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樺 楊麗敏
【摘 要】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擔負起了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本文以當今世界基本公認的民族復興之道為框架,以領土主權獨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繁榮富強和取得國際地位等三個向度為重點,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所擔負的民族復興使命,并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民族策略規劃及這種規劃加深和擴大成員之間彼此聯系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使命;三個向度
【作 者】李京樺,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心副教授;楊麗敏,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河南新鄉,453002。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3-0017-009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能一次次度過逆境,與其從一開始就確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分不開。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從最初“推翻帝國主義、實現中國本部統一”的最低綱領到“九一八事變”之后“民族復興”正式成為一種思潮,再到當代確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中華民族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指航標。在中華民族復興理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無論是面對國內建設的問題還是國外霸權主義中不利于中華民族生存、延續和發展情形,總能不斷地協調和糾正背離中華民族復興理想的路徑,使中國發展的道路一直堅持沿著中華民族復興的方向前進。盡管曲折影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速度,但是曲折也強化中國共產黨奮起的決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感。
本文以世界普遍承認的民族復興的路徑——爭取民族和國家獨立、民族繁榮富強以及在國際交往中維護主權和尊嚴——為研究的著力點,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史料分析,著重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每一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都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通過一系列能為廣大人民理解的民族觀念和政策,把分散、多元的利益群體聚合為具有統一經濟基礎的均質化群體和具有民族覺悟的中華民族。
一、中國共產黨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復興爭取獨立的使命
中華民族是中國領土上各民族的統稱。獨立主權和地域是形成中華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然而,近代的中國并不是擁有獨立主權和完整領土的國家。自《馬關條約》之后,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剝奪從經濟擴展到領土瓜分和政治軍事侵略。中國從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國家的人民是不安全的,經受著其他民族的奴役和壓迫。西方學者霍布斯鮑姆曾指出:“美國與澳大利亞便是民族國家的最佳范例,早在18世紀末,這兩個地區的所有民族特性即構成民族的要件,都已明確建立,然而在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成立之前,這兩個民族都是不存在的。”[1]74 因此,在近代中國,如何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獨立就成了最現實的問題。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知識分子對民族觀念的探索以及在危難時期能自覺對照中國現實,并以日本、德國民族復興為參照,在鼓舞人民的士氣、喚起人民的希望和民族精神發揮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中國知識分子探索各種救亡圖存的道路:有以學習西方技術見長的“洋務運動”、有依靠光緒皇帝自上而下政治改良的“戊戌變法”、更有以孫中山為領導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的“辛亥革命”。但是,這一系列的運動都只是考慮了中國問題中的一部分——學習技術與文化環境、封建清王朝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忽視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此外,辛亥革命中僅僅知識分子相信民族的存在是不夠的:知識分子和精英所理解的民族意識形態,并不一定代表當時人民大眾的忠誠和認同,其動員力量是有限的。五四運動,則突破了運動僅僅動員知識分子的局限,吸納了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等階層參與運動。
人類歷史是一個有著承繼關系的發展過程。正是由于無數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的不斷探索、努力,中華民族復興才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關聯在一起,才有了后期中國共產黨對把民族復興思想融入政策綱領并傳播到大眾中去的正確認知,以及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構下無法建立資產階級獨立國家的反思性認知。在外國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領土侵占之下,中國共產黨擔負起爭取民族獨立的使命,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中國共產黨擔負著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團結的使命。1922年中國共產黨二大召開,就把建立“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和統一的中國本部”作為黨的最低綱領,即現階段完成的歷史任務。[2]18 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就擔負起了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當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建立最廣泛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并且積極開展與國民黨進行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中共三大堅持 “取消帝國主義列強與中國所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并且積極促成了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正是擔負了歷史使命,才能認識到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1925年12月,毛澤東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3]3。在國共合作期間,工人運動爆發了政治大罷工;共產黨人組織學生運動,成立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一批農民運動骨干;建議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軍事領袖。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北伐過程中,共產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國民革命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在全國范圍內傳播。國共合作碩果累累,其中最偉大的成果是通過北伐運動結束了軍閥割據,實現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為民族和國家的主權獨立奠定了基礎。
