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龍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新時代后,面對日漸激烈的社會競爭乃至國際競爭,教育應當擔任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的任務。舞蹈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等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因此,小學教育階段普及舞蹈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舞蹈既融合了體育鍛煉的因素,也滲透了美的體驗。一方面,舞蹈能夠通過形體的表現給人帶來美感;另一方面,作為運用肢體來詮釋音樂的藝術,通過練習舞蹈也能促進人體質的增強,改善人的形體,增強人的自信。
1.有利于增強身體素質,塑造良好體態
開展舞蹈活動能夠有效地增強小學生的心肺功能,加快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機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近年來,我國兒童肥胖問題突出,進而造成了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低齡化。舞蹈活動可以很好地起到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其次,舞蹈對于身體形態的要求較高,能有效地改善兒童駝背、站姿坐姿不良等體態問題。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處于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期,教育應當把握好這個關鍵時期,增強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未來國民素質打下堅實基礎。
2.有利于兒童智力的發育,促進其創造力發展
來自升學考試的壓力使得小學生的學業壓力逐漸增大,嚴重影響著兒童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隨著兒童的腦力勞動增多,容易出現大腦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另一方面,兒童的體育鍛煉時間不足,會導致身體素質下降、抵抗力差等問題,甚至會引起各種身體疾病。
研究表明,合理開展舞蹈活動,勞逸結合,既能增強兒童體質,同時又能使兒童的大腦得到休息,保證兒童接下來能夠精力旺盛地學習。
此外,“藝術可以先于其他活動,讓孩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1]舞蹈教育活動能促進小學生的左右腦平衡發育,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兒童的智力發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主要側重于對學生左腦的開發,而舞蹈則可以開發右腦,促進左右腦協調發育。[2]
1.舞蹈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舞蹈對于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具有重要價值。舞蹈藝術將傳統文化以一種兒童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形式傳遞給兒童,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通過開展舞蹈教育活動,能夠培養兒童對國家和民族深厚的情感,使兒童養成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地開展舞蹈活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有利于小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完善人格是舞蹈教育的最高目的。就其本質來說,舞蹈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共性就是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培養完整、完善、完全的人。
進入新時代,教育更應當注重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格健全發展的人,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在促進學生身體和智能健全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情感的培養。兒童通過積極參與舞蹈活動,能在活動中逐漸學會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
舞蹈本身就是美的藝術,而藝術教育最基本是功能就是審美功能。因此,舞蹈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3]開展舞蹈教育活動,能增強學生對美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的能力。舞蹈教育作為將音樂和肢體動作協調一致的審美活動,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是最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和發展規律的審美教育。
進入新時代后,國家對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但是當社會上的舞蹈培訓班開辦得如火如荼的同時,舞蹈教育在小學校園內卻沒有得到系統的普及和實施,與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普及程度相去甚遠。
在為期一學期的執教過程中,筆者通過與小學教師、管理者和小學生的朝夕相處以及對教學現場的直接觀察和反思,發現當前小學階段的舞蹈教學仍然存在幾個主要問題。
目前,小學的舞蹈活動絕大多數時候是在六一兒童節時作為表演節目出現的,還沒有系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舞蹈并沒有作為一個系統的課程被安排到小學生的課程中。由于缺乏專業性的教材,教學內容多數是在網上搜集的舞蹈作品,多以老師教、學生學為主要教學方式。由于教學內容大多數是網上流行的舞蹈作品,其質量參差不齊,并且部分舞蹈動作并不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因此不能很好地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舞蹈教學。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系統的課程安排,學生學習舞蹈的時間比較隨意。
有的學校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和設備,但卻沒有專業的舞蹈教學場所及設施。學校開展舞蹈活動時,多數是讓在學生們在操場中練習。然而,作為專業性較強的舞蹈活動,其對于場地及設施專業性的要求也很高,操場等場地并不能真正滿足舞蹈教學的需求。
目前絕大多數小學還沒有設置專門的舞蹈教師職位,舞蹈老師一般由音樂老師來兼任或者由其他老師自學再教給學生,所學習的一般是簡單的舞蹈動作。然而,作為專業性強的舞蹈活動,對于動作中所蘊含的人體生理特點以及動作本身的專業性要求,只有專業的舞蹈老師才能了解。所謂“術業有專攻”,正是這個意思。
事實上,認為舞蹈動作誰都可以學、誰都可以教的教師仍然不在少數,其舞蹈教學水平自然也參差不齊。小學階段開展舞蹈教學活動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學會動作即可,而是讓學生在正確認識身體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舞蹈訓練,培養對舞蹈的興趣,陶冶情操,強身健體。
經過觀察與分析可以發現,舞蹈教育在小學的實施和普及仍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舞蹈教育進入小學校園,成為學生們系統學習的科目仍然需要小學教師、學生、管理者乃至廣大社會成員的努力。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階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舞蹈教育作為融合體育與美育因素的教育活動,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增強學生體質、發展身體基本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
《意見》還就完善課程設置作出了進一步指示,提出“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此文件的提出,凸顯了系統的舞蹈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必要性。此外,教育部提出,應當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并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舞蹈教育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同行,就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舞蹈教育融合了教育性與時代性要求,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和未來適應社會打下全面堅實基礎的教育。
與專業院校相比,小學階段的舞蹈教育活動應當更加注重基礎性與教育性,而不是專業性,在遵循小學生身體成長規律的前提下,開展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有針對性的舞蹈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
呂藝生教授在《素質教育舞蹈》中提出“對于非職業人員的全體學生來說,舞蹈課必須遵循另外一種不以舞蹈職業需要為主的教育目的,而應追尋的是對普通人都有益處的素質教育”。[4]由此看來,舞蹈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新時代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1.轉變大眾教育觀念,普及舞蹈教育的價值
中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舞蹈教育的最佳年齡階段。要在小學階段系統實施舞蹈教學,一線教師及管理者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舞蹈教學對于小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其次,要向學生家長及相關社會人員宣傳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和一致的教育觀念。
2.提升師資水平,促進小學舞蹈教學專業化
教師的舞蹈專業素質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學校應進一步改變傳統的“任何教師都可以教舞蹈”的片面觀念,通過專業培訓等途徑提升相關教師的舞蹈專業素養;此外,應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進具有專業舞蹈素養的教師擔任小學的舞蹈教學工作。
3.保障專業舞蹈教學設備及場所
目前,缺乏專業的舞蹈教學場所及設備是小學階段未能系統實施舞蹈教學的重要原因。針對當前的現狀,教師和管理者一方面可以設置相關的專業舞蹈教室和設備;另一方面可以與相鄰學校共同使用舞蹈教學場所,以便保障舞蹈教育在小學階段實施所必需的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