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峰 隋銘明 陳健

摘 要:“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課程是測繪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本文以該課程為例,研究探索課程思政元素的規劃與設計、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及思政元素的教學融入,構建了課程思政元素矩陣。研究發現,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得以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明顯提高。
關鍵詞:測繪工程專業;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課程; 課程思政;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P207.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77-002
1.引言
教育的本質在育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尤其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其方式是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課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呈現。“課程思政”既是對“教書育人”的教學本質的回歸,更是對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的回應。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皆稱《綱要》)中指出,要明確“專業課教學內容”,圍繞不同專業課的“課程特點、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著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來,以取得“潤物細無聲”的人才培養目標[2]。《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圍繞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作為主線,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為依據篩選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總之,思政元素旨在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并實現育人成才的目標。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響應課程思政建設,著力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中,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功能。
2.“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課程思政元素的規劃與設計
“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以下簡稱“測量平差”)課程是測繪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測量誤差的基礎理論、包含偶然誤差的測量數據分析處理和精度評定方法等。該課程以培養學生牢固掌握測量誤差理論和測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目的,幫助學生建立誤差處理思維,是測繪工程專業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支撐。本文以“測量平差”為例,將專業培養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緊密結合,設計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框架與結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開發和細化課程思政元素和教學內容,做到專業知識傳授和人生價值引領齊頭并進,將思政教育理念全方位融入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建立課程思政育人的長效機制。
2.1總體規劃
貫徹教育部和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標準,以面向產出為導向,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具體內容,依托面向產出的教學思想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在講授測量數據分析處理理論發展歷史和現狀、發展趨勢、應用前景和基本原理等專業知識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注重學生針對民族自信、科學精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等方面的引導和培養,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操和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2實施措施
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課堂討論、學習匯報和發放調查表,定期與學生開展教學效果溝通[4]。結合實際案例、專題研究和學生的興趣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國家法律法規、相關技術標準、科學精神、民族自信、工匠精神、國際視野等思政元素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認可度,主動形成服務社會、造福社會的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本課程依托測繪工程基礎專業課程群,加強教師團隊思政學習,促進教師思政素質的內涵式發展。深挖課程教學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發掘專業內容所涉及的思政內容和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將時政新聞、社會價值、科學人文精神、創新精神等信息引入課堂。鼓勵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思政教學討論和調研,開展課堂教學整體設計,細化教學內容和指標點,優化教學大綱和課堂組織形式,實現課程思政的長效融入機制;從學生角度出發,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
3.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
課堂是實施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立德育人,都是通過課堂這個載體來開展和實現的。抓好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質量。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育人的維度來提高專業課程價值,以思政的方式使課堂教學得到升華,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
3.1民族自信
測繪學在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在測量技術方面有重大貢獻。例如古代裴秀的地圖測繪理論、一行主持午線長度測量、王安石發現磁偏角等;今天我國的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已組網成功并應用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建設等。2020年5月,我國采用GNSS衛星測量、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衛星遙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等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測量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度。在測量數據分析處理領域,李德仁院士、楊元喜院士等我國測繪領域的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測量數據分析處理理論,解決了困擾測繪領域多年的難題。通過這一系列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
3.2工匠精神
2016年至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三年提到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測量行業的體現是數據成果,測量人員在進行操作儀器和數據處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嚴格遵循技術標準流程,保證測量成果的產出符合各項技術標準。“測量平差”課程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對包含偶然誤差的測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對觀測值或參數及其函數進行精度評定。在教學中要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中,讓學生時刻感受“匠心”內涵,自覺追求工匠精神,直至將其轉化為個人習慣。例如在講授協方差傳播率、平差模型的隨機模型等內容時,融入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3.3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反映的是科學工作者的精神狀態,主要表現為求真務實、理性思辨及獻身奉獻等精神。測繪科學技術發展史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科學精神的指引,這也是促使測繪學科發展的原動力。因此,科學奉獻精神的培養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育至關重要。如在講解測量平差原理時,融入最小二乘原理奠基人高斯為了獲得正確的行星運行軌道,苦思冥想建立了最小二乘模型。分析比較不同測繪數據處理模型,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3.4職業道德
專業課程與就職崗位密切相關,在課程教學中要浸潤、內化職業道德教育,以培養具有嚴格職業操守的專業人才。授課過程中,將我國對珠峰高程的三次測量工作融入其中。1975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隊員在生命禁區奮戰80多天,測出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度“8848.13米”;2005年5月22日,我國再次開展珠峰高度測量工作,將三角測量、水準測量與GPS衛星測量相結合,并利用冰雪雷達探測儀探測冰雪層的厚度,最后經過計算得出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度“8848.43米”;2020年5月,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測出珠穆朗瑪峰峰頂高度“8848.86米”。這一過程中,測量人員付出的艱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測量人員是工程建設的先行者,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條件下,測繪人員必須獲得第一手資料,為后續開展項目規劃奠定基礎。工作的艱苦性決定了測量人員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測量工作者必須的職業道德。
3.5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也稱為全球視野、國際意識等。它是指人們能從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評價本國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它是一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的意識、知識、能力的綜合體現。“測量平差”課程中涉及的平差函數模型大多由歐美國家學者提出,相應的分析處理方法也多以國外學者的名字命名,最新的有關測量數據處理方面的文獻大多在國際期刊上刊發。授課過程中,通過分析比對不同分析處理模型的適用條件、模型特點以及模型存在的不足等,鼓勵學生查閱學習有關國際期刊文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
根據“測量平差”教學大綱要求,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課程思政元素分布矩陣。
4.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實施與成效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思想,其成功實施有助于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鑄就。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必須將價值引領理念滲透于每個教學環節,將思政育人體現在每次課堂設計,使專業課教學以知識延伸育人、教學互動育人、人物事跡育人策略融入“思政味”,使其真正進耳、入腦、走心,從而達到“引人明道、啟人心智”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要深入并緊扣課程知識內容,授課教師要結合學科文化特征和專業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潤“思政”于無聲,使其“無處沒有處處有、無時不在時時在”,以專業教育促進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升華專業教育,二者并重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測量平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實踐,自我校測繪工程專業2018級學生開始實施。通過實施前后的對比分析發現,2018級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和專業未來發展取向有了明顯改觀,對專業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顯著提升,參加全國大學數學建模大賽、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論文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創新創業類競賽的學生比例明顯上升,發表論文數量也有所突破。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也更加深入,今后將繼續依托面向產出的教學思想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探索課程整體設計與規劃,深挖思政教學目標和思政元素教學內容,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的長效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南京林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
[3]張一璠.高校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論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38-42
[4]楊強,陳動,鄭加柱,史曉云,何龍江.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實施與探索——以“遙感原理與應用”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No.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