第二,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在根據地土地革命中喚起民族意識的使命。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并開展了長期的群眾工作。為了爭取群眾,中國共產黨既要打仗又要擔負打土豪籌集資金和做群眾工作的職能。毛澤東要求人民軍隊為人民,要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斗爭是與土地革命分不開的。最開始分田地只是個別地區實驗。1928年底頒布了《土地法》,廣大人民群眾從分享土地的過程中,懂得共產黨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開始逐漸了解了革命的意義。中華民族大眾的民族意識扎根在共產黨的群眾工作中。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多個根據地陸續開展了土地革命。
與共產黨的團結路線不同,國民黨孜孜以求的目標是政治上的領導權而不是民族利益。國共合作失敗后,是國民黨倒行逆施的10年。國民黨罔顧日本突然襲擊東北、愛國人士和人民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把革命的中心放在徹底消滅共產黨而不是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上。在國民黨政府堅持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軍隊步步緊逼進犯上海,最后抗擊日本的十九路軍被國民黨出賣。與國民黨政府媚外獨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應對國民黨的圍剿,一方面積極聯系各階層愛國人士推動抗日運動,積極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義勇軍進行曲》最能反映那一時期抗日救亡的氣氛。歌曲表達了全民族的悲憤,也喚起了知識分子、資產階級中愛國人士抗日的斗志和愛國激情。
長征路上,共產黨深處艱難困境,仍擔負著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堅持在農村和廣大人民群眾中宣傳抗日與民族獨立的思想觀念。中國共產黨依靠的是全體人民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精英階層。1935年6月,華北失守,整個華北地區危在旦夕。193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召開,明確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
第三,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使命。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但是,共產黨已經擁有了合法地位,在全面抗日中制定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抗日路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群眾路線和黨的建設。“七七盧溝橋事變”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出《中共關于與日本國進攻盧溝橋的通知電報》,呼吁:“平津地區危在旦夕!華北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危在旦夕!只有讓全中華民族都參加抗日戰爭,才是我們的出路!”[4]119
日本人在華北抗日根據地的“三光作戰”(殺光、強光、燒光)使民心背離,激發了華北人民堅決抗日的決心。在抵御日本侵略勢力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借助宣傳工具發展出了把抵抗外敵、反抗屈辱、國家主權和民族危亡聯系起來的國家思想和民族思想,并通過干部下鄉、土地革命、深入群眾、長征沿途的宣傳等方法把這種思想成功地傳達到了更廣大的普通大眾中去。中國共產黨強調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了生存而斗爭,這種民族意識與人民的切身經驗相吻合,牢固地與人民大眾的直接經驗相聯系,更容易促進共同聯系紐帶的形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華北地區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三三”制、精兵簡政等政策,建設了應對日軍“掃蕩”的有力根據地。華北作戰扭轉了中日戰爭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日本占領的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用民族意識和社會變革喚起廣大農民團結起來,有組織地為民族獨立而斗爭。
在抗日救國運動中,中國共產黨相繼提出“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一致抗日”的主張:“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民族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2]553“建立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戰爭,精誠團結,共赴國難。”[2]554 尤其是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進一步闡明了團結各民族一致抗戰的政策,并明確提出“團結各民族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主張,“我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但是國內各個黨派各個階級的,而且是國內各個民族的”[2]554。在共產黨帶領下,“民族‘天賦使命的情感價值為種族主義話語向愛國主義精神轉換提供了轉換的橋梁。‘中華民族同胞要團結起來‘中華民族要強大和復興‘中華民族要反對剝削和壓迫等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爭取國家獨立的最有力的政治話語”[5]。
第四,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全國土地改革和建立新中國的使命。在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發展的初期,盡管只有一部分少數精英和知識分子,但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努力建設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擔負民族復興的使命,在于它始終把全體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為此付出努力。
中國共產黨在爭取主權獨立和國家建設的政治行動過程中,深入社會基層,用民族觀念把各階層、各特殊文化領域聯結起來,建立了中國人民休戚與共的團結一體感和自我意識,確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共同目標和理想。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進攻,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各項政策方針,不僅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還嚴格治黨,合理布置軍事防御。毛澤東認識到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在1946年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推翻了封建體制的根基,實行耕者有其田。對于已收復城市,中國共產黨積極采取措施恢復生產,保障城市穩定。
總之,在近代中國,正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野蠻入侵和殘酷掠奪,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的覺醒。國共合作時期,成功地結束了國內長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反對外敵入侵的過程中,深入農村,前所未由地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了成員間彼此聯系的紐帶,為戰后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從人民解放戰爭到新中國建立,民族政策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于1946年1月提出《和平建國綱領草案》,明確指出在少數民族地區,應承認少數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權。[2]991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成功經驗;1949年的《共同綱領》確定了中國境內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少數民族參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以及民族區域自治等政策,[2]1290 充分保證了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權利,激發少數民族支援前線的熱情,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全國得到了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獨立自主的使命。
