態及智慧城市發展趨勢,共建“數字建筑科技創新平臺”,研發轉化數字建筑設計技術,開展數字孿生空間設計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實踐,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綠色建筑數字設計技術研究與應用、智慧城市下健康建筑數字設計技術研究,校企共同孵化科教研項目,申請專利,形成產研相長的正向循環。
2.2.1 產教互聘師資
為滿足試點初期“雙師型”師資剛需,通過產教互聘在短期內快速擴充了師資隊伍。具體包括與企業簽訂協議聘用企業數字設計技術人員日常授課;舉辦信息模型技術、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主題的教學研習社引入企業師資分享。
2.2.2 產教研人員互培
為滿足BIM證書長期發展需求,校企聯合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實施“骨干培養”“崗前培訓”“精英人才”三大培訓計劃,貫穿“骨干型教師、企業入職人員、研究人員”三個層級培訓體系,師資按能力矩陣補全短板(圖4)。校企共建國家級BIM教學創新團隊,按國家標準全面提升師資教學、培訓和評價能力;培育高端技術師資及科研人員,為研究端提供支撐。

圖4 校企師資能力矩陣
2.2.3 產教研人才互推
對教學端優秀師資、產業端優秀技師、研究端優秀研究員在聯盟內互推任職。企業推薦校內師資入企開展崗前培訓,學校推薦企業技師入校教學、入科研平臺合作,校企共同推薦科研人員入企開展技術研究,三方主體基于自身需求靈活推薦優秀人員合作。
2.3.1 合作前成果產出環境營造
校企健全了激勵和考評制度,從成果認定-人員流動-績效考核三方面保障成果產出。制定了成果認定的《科研成果認定及獎勵辦法》《教研教改工作量認定及考核辦法》《學生專業競賽管理辦法》;鼓勵師資雙向流動的《青年教師工程實踐暫行辦法》《雙師型教師認定與管理辦法》;以及制定了協同生效的考評制度《績效考核實施辦法》。
2.3.2 合作中利益分配環境營造
利益分配遵循“一事一議”原則,在達成整體合作共識前提下,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針對實訓基地建設、科研平臺建設均簽訂獨立合同,明確經費來源,根據投入比例分配成果。
2.3.3 合作后成果推廣環境營造
企業、高職、中職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成果推廣轉化鏈。[8]成果包括高質量“數字模擬+建筑設計”人才,各類教學成果:教學資源、實訓基地,各類科技成果:論文著作、專利標準、工藝、工法、標準。統籌三類成果的輸出,學院牽頭成立重慶智能建造職教集團及旗下“數字空間設計產學聯盟”,與云陽職教中心、光輝城市等單位深度合作成立“數字空間設計產學學院”,開展聯盟內人才互推、教學成果互享、科技成果聯合轉化方式多維度推廣成果,打造貫通中高職到企業的數字建筑人才就業直通車。
系統論下的產學研合作中,人、實體與環境三要素是開放、自組織,但又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9]本文所述合作模式以實體合作為契機,逐步延伸到人、環境子系統的合作共贏,最終形成了具備輸出數字建筑人才、孵化推廣科技成果功能的完整系統。同時,系統具備動態平衡性,各子系統在突變因素作用下形成新結構。本文產學研模式潛在突變因素為建設基礎的局限性:合作企業本身是具有人力投資合作需求的企業,合作模式才得以建立[10],需求隨市場發展存在突變;合作企業就業方向不能完全支撐人才就業面;“學”“研”主體均為學校,科研子系統的薄弱制約了其對產教的引領。此類突變因素也是目前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共性薄弱點,需整合更多同類專業拓展合作范圍,夯實三方主體基礎,逐步支撐整個建筑設計產業鏈1+X證書制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