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霞 寧哲正
(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專業認同指學生認同或接受當前所學專業,并愿意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專業相關的學習和探索中[1]。專業認同可以大致分為認知、情感、行為和價值觀四個方面。其中,專業認知是指學習者對專業的了解程度,是專業認同形成的基礎;專業情感是學生對待專業的接受程度;專業行為主要包括內在動機和外在行為兩方面,內在動機是指學習者愿意為專業學習付出時間和精力,外在行為是指專業學習者積極參與專業課課堂、認真完成專業課作業并大量閱讀專業相關書籍;專業價值觀是指學習者將專業與個人的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緊密聯系,并愿意成為專業領域的杰出者作為職業發展的最終目標[2-3]。本研究將針對當前高校理工科本科生的專業認同現狀及特點進行調查,并分析理工類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為提高專業認同水平提供對策。
本文研究數據來自2020年3至5月的調查問卷,采用紙質問卷和網絡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調查的對象為N市高校理工類本科生。總共隨機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61份,回收率為92.2%,其中有效問卷443份,有效比率達到88.6%。參與調查的學生來自9所高校,受調查學生來自26個理工類專業,其中理學類專業9個,工學類專業17個。回收的有效問卷學生中,男生289人,女生154人。理學類專業124人,工學類專業319人。在年級構成方面,大一大二本科生231人,大三大四本科生212人。
1.專業認同:采用李克特五分值量表,分為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五個等級,從1分到5分量化以上5個等級。得分越高表明對專業的認同度越高。
2.專業類別:調查學生個體主要為理學類和工學類本科生,研究兩種不同門類學生的專業認同的差異。
3.專業層次:調查的學生專業為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研究專業層次對理工類本科生的專業認同的影響。
4.年級:將大一大二歸類為低年級,將大三大四歸類為高年級。
5.轉專業難度:研究不同轉專業門檻高校本科生專業認同水平的差異,分析轉專業門檻對專業認同水平的影響。
如上所示,本文使用五分值量表量化專業認同,3分為理論中值,大于等于4分表示認同狀態。本研究主要從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價值觀和專業行為四個方面,量化評估當前N市理工類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情況。表1給出四個維度的專業認同的均值和方差。從表1可以看出,理工類本科生的專業認知和專業情感處于中上水平,專業價值觀處于中等水平,專業行為相對較低,處于中下水平。相對低年級同學,高年級本科生整體上有更強的專業認同感,對專業有更深的認識和更強的接受程度,但是在專業課程學習的表現上卻不如低年級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通過數年多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提高了專業認知也增進了專業情感。

表1 理工類本科生的專業認同總體情況
本研究調查了理學和工學兩種不同門類專業的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如表2所示,工學類本科生在四個維度上均高于理學類本科生。兩種門類的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專業認知和專業情感兩個維度上。工學類本科生相對理學本科生,對專業要求、專業就業狀況和專業地位有更深刻地了解。兩者在專業情感上的差異表明,工科類學生更喜歡或接受自己的專業。調查研究表明工學類本科生相對理學學生有更明確的職業規劃以及對就業更為樂觀。

表2 工學和理學類本科生專業認同情況
本研究調查了一本和二本兩種不同專業層次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如表3所示,在四個維度上一本專業理工類學生的均值高于二本專業理工類學生,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表3 不同專業層次理工類本科生專業認同情況
高校普遍對本科生轉專業設立一定門檻,譬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只能申請選擇轉專業一次,各學院接收選擇轉專業學生的比例原則上為該專業年級學生總數的5-10%,等等。各高校的轉專業難度也不盡相同,從表4可以看出,轉專業難度不高的高校本科生的專業認同在四個維度上均高于轉專業難度高的高校本科生。

表4 轉專業難度不同高校的理工類本科生專業認同情況
本研究表明:1.理工類本科生專業認同總體處于中上水平,專業行為屬于較低水平;2.工學類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水平在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專業價值觀三個維度顯著高于理學類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水平,但在專業行為維度上差異不大;3.本一批次理工類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各維度上均顯著高于本二批次理工類專業本科生;4.轉專業難度不高的高校的本科生專業認同水平要高于轉專業門檻高的高校的本科生的專業認同水平。
依據以上的調查結論,為提升理工類本科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可以采取如下對策:1.高校在高考招生和新生入學時應該多做專業宣傳,增進學生對專業的了解;2.高校應當鼓勵同專業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交流,利用高年級學生提升低年級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3.高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職業規劃和展望,樹立學生良好的專業價值觀;4.高校應當注重解決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以提升專業地位,改善專業形象;5.高校可適度降低轉專業門檻,或通過采取專業大類招生,或增加專業的柔性,允許學生重新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