二、中國共產黨擔負起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使命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把社會革命中的土地革命與政治上的民族復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的支持。《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6]86,調整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解放戰爭的勝利主要也得益于土地革命和華北廣大農民的支持。這一意識形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期盼,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與支持,并通過土地革命滲透到了全國。中國人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權力和土地,成為自己的主人。從此,國家—民族的特質和各民族命運關聯在了一起。
第一,中國共產黨擔負著為整個國家夯實物質基礎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獲得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要想生存,發展是必要的前提。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將中國從“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7] 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追求。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有效整合全中國力量的政權。這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態作為革命的基礎。這一意識形態就是讓窮人翻身,建立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相對務實的政策。在1949年到1953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經濟上允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存,持續了聯合陣線的成就,快速提高了生產力。正是由于共產黨的經濟改革計劃使它把一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有不同勢力組成的社會轉變為由共產黨統一領導的穩固的政權。1950年6月黨中央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開始了土地改革運動,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事關全國人民,是真正促使民族平等的經濟政策。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平等政策贏得了人民的支持。
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改變農村生產權是其中的一環。中國共產黨進行農業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新的“包產到戶”的生產模式——“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這種制度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保證了農民生產和投入的積極性。農戶責任制的實施,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解決了困擾新中國30年的糧食短缺,并對中國工業生產和城鎮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解決了農村的生產問題之后,還面臨著整個現代化目標達成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在城市改革的對象是國有企業。中國城市改革中,在吸引外國投資的改革中取得成果,外來投資遍地開花。中國共產黨從1979年公布第一個中外合資法之后,外資就開始紛紛涌入。1980年8月,批準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四地設置經濟特區。這四個地區供外國直接投資。1984年,我國陸續開放14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這些地方率先引進新技術、新科技,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1984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一項重要的改革計劃:經濟結構改革。這項計劃使中國本土市場力量大大增加,鄉鎮企業也在一步一步走向騰飛。中國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農戶收入的大部分是鄉鎮企業雇傭所得。鄉鎮企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教育、文化和精神面貌,是我國農民繁榮富強的重要標志。新時代,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策略:自貿區建設、大亞灣建設等;制定了引領全局的新理念:供給側改革、引領新常態和發展新理念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的成就: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增長到80萬億,穩居世界第二,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8] 盡管經濟增長與政治信任和良好治理有著必然的關系,但是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強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是需要中國共產黨能有效地引導經濟的發展,并把經濟發展轉化為中國共產黨政治權威和執政能力的資源。隨著人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國家更加重視分配調節,縮小收入差距。
第二,中國共產黨承擔著經濟發展與扶貧雙重使命。在國家經濟好轉之后,1986年6月,中央政府組建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按照扶貧標準確定了明確的扶貧地區,確定了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58個,地方政府扶持的貧困縣664個。1994年,制定扶貧開發基本綱領《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明確提出要“積極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9]161,計劃在1994年到2000年7年間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4年3月,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逐步取消農業稅,2006年1月起頒布了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結束了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這項政策充分體現了中共中央對農民的關愛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記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針對貧困人口提出了“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彰顯出我們黨對扶貧目標認識的逐步深化,也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開始踏入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治理新格局,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2013年12月,《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正式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決定,這一決定開啟了瞄準單元由村一級向以家庭為單位的轉變,也將我國扶貧治理推進到一個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中心的新階段。進入新時代,黨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以及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壯大集體經濟。[8] 習近平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10]255
