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婷 陳明雨
(1.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2.法特鎮中心學校,吉林 吉林 132619)
所謂從眾,是指個體由于受到群體或輿論上的壓力,個人不由自主地傾向于與他們意見和行為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1]。它是一種心理社會行為。從眾具有兩重性,即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眾的負面影響表現在盲目地追隨他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極影響表現為社會的規范性。從眾的積極影響有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擴大自身的視野,克服個體固執己見,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2]。關于從眾心理,是心理學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從眾心理是指當個人的意見與群體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受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壓力),以及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懷疑自己的行為,并且朝著群體的方向變化,以便與多數人的想法和意見保持一致的心理[3]。
從眾行為在小學階段的積極表現主要為:榜樣示范作用。通過鼓勵小學生相互學習,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引導小學生積極健康發展。消極表現主要為:學生缺少主見。如:在小學課堂上,大多數是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會問幾個問題,并且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數限于表象,使得小學生總會選擇相信大多數人的想法,這就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從眾的行為,慢慢地表現為不自信,缺乏自信心。同時,消極的群眾性從眾行為會削弱個體的自我意識,抑制其獨立思考,抑制個體的競爭、進取的意識,阻礙個體獨立訓練,扼殺創新和創造精神。
面對從眾行為,我們要多方面地看待、仔細地分析,不能單方面地考慮從眾行為的消極影響,也要看到從眾行為的積極影響。面對從眾行為產生的消極影響,我們要積極、耐心地引導;面對從眾行為的積極影響,我們要巧妙地利用,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班級榮譽感。在小學階段,當學生聽到班主任說:“這次是全年級評比《弟子規》比賽,大家要大聲用心朗讀,為班級贏得榮譽。”此時,同學們便會非常認真地準備朗誦比賽,比賽時,學生會一個比一個讀得聲音洪亮,一個比一個認真。這便是群體的從眾行為體現的一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環境中真正發揮團隊作用,使集體立于不敗之地,這對班級集體榮譽感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有利于良好班風、學風、道德習慣的養成。利用從眾效應,通過樹立優秀的典型形象,發揮帶動作用,通過點面結合,最后帶動一群人,這對于優秀班級的建立、良好學習氛圍的產生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最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通過鼓勵先進、激勵后進的方法,教師可以督促待優生向優秀的學生學習,形成一對一的學習模式,最終達到全體成員的共同提高。
首先,盲目的從眾會導致學生意志力的薄弱。在班級的管理上,良好的班風一旦未形成,不良的言行就會在班級中不斷蔓延,令自信心不強的、意志薄弱的小學生隨波逐流,這也是一種從眾心理,而這種從眾心理引發的從眾行為是不利于學生多方面協調發展的。其次,從眾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判斷,導致小學生很少進行獨立思考,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人云亦云,阻礙了學生獨立人格的養成。在娛樂至上,手機、電腦等娛樂設備風行的當今社會,大部分人尤其是小學生便養成了凡事有所依賴的行為習慣。遇到不會的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而是打開手機或是電腦直接輸入想要了解的知識點,只需手指或鼠標輕輕一按,上百條上千條甚至是上萬條的信息在幾分鐘之內就會蜂擁而至,導致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凡事去網上找到答案在目前的學生群體中越來越盛行。最后,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與發展。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至關重要,創新能力體現于在原有事物上能夠提出新的想法,發展新的思維。隨著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可以看到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身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小學階段,如果學生的看法和思想不被認可,甚至得到的是壓制與冷嘲熱諷,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逐漸地隱藏觀點,放棄想象,創新只會變成白紙黑字。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盲目攀比,不切實際地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通過不正當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等,對學生的未來生活都會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
面對小學生的從眾行為,首先,我們要在班級創立有效機制,要充分發揮學生從眾行為的積極作用,為班級管理帶來正面效應,正視學生從眾行為的存在,并將其視為教育契機加以利用;例如:針對小學生左右搖擺、隨波逐流的行為,在班級內,我們要創設良好的班級氛圍,提倡民主健康的班風,從而減少群眾壓力;在學習知識或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給出的答案不同,老師也要給予解釋,并且對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同學加以鼓勵,注重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
其次,小學老師要善于利用從眾心理,通過制造正確輿論和群體壓力來影響和改變小學生的不良觀念和言行。比如,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增加團體凝聚力,主動地表揚熱愛學習、樂于助人的學生,通過按時召開班會,開展“向榜樣學習”的活動等,當學生們越感覺自己與集體密切相關時,就越愿意采取與集體一致的行為,還會更加自覺地維護集體的整體形象和利益,以便于自覺約束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應對負面的群體壓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避免無謂地盲從。使學生明白:當對情境不了解或認知出現偏差時,要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學會獨立思考,避免過度盲從。當自己認真思考,通過努力做出一道題時,不會因為與大多數人不同的答案就否定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思路,要在學會向他人學習的同時,更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學會相信自己的想法。
最后,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上,要搭建師生平等的交流學習、共同進步的平臺。小學生因為年紀小、有些事情難以分辨,往往把老師的觀點和做法當作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因此,教師一定要保證與學生之間的平等的關系,教師應始終考慮學生的想法和意見,不要將自身的愿望和想法強加給他們,否則只會造成學生的過度依賴。盲目服從不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甚至使學生的反叛心態更加惡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讓他們的個性得到不斷的發展,在培養學生集體意識時,還要培養學生更加積極健康的個體意識。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這也是克服學生不良從眾性的根本所在。
孩子的個性形成以及心理發展與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小學生在家的生活也是其生活的一部分,針對小學生的從眾行為,家長也會深有體會,孩子總會有喜愛的物品,可能是玩具,也可能是書本,作為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教育,不能盲目地溺愛孩子。在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聽到孩子說:“媽媽/爸爸,我班同學有這個,他爸爸媽媽給他買了這個,你也給我買一個吧。”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該巧妙地利用孩子的這種從眾心理去積極地教導他,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學會樹立目標,向榜樣學習。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追求真正精神上的滿足,不單單是物質上的,讓孩子在學習知識文化的同時,在父母的愛中獲得自信和滿足,讓孩子明白,物質只能帶來短暫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精神的幸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或多或少的心理變化,家長要遵循這種心理規則,讓孩子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健康地成長。
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針對小學生的從眾行為,社會各界應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各界加強對小學生從眾行為的引導,倡導小學生積極地從眾,也就是發揮榜樣力量,向身邊的榜樣學習。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公益廣告成為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渠道之一,隨時隨地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身邊,孝敬父母、保護環境、珍愛生命都成為教育的主流趨勢。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勞而獲、貪圖小便宜等社會現象依然存在,如何避免這種不良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負面影響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整個社會都形成向榜樣學習的氛圍,盲目從眾的行為才會越來越少,小學生的從眾行為才會朝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