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
摘 要:創新既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精神。科學尤其需要創新。文章首先分析了科學創新與教學創新的時代背景,然后以教科版科學教學為例,從創新教法,還原角色;創造情境,善于假借;學科交叉,全面促進;人文結合,注重精神;鼓勵動手,引導探究;根植生活,化整為零等方面對小學科學課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創新課堂; 小學科學; 時代背景;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033-002
《九年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課程定位為“基礎性課程”。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是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小學科學課程中充滿對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以及技術與工程科學的探究,充滿著教材編著者對學習者努力觀察、樂于實踐、勇于探究的教學期待。小學科學課程教育工作者應立足學科定位,深挖教材內涵,注重教學主體,積極探尋教育教學新模式,以符合課程編排要求,提升課堂教學成果,助力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筆者結合多年實踐,就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方面,做如下初步探究。
一、科學創新與教學創新的時代背景
現階段國家正積極倡導科技興國、科學創新舉措。“智造中國”“科教興國”作為當代中國宏觀國家戰略和未來發展方向,已逐漸被廣大人們接受并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和奮斗目標。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開始,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對該階段學生開展高素質教育教學活動,在當前歷史發展背景下具長遠價值和重要意義。小學科學課程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課程。這個階段的科學課程教學工作是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實踐科學、熱愛科學的開端,也是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科學素養、構建扎實學科方法理念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教師在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時,理應與國家宏觀發展同步,與時代歷史責任同頻,根植教材教綱,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果。
二、小學科學課程“創新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1.創新教法,還原角色
小學科學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即是小學科學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小學科學課程強調: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干當綠葉。這樣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編排,在小學科學課程教材里,遍布可見。但如何組織學生,如何做好課堂引導,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對廣大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師來講,是一項不小挑戰。在我看來,需要我們依托課程教材教學任務,大膽突破現有教學形式拘囿,積極創新課堂教法,以創新思維,帶動創新課堂組織與實施。
以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第5課《食物網與食物鏈》課堂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主要任務是:(1)讓學生理解生物環境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即“食物網”和“食物鏈”;(2)能跟據生物間的食物關系,繪制出食物鏈圖形;(3)借由食物鏈繪制出食物網圖形。本節教材倡導的教學方法是“圖示法”,即通過生動有趣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并最終幫助學生完成本節內容學習。圖示法,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認知習慣,不失為課堂教學方法的一種上佳選擇。但在本節實際教學中,我沒有選用教材“圖示法”,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游戲教學法”。通過讓學生親身扮演、親身體驗來深切感受食物鏈中各物種之間的關系,取得很好教學效果。具體做法為:(1)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2)每組同學按教材給定的動植物名稱,分別進行角色扮演;(3)食物鏈列隊。在筆者組織下,每個小組內部自行找到各自“食物”,拉上對方的手,形成食物鏈隊形;(4)隊列檢查。各組之間互相監督、相互檢查,看各自的食物鏈隊形是否正確。如若做錯,該隊變成“低級植物”,慘遭淘汰,成為其他組“美餐”。本案通過“游戲教學法”,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增添了課堂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本堂知識的理解。
2.創造情境,善于假借
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小學科學課程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具備很強的學科特點。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學好科學這門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有較高要求。盡管教材采取了“探究”、“觀察”、“實驗”、“交流”等科學編排與規劃,期望通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以手帶腦”,促進課程思考,進而培養起嚴謹高效的科學素養。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閱歷、知識層次等局限,對為何學習科學這門課程、學習科學這門課程學習有何意義等問題,理解不深、領悟不夠,因而會影響課堂的參與感和學習效果。此時,倘若借助一些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些情境,則會幫助學生厘清本節課程的意義,激發他們聽課的興趣,促發他們探究的動機,可極大提升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地球家園》的課堂教學為例。本單元圍繞“地球有什么”“土壤”“月相”“天氣”“季節”等科學知識點,以章節排序,依次深入,逐漸展開。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但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并沒有表現出很大興趣,學習動機不強。為促進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尋地球、認知自然熱情,在單元課程開始前,我一反常態,將全班同學帶入學校多媒體教室,組織學生觀看由法國導演雅安·阿瑟斯-伯特蘭執導的記錄片《家園》。這是描寫地球的記錄片,不僅刻畫了地球美輪美奐、多彩紛呈的奇妙景色;也描寫了地球遭遇人類破壞,面臨資源消耗、物種瀕危、污染嚴重的岌岌后果。觀影后,我組織學生們對《家園》觀后發表觀點。教學現場,同學們從初始分享時“贊美地球美好”,逐漸過渡到對“地球慘遭破壞”的強烈憤慨;再到“努力學習科學”“保護地球”的強烈學習意愿達成。觀影教學情境的設立,激起了學生對教材《我們的地球家園》的學習熱情,并將這份熱情延續到了教室內,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成果。
3.學科交叉,全面促進