教育和社保是民生的依托。2001年推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200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農業生產“四項補貼政策”(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等,2007年還啟動了旨在為因病、因殘、因老等貧困群體提供最后安全閥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些措施不僅為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存問題做了兜底性制度安排,也開啟了“低保維持生存、扶貧促進發展”的“兩輪驅動”減貧時代。
第三,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使命。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最終是實現各民族和各地區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1979年開始,中央組織發達地區“對口支援”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1978~1985年,重點是以改革農村經營體制為扶貧主要對象,把人民公社集體經營制改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生產力,基本解決人民溫飽問題。1986年,進一步明確扶貧目標,確立開發式扶貧方針,走向農村社會主義市場道路。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更加重視區域經濟的發展。2000年,我國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快,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一直是優惠政策,也就是對少數民族的“補償政策”,采取的是優先發展政策和財政傾斜政策。[11]中央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支持和補貼政策,重視少數民族的教育、少數民族師資和干部培訓,每年向少數民族提供大量的財政支持以改善少數民族的生活。除了財政補貼、貿易和貸款優惠外,國家還在稅收方面提供政策優惠。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貿易企業,需要照顧和鼓勵,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實行定期減稅或者免稅政策。[12]577
第四,中國共產黨擔當著全方位民族復興的使命。我們的小康社會目標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有關人民幸福的諸多要素。我國制定的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包括: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實。[13]333 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提高到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政治建設、民主建設和法治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工程。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民主和法治建設,更加重視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先后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有關文化、精神和生態等全面布局的思想體系。
中華民族建設和復興需要通過共同經濟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和相互協作的制度把全國人民聯合成為一個偉大富足的經濟共同體,也需要民主法治思想的不斷完善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解決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法律依據,為全國不同地區人民提供共享的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和文化環境。
三、中國共產黨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復興創建國際地位的使命
在中國共產黨用“民族復興”作為民眾團結抗擊外敵的紐帶時,就說明我們已經是在以民族視角來思考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但是,并不是國家建立了,民族的內涵就會應運而生。[1]74 全球化戰爭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展性導致任何民族國家和個體社會都不能在孤立中獲得主權和力量。國家可以從維護主權的能力中獲得權力。杜贊奇指出:“民族主義的新穎之處并不在于其政治自覺,而在于其世界性的民族國家體系。民族的成長、強大不僅需要回溯自己的歷史還需要全球化體系所產生的一系列話語支撐。”[14]69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不參與國際交往,無異于社會關系被剝奪和國家被流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世界已經形成了各國各民族相互依賴的政治和經濟規則,大量的全球化貿易行為經由國際組織為中介完成。也就是說,這些國際組織由西方國家主導成立,主要負責特定區域和特定領域事務的聯結、溝通、協商與合作。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參與到這個平臺的關系和溝通,就需要加入這個國際組織。吉登斯指出,在全球發展的趨勢之外,在維持全面自主方面,沒有任何其他更傳統的社會形式能夠與西方現代性權力抗爭。[15]152 在全球化背景中新國家成立之后,要想發展貿易、經濟,就必須以本國的部分和全部居民的形式與其他國家的部分和全部居民發生著利益關系,否則國家發展缺乏資金和技術,依靠自己還是會落后、軟弱。畢竟國家軟弱時,民族在現實中是站立不起來的。中華民族必須在全球化的世界、在與同時代不同民族文化的正面碰撞中,把自己的價值、倫理和日常生活規則的連續性自主化,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才能真正認識自身的文化。中華民族需要學習新的科學和技術,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自強不息的意識、自力更生的努力、學習先進的勇氣,在“我者”與“他者”的參照系中追求民族的尊嚴和平等。
第一,中國共產黨擔負著中華民族主權被承認的使命。西方國家建立國際關系的標準是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種理念導致西方國家對當時的中國并不友好,甚至充滿敵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本來急需他國幫助,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代表權,使我們陷入孤立。吉登斯曾指出:“新的世界體系的形成也依賴于國家之間相互承認對方擁有合法的自主性領土。”[16]107~108 但是,美國不承認新中國的獨立主權。這一時期,美國關閉對我國的貿易通道,斷絕和我國外交關系。
