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摘要:當前心理教師普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如何根據選定的課題講“出”一節課,而在于如何通過精心打磨、反復推敲上“好”一節心理課,讓心理課的實效落地,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真正有所收獲和成長。從活動內容要“動靜結合”、活動數量需“疏密得當”、活動目標能“情理交融”、活動理念應“虛實相生”、活動構思有“點睛之筆”、活動過程宜“適度留白”這六個角度,論述了一節引人入勝的心理課所具備的特征。
關鍵詞:心理課;活動設計;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3-0047-03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課慢慢以地方課程或者學校課程的形式步入常規課的行列,專兼職心理教師隊伍日漸壯大,課程資源逐步豐富和完善,線上、線下學習分享、交流展示的平臺和渠道越來越多,一節被公認為所謂“好”的心理課的模樣也變得愈加清晰起來。當前心理教師普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如何根據選定的課題講“出”一節課,而在于如何通過精心打磨、反復推敲上“好”一節心理課,讓心理課的實效落地,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真正有所收獲和成長。
心理課堂有非固定化、非模式化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其沒有章法和跡象可循,那些有趣有味、觸動人心的心理課雖然是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但是細細觀摩品鑒,大多都有動靜結合、疏密得當、虛實相生、情理交融、點睛之筆、適度留白的模樣在其中,彰顯出心理課共同的特征。
一、一堂好的心理課應該“動靜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以活動為載體,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包括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等”。隨著心理課堂研究探討和實踐創新的增多,對各種心理輔導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應用,心理課的活動越來越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層出不窮,表達性藝術繪畫、音樂治療、戲劇治療、家庭治療、卡牌、沙盤游戲、正念放松、焦點解決、敘事療法等各種技術也通過“量體裁衣”“因地制宜”變幻出各種形式,呈現在心理課堂中,豐富了課堂的活動元素,增強了活動效果。
當活動選項足夠充足的時候,如何合理選用就成了心理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整體設計構思一節心理課的時候,選擇的活動要充分切合課堂主題,緊扣活動目標,在此基礎之上,兼顧活動體驗效果和課堂氛圍營造。如果需要學生“動”起來的活動過多,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確實容易被調動,但是整個課堂就會顯得過于浮躁,學生的沉浸體驗不足,影響個人思考和感悟的生成沉淀,使得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整節課一直圍繞著單一的“寫”、“畫”或“想”展開,缺少多種感官的激活,學生的注意力很難維持,枯燥、乏味、阻滯之感就會使學生游離出課堂。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和碰撞,獲得新體驗和新經驗的機會不足,成長的空間也會大大縮減。因此,一節課既要安排“動”的活動,又要穿插“靜”的活動,動靜結合,才能平衡內外資源和能量,讓課堂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例如情緒主題的心理課,可以讓學生“動起來”,用“情緒接龍”“我演你猜”等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積極性,帶領學生認識和感知情緒;同時有“靜下去”的環節,以繪畫的形式幫助學生表達和接納情緒,動靜結合,讓學生在個人感悟與交流互動中學會如何調節情緒。
二、一堂好的心理課應該“疏密得當”
以活動為載體,這是直觀評價一節心理課有沒有“心理味兒”的重要原則,然而為了突出心理課的這一特點,有的心理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往往會過度追求活動的數量,把一節課變成了活動的堆砌,花樣繁多的活動如同走馬燈一般貫穿課堂,看似充實、豐富的表象之下,實際折射出的是心理教師對駕馭活動的信心不足,隱藏的是對活動意義深入挖掘的欠缺。活動太多,節奏太快,會使一節課顯得過于滿、緊,學生沒有充分體驗、思考和感悟的時間和機會,這樣容易使活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妨礙活動的目標有效達成。同樣,課堂活動不足的問題也顯而易見,一來不利于達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對教師把控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來課堂容易變得松弛單調,缺少豐富性和層次性。好的心理課應該有一條主題線貫穿其中,上面連綴著大大小小的活動“珠子”,活動排布錯落有致,疏密得當,這樣整個課堂會富有節奏,行進得自然流暢,展開得靈活從容。
例如,以提升注意力為主題的心理課,如果整節課用形式多樣、緊張有趣的注意力比拼和競賽活動填滿,那么很可能一節課上完,學生玩得很開心,但對注意力的特點和規律,自身注意力存在的問題,如何與學習活動相聯系并有針對性地提升注意力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造成活動目標的“失焦”。因此,適度精簡活動,明確目標,才能突出重點,達成實效。
三、一堂好的心理課應該“情理交融”
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是心理課活動的目標導向。心理課活動設計的一個慣常邏輯是,通過活動體驗觸發情緒,進而借由感悟和思考將其上升到理性層面,引起認識層面的覺知,最終引發行動上的改變。在實際活動過程中,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些心理活動能夠直接引發認知矛盾,進而觸動強烈的情感體驗,最終影響行為改變。不管是認知沖突還是情感觸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實際行為的改變。如果課堂活動僅僅引發理性層面的認識和思考,沒有貼合學生實際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和觸動,那么活動很難深入學生內心,形成深刻體驗和感悟,造成持久的影響。
例如“合理歸因”這節課,當向學生傳達何為正確的成敗歸因方式時,內在、外在,可控、不可控這些理論化的講述聽起來很抽象,但是用心理情景劇的方式將考試后學生對成績的不同歸因呈現出來,很容易讓學生有帶入感,觸動他們思考不同歸因方式對學習動機的影響,進而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反思。但如果活動生成的情感觸動沒有及時被捕獲,再通過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教師的積極引導加以凝結的話,也會很快消散,不留痕跡。例如,親子溝通主題的心理課,學生很容易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到自己在與父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引發懊悔和內疚,但是如果不幫助他意識到這些矛盾產生的原因,不去換位思考,學習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的話,再多的情感觸動也很難促成行動上的改變。因此心理課設計的活動和環節,要能從影響和觸發學生認知和情感兩個層面入手,在反復的情理交融中深化體驗和感悟,最終指導行動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