新課標提出:小學科學課程要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相互滲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科學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調查”“比較”“分類”“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與語文、數學等關聯學科的學習表現,有著密切關系。實際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也要留意與其他學科的串聯,學科交叉,相互促進,全面發展。
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將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家園》第6課《不同的季節》的課堂教學活動,與二年級上冊語文《田家四季歌》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內容交叉,相互印證,提升學生學科學習興趣。可將科學課程中涉及的“統計”“列表”等教學內容,與小學二學段(3-4年級)數學課程中的“統計與概率”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學科互補交叉,相互提升,實現學習教學的跨學科滲透,促進學生各科綜合發展。還可以將小學科學課程中“運動與力”、“物質變化”等教學內容,與學生們將來初中即將要學習的物理、化學學科學習結合起來,打好學科基礎,提前學科交叉,為孩子未來學習發展做好鋪墊。
4.人文結合,注重精神
小學科學課程既確定了“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也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教學方向。科學課程不僅飽含嚴謹的科學素養內容,也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這些內容,是培養學生從小建立正確科學觀,樹立遠大科學理想,形成高尚科學情操的重要資源。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去除科學課程呆板印象,充分發掘教材人文內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植入精神,注入品格,求善求美,以培養學生基本科學倫理精神和熱愛科學的優良品質。
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第8課《維護生態平衡》教學中,我們可在規定內容教學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中國近年環境保護狀況、介紹當代中國“綠色發展”“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等環保發展理念,讓學生對環境保護充滿信心,矢志為中國環保做出應用貢獻。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章《空氣》第8課《空氣和我們的生活》教學中,我們可通過分組討論形式,集中研討空氣污染來源及空氣污染治理辦法;引發學生思考出行方式,做到綠色出行;教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減少擁堵,進而減少廢氣排放對空氣污染;引導學生生活簡樸、節約水電,水電物品會帶來能源損耗,能源生產運輸等各環節都會對大氣產生污染等等。科學教學需要人文內涵,更需要精神培養。
5.鼓勵動手,引導探究
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實踐性。小學科學課程鼓勵學生們上手操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親身實驗,以此驗證所學知識的正確性。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中設置了各式各樣實踐教學活動安排,諸如:觀察、測量、比較、分析、記錄、種植養殖、實驗、模型等。這些實踐性活動,均需要學生們親身參與,在實操中動手動腦,積累科學知識,夯實科學素養。作為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們的課堂參與感,動用一切手段和資源來鼓勵學生們進行科學實踐探究,幫助他們通過實證最終獲取有效的基礎科學知識。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第4節《物體在斜面上運動》課堂教學為例。本節教學任務為“探究不同物體在斜坡上的運動”,教學內容為課堂實驗探究,并對學生們的學習做了如下要求:(1)用光滑木板和幾塊長方形木塊搭建一個模擬的斜坡情境;(2)觀察不同物體如正方體木塊、小六棱體長條、小球等在斜坡上的運動狀況;(3)討論物體形狀與其在斜坡上運動情況之間的關系。實際教學中,針對本節教學任務,我采取以下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實踐:(1)分組實驗。將全班同學按照就近原則,每組4人分成若干小組開展本節課堂實驗活動。(2)組員分工。引導小組內部人員科學分工,各司其職,確保實驗正確。具體分工為:2人操作、1人測量、1人記錄。(3)數據對比。在相同條件下,每組記錄并匯報相同物體在斜坡運動的距離,匯總統計,減少小組實驗誤差。(4)實驗討論。每組選派代表陳述本組實驗結果和實驗發現,驗證實驗前各組的假設是否正確。通過如此嚴謹高效的課堂教學安排,同學們均積極參與,全情投入,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6.根植生活,化整為零
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與實際生活關聯緊密。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教學內容和科學實踐安排與學生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某些探究性的實驗教學任務,需要學生們長期細致觀察、比較、記錄。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要拘泥于教材文本,更不要局限于課堂四十五分鐘,應大膽放眼課堂之外,積極拓寬教學思維,努力探尋教學機會,竭力促使教學走進生活,科學貼近現實。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種子的發芽實驗》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觀察綠豆種子在光、水、溫度等三種自然條件下的發芽情況。實驗標的物為放在墊有紙巾盆子里的綠豆,要求學生觀察、記錄兩盤綠豆在“水”條件不同情況下的發芽情況。本課實驗安排耗時較長,不可能在課堂短時內完成,需借助學生的日常時間和居家環境協助完成。通過學生們每天細致照料、細心觀察、仔細記錄,動用他們的零散時間,逐日累積,方能最終呈現實驗結果,完成本堂課程教學任務,實現本節課程教學目標。類似的教學任務還有很多,如科教版四年級上冊《制作天氣日歷》六年級下冊《一天的生活用水》等。充分重視科學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靈活采取化整為零教學策略,將極大豐富我們的教學手段,增強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總之,科學是基礎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講究“實踐”“探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小學科學素養培養離不開對課程教材的深切領悟,離不開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持續創新。在科技興國、科教強國的時代背景下,科學課程教學被賦予了強烈時代使命。小學科學教師應直面時代召喚,勇于突破,大膽創新,積極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此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智能實驗教學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實踐研究”(編號:DCA190327)子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任麗珺.課堂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12(15):130-131
[2]鄧仲山.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J]家長,2021(13):165-166
[3]郝安軍.“生本課堂”理念指導下科學教學的原則及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21(15):69
[4]吳林林.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1(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