由于西方國家在世界霸權中獲得不菲的利益,因此它們作為整體采取了和美國一致的行動,并不看好新中國。維勒指出:“民族擁有一種經濟體系,借由這種體系,它盡可能地為所有成員提供遷徙自由,并使一種共同的‘內部道德發揮效用,與此同時,‘外人則會受到歧視,并作為‘外部道德的結果被當作敵人。此外,法律權利和義務將所有的民族成員緊密相連,但同時卻將‘外人通過排除性條款排除在外。”[17]55 在西方國家整體排外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加入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外交思想,到1949年底,同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為了國家地緣政治安全考慮,我們進行抗美援朝,在維護國家長遠安全的同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中國外交政策一直在冷戰中尋找突破。1951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要任務是“與東方各國兄弟黨聯絡并幫助他們”[18]25。1953年12月,周恩來先后訪問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在萬隆會議上,包括中國在內的29個新成立亞非國家發起了不結盟運動。這標志著發展中國家首次自覺思考國際體系和權力平衡問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面對極端惡劣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并沒有退縮,而是積極主動承擔起維護中華民族國際地位的使命。1956年9月,毛澤東表示“為了和平和建設的利益,我們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建立友好關系”[19]246。
除了要面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我們還要面對俄羅斯大民族主義。波匈事件爆發后,我們的政策方向從學習蘇聯調整為以蘇聯為鑒。之后,中蘇關系逐漸惡化,1959年,蘇聯借印度問題撤走專家,停止援建。1962年10月,美國慫恿印度侵犯中國邊境,中印戰爭爆發。之后,蘇聯不斷地侵擾我國珍寶島的居民并打傷邊防戰士。中華民族盡管處于危難時刻,面對外敵入侵,依然能爆發極大愛國熱情,為民族利益而戰。中國邊防部隊的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擊潰了來犯蘇軍,保衛了國家的領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明確表示:“只要拉美國家愿意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我們一律歡迎;不建立外交關系,做生意也可以;不做生意,一般往來也很好。”[20]403 實踐證明,我們跳過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的封鎖,積極和拉美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政策是正確的。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一切合法權利,并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中驅逐出去。中國取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開始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作貢獻。
美國和蘇聯之所以敵視中國,是想借助手中的權力控制中國,借此獲得更大的利益。中華民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不遜色,我們盡管有挫折,但是從不受脅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和解放軍在抗美援朝,反擊越南、印度和蘇聯的戰爭中,團結一致、不怕犧牲,堅守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安全,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贏得了一席之地。所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盡管極其困難、不斷受到挫折,但是中國共產黨依然改善了與美國、日本的關系,到1979年和我國建交的國家增至120個。1979年初,蘇聯支持越南侵犯我國,我國連續兩次教訓了越南,提升了人民的自信。
回顧歷史,我們也有教訓: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聯合孤立中國,并不斷支持外敵侵擾我國情況下,我們產生了應激性民族主義情緒,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了極端。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就面對美國、蘇聯兩個大國的孤立和敵對,在最需要幫助之時背負了沉重的包袱,扭轉了國內政治、經濟和文化正常運行的勢頭,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中國的獨立自主政策也使得中國避免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受到發達國家的剝削。1978年鄧小平快速地撥亂反正、決心推動改革時,在最大程度上獨立運作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一直努力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第二,中國共產黨擔負著中國成為世界格局重要組成部分的使命。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是國際舞臺上經久不衰的劇目之一。隨著新興國家的發展,少數重要大國制定的國際治理制度的平衡將會重新整合。中國的崛起也通過國際舞臺一步一步實現。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不斷地尋找加入國際組織的機會。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1996年,中國和東盟十國建對話關系;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加入20國集團。在這些組織中,中國的意見受到重視,經濟利益得到維護。
二十世紀末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提上日程。為了維護國家領土主權,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經過多次會談,據理力爭。1997年7月香港、1999年12月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為了進一步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形象,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國的改變,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范、傳統文化、體育精神和綜合國力。奧運會之后,中國與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同時提高了西方人對中國的關注度。
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相應地,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塑造力都在不斷提高。我國通過調整國家戰略資源配置,一直主動融入全球治理體系,承擔更多大國責任,塑造了自身國際地位的新內涵。[21] 新中國必須習慣西方國家民族國家規劃中強調集體榮譽、地位意識、觀念和格局的思維,并積極主動地尋求改變。
第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擔負著發展中國家組織自身聯盟的領導者使命。中國崛起之后,亞洲恢復了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并改變了亞洲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遵從西方國家制定的國際標準的原則。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有維護自身利益的國家聯盟,就必須改變亞洲組織規則碎片化帶來的發展障礙,創建可以維護亞洲國家權力的地區合作組織。中國對于亞洲國家應該有自己的國際經濟規則和標準的思考,最終落實到實處。
西方民族國家在國際上形成的格局是以準階級關系的形式彼此競爭的,不同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不同行業。我國積極參與制定和推動多個新興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并致力于改革不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安排,完善我國的行業結構。2014年,“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資源開發、產能合作、金融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實施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金融服務領域合作得到加強,貿易與產能合作不斷深化,大量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產業合作項目成功落地并取得顯著進展,人文交流逐步擴大。2016年,亞投行成立,成為第一個由中國發起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建設為“一帶一路”倡議目標提供金融服務。
