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襯襯 張振興 袁文君
摘 要:本文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高校的應對措施,深度剖析高校各級管理人員對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視程度及所做出的貢獻,了解高校管理者如何結合本校特點,建立健全本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管理系統,增強危機管理意識,提高自身應急管理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從而提高學校危機管理水平,保障突發事件中高校教學、科研、運行秩序的正常進行。
關鍵詞:突發; 高校; 危機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79-002
突發事件不僅會給社會公眾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也會給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嚴重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從本世紀初開始,就有很多學者研究高校危機管理制度對高校正常運行的重要作用,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發表在中國高教研究雜志上的“從非典防控看高校危機管理”一文便提出高校危機管理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機管理制度,已成為高校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1];福建農林大學修新田也提出高校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突發事件的侵襲,高校危機管理也應該相應成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危機管理更是高等院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和研究課題[2];因此高校因其人員高度聚集及假期高度分散的特性,成為突發傳染性疾病的重災區,高校能否在災難來臨時迅速而有效地采取應對措施,保持校內信息渠道通暢,明確責任到人,獎懲分明等,確保高效及時應對突發狀況帶來的負面作用,這都取決于高效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危機管理制度。那么高校要如何建立危機管理制度、如何開展高校危機管理,便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危機管理的內涵
危機管理是專門的管理科學,它是為了應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抗拒突發的災難事變,盡量使損害降至最低點而事先建立的防范、處理體系和應對的措施。而高校危機管理則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高校針對潛在的或者當前的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預防、處理和消弭危機[3]。廣義來講,危機管理就是如何面對威脅——意識到潛在的威脅并努力阻止其發生,一伺其發生又迅速和有效的應對。
二、高校不得不面對的危機
高校作為一種人員密集的社會組織,客觀條件決定其不得不面對很多突發事件,特別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或者不明原因疾病等等;除此之外,高校還可能面臨地震、洪澇災害等形式的自然災害類危機,恐怖襲擊、學生聚眾鬧事等社會因素類的危機。這類突發事件都具有爆發突然、傳播迅速、影響范圍廣、破壞程度深的特點,這類事件均會導致高校教學活動中斷、教師和學生生命安全受到威脅。高校又是大學生聚集的場所,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社會敏感度高,一旦危機管理不到位,導致事件失控,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甚至會使一些學生誤入歧途,為消除類似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就需要高校時刻清醒認識到危機的存在,并做好危機預警機制,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三、危機管理的重要性
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有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臺風等;突發傳染疾病,如“非典”、H7N9甲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人為突發事件,如實物中毒、校車事故、火災等等。這些事件的共同特點是突發性、不可控制性和危害性,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下,任何組織和機構都不能幸免于難、置身事外,但合理的危機管理制度可縮小損害的范圍,將損害程度降到最低;危機在某些程度上也意味著轉機,合理的危機管理制度可以將危機轉化為發展的契機。高校合理的危機管理制度可保障師生生命健康安全、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因高校是青年學生和高校教師密集的場所,又具有主體活躍性和社會敏感性雙重特點,高校危機管理的結果不僅對自身造成很大的影響,還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影響。如果高校在危機事件中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大眾的輿論導向,便可有效地減小危機的影響面,甚至可以有效抑制危機,反之極易導致危機的惡化,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高校危機管理是社會危機管理的延伸,高校危機管理需要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四、我校的危機管理主要應對措施
各種突發事件給各高校的正常運行帶來很大的影響,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高校打破常規,快速組建一支“聽黨指揮、能上一線”的工作指導小組。我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前期就注重該方面工作的籌備,組建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接受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直接領導,由學院一把手領導出任組長,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出任副組長,學院黨群工作處、教務處、學工處、財務處、后勤處和各學部主任為組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
(一)快速啟動,責任落實到人
突發事件來臨初期,我院可快速啟動應急工作小組,學院領導親自掛帥,坐鎮指揮,全院教職員工凝心聚力,保障我院學生的思想、情緒、教學運行等環節穩步運行。
1.初期,我院突發事件防控小組及時召開部門、科室負責人會議,召開突發事件防控工作擴大會議,將突發事件期間學生健康信息、思想動態、網絡輿情、線上上課等環節全部分配到部門,按照學部、年級落實到輔導員、班主任。輔導員負責在突發事件期間監控學生“健康信息”填報、“蘇康碼”信息收集;輔導員班主任共同密切關注學生突發事件期間居家隔離的思想動態,對思想波動較大的同學進行干預并上報學院突發事件防控小組,對其網絡輿情方面做密切跟蹤;教務部門全權負責學生的居家學習,保障教師教學過程順暢,安排教學督導進入網上課堂督課查課,切實保障各類突發事件防控期間“教學內容不減、教學質量不降”。
