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韓國大真大學,韓國 京畿道 999007)
解決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問題,對人才培養以及個人發展等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诖?,分析音樂教育在健康心理教育中的促進作用,并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對實現健康心理教育的創新發展有積極作用。通過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逐漸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保證學生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生活、學習,這對實現理想的健康心理教育目標有推動作用。音樂教育應用于健康心理教育活動中,可通過音樂活動,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內在品質,從而提高健康心理教育的綜合水平[1]。
音樂本身可以影響個人的情感,不同情感的音樂會影響不同聽眾的情感狀態,從而在共鳴的基礎上產生內在改變。在心理咨詢以及治療的過程中,音樂療法可應用于消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維護身心健康的目的。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治療的執行與落實,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健康心理教育課程為目標,結合音樂本身所營造的學習氛圍,可改善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聆聽音樂、歌曲欣賞、情感交流過程中,增強學生內在情感方面的表達與流露。例如,鼓勵學生進行大合唱,其中,合唱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創作以及重新填詞等可激發按學生的創新思維,演奏以及伴奏等可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此外,分析音樂教育與健康心理教育之間的關系,對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有積極作用。人際交往是以個體生活幸福感為基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中,則需要將音樂融入健康心理教育中,從而增強學生社交、溝通能力。為學生提供同學、朋友之間關于音樂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參與者則可以通過音樂分享以及音樂交流,達到相互合作、共同學習的目的[2]。
健康心理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活動,以激發個體的內在情感為基礎,并通過音樂滿足個體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可以培養個人的情操以及審美情趣等。在健康心理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可以適當改變個人情緒情感,而且可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在豐富健康心理教育手段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健康心理教育中融入音樂元素,并運用音樂欣賞、音樂演唱、音樂交流、音樂心理劇等多種方式構建健康心理教育體系,可以將音樂治療與健康心理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實踐活動,產生不同的人際交往體驗,與此同時,逐漸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礙[3]。
健康心理教育開展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并以音樂的相關課程為基礎,設立心理健康相關的音樂輔導課,并全面引入音樂相關課程,進一步完善音樂的教學過程,在完善音樂教學體系的前提下,完善健康心理教育的教學內容,從而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際需求。例如,可以建立校園音樂教育網絡平臺,以平臺為載體,觀看并學習其他同學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App分享自己的音樂看法與認知,這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在健康心理教育工作開展中,則需要通過音樂教學拓展學生思維,將音樂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與水平。
在健康心理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音樂鑒賞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音樂氛圍中,學生可以對旋律、歌曲等產生美好的期盼。在這一過程中,結合鑒賞音樂的解說,鼓勵并引導學生分析鑒賞音樂中所表達的內涵,并感受其中存在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中的內容,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以音樂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情感控制力。在健康心理教育開展中,可以通過App的信息渠道,重視音樂共享,在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綜合、全面培養學生樂觀拼搏的生活觀念前提下,實現健康心理教育目標。審美能力的提升則需要從教育教學、音樂教學拓展的角度進行完善,促使音樂與心理健康教學達到良性發展的水平。
以校園的名義,組織音樂社團活動,這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學生的音樂交流可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合唱社團、聲樂社團、吉他社團、音樂社團等形式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學生填寫個人資料后,可以在社團活動過程中鍛煉自身的交際能力。學生可以以音樂為媒介與他人進行交流,鍛煉個人的音樂思維能力,這可以達到相互提示、心得分享的目的。在健康心理教育中落實音樂教育工作,可逐步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口語交際水平以及團隊協作意識等。音樂本身的旋律、力度、節奏、音色等方面的變化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其可以引來學生在情感層面的共鳴,在健康的情感引導下可達到調節學生情緒的目的。例如,學生比較煩躁,可欣賞輕柔、舒展的音樂,從身心的角度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并主動參與到音樂審美活動中,在體驗音樂感情、形象的基礎上,以自我感知的方式,以非語言的審美體驗活動在思想以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情緒調節,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在健康心理教育的教學活動中,以音樂教育陶冶學生情操,這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方面有積極作用。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表演興趣,并通過專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唱歌水平。在這一基礎上,以音樂指導為基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程活動中,并引導學生的音樂思維,掌握音樂表演技巧,在掌握音樂旋律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健康心理教育指導的過程中,需要以音樂贊美以及肯定為基礎,如果學生在音樂方面出現問題,則需要糾正學生的錯誤并對其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展現自我。例如,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可以從音樂、戲劇、故事等多角度開展活動,并結合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學生可以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自我,調整心態。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中,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心理層面的滿足感,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其對愉悅身心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在音樂中幫助學生找到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滿足學生情感心理需求的目的。在音樂課堂上,鼓勵學生天馬行空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在獲得肯定與質疑中,滿足自身被認可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通過學習音樂,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并滿足學生在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可通過直觀、生動、活潑的音樂形象凈化學生的思想,并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在促使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地面對未來,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將獲得的內在理性逐漸轉化為積極向上的行為,并從感性到理想,達到心理健康與音樂教育同步發展的目的。
音樂教育的拓展,可以練習舞蹈與音樂的方式,鍛煉學生身體協調、審美等,這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促進作用。以音樂為背景,學生可以通過舞蹈釋放自身的負面情緒,在這一過程中,表達不同層次的情感以及技巧,在增強表演趣味性的基礎上,釋放壓力,從而達到調整心理狀態的目的。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音樂節奏、舞蹈動作等為中心,在舒展四肢的過程中,可以放松情緒,促使學生的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壓力得以緩解,這對實現健康心理教育目標方面有積極作用。例如,在對《黃河大合唱》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通過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其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表達了對民族、家鄉、生活等方面的熱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真善美等方面的追求,以音樂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情感,并完善學生的心智。在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了解生活、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心理引導的基礎上,實現音樂與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步發展。在拓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樂器指導,拓展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在層次化調整音樂教學手段與內容的基礎上,創建不同的教學情境,并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以樂器演奏表達學生自身的情感,并發泄自身的情緒,這對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也可以通過大合唱的方式,以學生自導自演自唱為主,在音樂表演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音樂素養。
興趣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拓展音樂活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可將音樂與游戲融合在一起,并可以考慮舉辦家庭音樂會,在音樂興趣培養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心理的個性化培養。在選擇音樂素材的過程中,可通過音樂氛圍、音樂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的素質、身心等全面發展。例如,以器樂為主要內容,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練習吹奏口琴,并相互學習以及指導,如果出現問題,則在小組內共同解決,這對學生的個性化的審美素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培養有積極作用。從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可通過拓展音樂學習內容的方式,音樂與相關藝術、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方面有積極作用。例如,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可以將民歌與民族舞蹈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資料,以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對音樂資料信息進行梳理與分析,從而對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等方面進行塑造,通過挖掘與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激勵并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個性化培養。在利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可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感知、表現以及創造音樂,并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等品格以及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以音樂教育為手段,對健康心理教育方式、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在逐步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幫助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保證學生可以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音樂教育與健康心理教育相結合,可實現健康心理教育的創新發展,而且在合理開展音樂教育的基礎上,對發揮其在健康心理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效果等有積極作用。在健康心理教育活動中,以音樂治療為手段,平衡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從而實現德育教育與美育教育等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