新興國家需要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國際合作的原則是國家發展可以不損害別國利益,但是其發展并不會照顧他國的福利。國際原則影響著新興國家對自己利益的考慮,并在國際交往中根據自身的力量做相應的調整和挑戰秩序的選擇。新興國家需要加入大國組成更廣泛的聯盟,這是國際組織發展的趨勢。2015年,習近平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10]433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符合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也順應了國際關系發展的趨勢。比如,在“一帶一路”框架內,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不干涉他國的政治。中國和其他國家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之后,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
我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積極參與應付全球性的新挑戰(核武器、反恐、生態環境和國際安全、緝毒、維和、援建等),積極履行國家義務,承擔國際責任。今天,面對新冠疫情,習近平親自指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首先在國內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在全球率先復蘇經濟,并對需要援助的國家提供資源和疫苗的資助。據統計,2020年以來,中國共為六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提供物資援助和防控專家,中國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共計6萬多噸……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抗疫行動。[22] 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表現,向世界證明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也表明了中國維護全人類共同體利益的責任擔當。
總之,中華民族在復興的道路上經歷了國內外壓力、思潮和運動的影響。比如1999年美國突然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和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盡管在這兩起事件中美國政府的霸權主義顯露無疑,但是中國政府并沒有屈服。最后,南斯拉夫事件以道歉、賠償傷亡人員損失;撞擊事件以道歉、飛機拆分運回結束。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就肩負著民族復興使命——在國際上堅守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民族,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一個堅守自身傳統文化和利益的民族。經過長期的努力,中華民族已經成為地區合作的主導力量和世界格局力量中的重要一份子。事實證明,“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平等地位不是民族主義原則所賦予的,而是以國家力量為基礎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后盾,平等性只是紙面上的東西”[23]12。當今世界,我們可以當之無愧地說,中國是當代國際秩序的參與者、維護者,也是改革者,努力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李金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李京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族價值探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6] 中央檔案館.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文件選編:1945-1949[G].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1981.
[7] 蔣占峰,蘇東陽.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現代性及其實踐轉化[J].探索,2021(2).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大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 李京樺.民族工作成效與少數民族政治認同的關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9).
[12] 金炳鎬,王鐵志.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 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4] [美]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M].王憲明,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5]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6] [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胡宗澤,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8.
[17] [德]漢斯-烏爾里希·維勒.民族主義歷史、形式、后果[M].趙宏,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18] 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9]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20]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
[21] 門洪華.應對全球治理危機與變革的中國方略[J].中國社會科學,2017 (10).
[22] 中國網.國家發改委:正全力提升中歐班列運能運力[N/OL].(2020-11-17)[2021-04-12].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201117/5433538.shtml.
[23]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MISSION 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Li Jinghua, Yang Limin
Abstract: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houldered the mission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led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standing up to becoming rich and then becoming strong. The paper takes the wa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ch is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today as framework, focusing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analyzing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undertake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ointing ou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respective period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is planning in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the ties among its members.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mission; three dimensions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