2.突發事件過渡期,我院突發事件防控小組組織廣大教職員工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對校園、宿舍、食堂、教室等學生密集區進行全面排查、全方位消毒。本著“寧可防之嚴,不可失之寬”的原則,對突發事件的引起因素進行徹底消除的同時,進行各種突發事件的防控演練,以確保學生進校前校舍的潔凈、進校后突發狀況時有快速有效的解決途徑。
3.突發事件消除期,隨著突發事件被控制,學校的教學狀態逐步由危機狀態轉向正常狀態。我院在組織學生分批返校過程中,每天監督學生健康信息填報,做到每生每天不遲報、漏報個人病史,根據蘇康碼顏色檢查排除學生重點地區旅居史、出境旅居史、與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觸史等;非重點排查地區學生入校后隔離期滿正常上課,重點排查地區學生原則上不返校,如需返校的要在校外隔離期滿后且病毒檢測呈陰性方可進入校園。隔離期間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上課,隔離期滿后學生間隔落座進行線下教學模式。逐步恢復校園教學、科研等運行秩序。
(二)思想引導,把握輿論方向
突發事件發生初期,各種消息會滿天飛,青年學生無法識別真偽,很可能導致心理上的恐慌,這不僅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麻煩,還有可能導致次生危機,使突發事件的影響面擴大;另外高校作為社會輿論導向的排頭兵,極大的主導著社會輿論的方向,影響社會安定。我院突發事件應急小組及時建立積極有效的信息處理系統,該小組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全面、準確的信息,為準確指揮部署作重要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及時將獲取的信息在學院微信公眾號、學院信息工作平臺發布,穩定師生情緒,把握輿論導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提高了突發事件應急小組的責任感、提高了全員師生的參與度、增強了師生與學院之間的信任感,利于全院上下一心應對突發事件,使抗疫輿論向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切實提高了我院在危機管理中的輿論引導水平。
(三)緩解危機,恢復教學秩序
我國社會主義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突發事件防控方面,我國政府堅決有力的措施展現了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執行能力,為世界贏得了時間,確定了標準,積累了經驗,也樹立了典范[4]。我院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也極好地踐行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突發事件防控期間,我院全體教職員工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保障教學運行的方方面面,教學人員將課堂轉移到網絡直播平臺上,切實做到了“老師離校不離教、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學管理人員堅守在各大教學直播平臺,由教務部門牽頭教學督導,巡視網絡視頻課程,查看直播課參與率,將檢查意見以書面的形式匯總教務處、反饋給教學人員,切實執行了課程“教學內容不減、教學質量不降”的高標準,嚴要求,將突發事件對教學、管理的影響降到最低。
(四)危機教育,提高師生認識
目前我們整個國家的危機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危機管理也剛從“非典”危機中得到啟發,所以應該是立足本地面向國外,學習他們的危機管理經驗。于我院而言,雖然具備了突發事件防控的有效應對措施,避免了全院師生遭受突發事件及其次生危害的侵害,但是也使我們深刻意識到危機教育的重要性,意識到危機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學制教育全過程,應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危機教育應側重于教授學生如何認識,規避和轉化危機,當危機不可避免時,學生應如何調整心態,作出何種反應來應對危機,使危機轉化為機遇;良好的危機教育應教會學生理性的看待生命,看待與自我,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學會理性而和諧地與周圍環境相處,從而提高自我保護技能和生存技能;危機教育還應立足于引導學生形成“責任擔當,自助互助,成人達己及人”等正確的價值觀,讓每個學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在危機來臨時能夠快速作出應對措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自己的力量。
五、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之處
此次突發事件雖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控制,很多經驗值得提倡,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該事件發生以前,學校缺乏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系統性的管理文件和管理機構,在處理過程中主要參照《江蘇省高校公共衛生管理工作考核標準》執行,臨時組建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雖快速有效地遏制了事件的蔓延,但也給廣大師生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原因值得引起管理人員的思考。能否在日常管理狀態下注重事前預防大于事后動員,能否細化事件處置建設,將應急制度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培訓一批隨時能站在突發事件一線的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中能否建立可執行性較強的應急預案、增加此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提高廣大師生對突發事件的適應度;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能否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統,保障突發事件過程中信息暢通準確,不瞞報、漏報、謊報或延時上報等情況。
基金名稱: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高校的積極作用探析》(2020SJA2397);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大學生自我能力建設研究》(202013993004Y);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移動互聯背景下學生創新創業學習支持模式探析》(2019J37)
參考文獻:
[1]紀寶成.從“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機管理,中國高教研究[J]2003(8):3-6
[2]修新田.高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應對,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4(2):48-50
[3]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行政管理[J]2003(7):6-9
[4]朱妍佳.高校輔導員在抗“疫”戰斗中的責任擔當,教育與教學[J]202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