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端貴
(東營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金融業作為百業之首,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同時金融業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當下,任何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金融業發展愈發有活力,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機構人才需求量不斷攀升。因此,金融業受到了眾多社會公眾的青睞,能夠學有所成,畢業后從事金融工作,成為許多青年學生的夢想。金融相關專業也成了眾多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金融管理、證券投資等專業,吸引了眾多學生爭相報考。如何提高金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為社會輸出更多合格金融專業人才,成為擺在我們所有高職金融專業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以我校金融管理專業為例,探討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學生技能培養,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方法和路徑。
很多金融專業教師畢業后直接入職從事專業教學工作,沒有金融行業領域的實際從業經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缺少對金融行業最新科技發展和技能要求的深入了解,對金融專業教學過程實踐技能訓練認識不到位,加之本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總認為理論講不透徹,學生就學不明白。所以,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金融基礎理論的講解上,而相對枯燥的金融理論知識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對普通本科金融學專業和高職高專金融學專業的區別認識不到位,特別是對二者培養目標的不同缺乏了解,很難主動融入金融綜合技能實訓體系建設中。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共同編制的《“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中指出:在嚴格監管前提下審慎有序進行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突出主業、內部分業、風險可控。在實施總體分業經營為主和嚴格監管前提下,審慎有序進行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可見金融綜合經營已經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未來趨勢,綜合性金融機構也需要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豐富的金融服務,從而催生了對熟悉金融綜合技能人才的需求[1]。而我校現行的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仍然按照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理財等行業分類設置課程體系,缺乏對金融綜合技能的凝結和提煉,課程教師各掃門前雪,各管一攤,沒有建立起跨課程的金融綜合技能訓練體系,這顯然不能適應金融綜合經營發展的需要。
金融管理專業和金融企業進行合作存在著許多天然的困難,難點之一在于很難請到真正的一線從業人員到課堂上擔任兼職教師;另外由于金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專業性、安全性等特點,能夠為在校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數量有限。即使是產品營銷人員需求量大的保險行業,由于在校生專業能力、社會資源的限制,也讓學生很難長期堅持下去,流動性偏高。
盡管有些教師認識到了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一張試卷定結果的考核方式,最多就是在試卷中加上幾個案例分析題。即便是仿真模擬實訓課程,教師對學生實訓成果進行考核的方式一般也采取上完一門課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實訓考核,考核形式和內容單一;加之教師實踐經驗不足,考核內容缺乏創新性,甚至和行業最新工作任務和技能要求相脫節。
綜上所述,我校目前金融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認識不足,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偏弱;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仍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對金融行業最新科技發展和技能要求認識落后,實踐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嘗試改革金融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崗、賽、教、學、證”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所謂“崗”就是金融企業崗位設置和崗位能力要求,“賽”是指各級各類金融技能比賽,“證”是指銀行、證券等行業職業資格證和“1+x”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構建“崗、賽、教、學、證”五位一體的金融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目標是:以崗位技能需求為出發點,以技能大賽和職業技能證書考核為載體,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整合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技能水平,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就業能力[3]。
圍繞上述目標,確定構建“崗、賽、教、學、證”五位一體的金融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建設路徑是:崗位能力調研→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實訓體系→提高教師能力→參加技能大賽和職業技能證書考核,不斷優化技能實訓效果。
1.適應金融行業發展,重新定位金融企業崗位設置和崗位能力要求
通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調研東營市部分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小貸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各類金融企業,深入了解各類金融企業崗位設置、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立足高職(專科)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人才培養規格,確定本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崗位是:面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及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等各類金融企業,從事臨柜交易業務綜合柜員和金融產品一線營銷人員(含大堂經理)工作。
在明確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基礎上,提煉出崗位一般能力要求:臨柜交易的業務操作能力,包括字符錄入、傳票算、假幣識別、電子支付、票據業務等;金融產品理解認知能力和產品推銷、市場開拓、客戶維護和渠道管理能力。
2.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金融企業崗位設置和能力要求,對高職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現代金融建設需要,主要面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及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等各類金融企業一線崗位,能勝任金融機構一線臨柜交易、金融營銷服務、渠道開拓和管理等崗位工作。掌握金融基礎理論,熟悉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及其營銷知識,有較強的市場識別和開拓能力及新型渠道使用和管理能力的綜合性技術技能人才。
3.調整課程體系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打破課程界限,建立“賽證融合”“課證貫通”“崗證一體”的課程體系。將課程體系分為三大模塊:即一線臨柜交易模塊、金融產品營銷模塊、能力拓展模塊,培養學生的金融專業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
具體來說:以金融技能比賽和職業技能證書考核內容為載體,以專業通用技能要求為起點,設置包括點鈔、傳票算、貨幣識假、票據填寫和鑒別、金融服務禮儀等相關課程,全面提升學生基礎崗位技能水平;設置包括金融綜合柜臺業務、互聯網金融、票據業務、電子支付、金融營銷實務等課程,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各類金融產品知識、業務處理和營銷能力;通過設置證券投資分析、信貸實務、保險實務、個人理財、小額貸款實務等課程,促進學生分行業掌握金融產品知識,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4.調整實訓體系
以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設計遞進式實踐體系,各科任教師共同探討,抽取出各課程共性的技能要求,形成三個層次的遞進式實踐體系,分別確定相關負責老師,擬定考核標準,優化考核方式,提高實訓效果。
第一層次,基礎層次實訓:包括手工技能,如字符錄入、傳票翻打,珠算、點鈔、貨幣識假、網絡使用以及市場開拓與營銷、服務禮儀等;第二層次,提高層次實訓,包括柜面業務、信貸業務、票據業務、證券投資業務、保險業務等技能;第三層次,創新層次實訓,包括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和創新創業大賽等技能。
1.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訓指導能力和水平
教師的指導能力和水平是保證技能實訓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個合格的實訓指導教師應該首先對金融綜合技能體系構成有準確的認知,對最新金融科技發展和互聯網金融技術能熟練地操作,同時對任教課程所應達到的實踐技能要求有明確地了解,才能在授課和指導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效果[2]。我校的做法是:將所有金融專業教師按金融行業分類,采用頂崗鍛煉、周末調研等方式,深入企業,與企業專家一對一結對子,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具體工作,對參與鍛煉的金融企業崗位設置、技能水平考核要求要了然于心,鍛煉結束后,每一名教師都要根據其鍛煉崗位提交一份崗位說明書,詳細列出該崗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以及個人素質和技能實訓考核點,最后對各崗位要求進行梳理,提煉不同層次的技能實訓考核內容和要求,形成完善的遞進式實訓體系。
2.建設能適應金融最新發展要求的仿真實訓實驗室
考慮到金融企業難以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學生大多數情況下還要在校內完成技能實訓和考核,我們加強了和國內比較先進的金融實訓軟件公司的合作,購買相關模擬軟件和競賽平臺軟件。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金融技能競賽平臺、證券投資實戰平臺、保險業務綜合實訓平臺、電子支付結算平臺、票據業務實訓平臺等八套軟件的采購和教師培訓,配置100臺高性能計算機的云課程金融綜合實訓室已經投入使用,在第五學期的最后六周安排學生進行整周實訓,完成第二層次的金融綜合技能實訓。
3.完善實訓指導資料
一是要求各任課教師完成基礎層次的實訓指導書,對手工技能考核標準進行統一;二是校企聯動,深挖潛力,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在掌握企業崗位說明書、技能要求說明書的基礎上,結合各自課程的實訓配套教材,對提高層次的技能實訓編制綜合技能實訓指導書,其內容涵蓋了柜臺業務處理、信貸業務處理、個人理財業務(含保險理財、證券投資理財)、金融營銷業務處理等金融業務,使學生完成跨課程的綜合金融技能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