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昕
摘 要:學習投入是衡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一種積極、持續、完滿的精神狀態。在課堂中,“在場”的學生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又是如何,這維系著教學活動的成敗。但是學生上課的投入狀態受非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一課的課堂觀察為例,從老師對學生一對一的觀察結果分析出發,淺議通過有經驗聯系的開頭、有思考延續的結尾、有明確有效的提問這三方面來提高學生課堂的投入狀態,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觀察; 學習投入; 經驗聯系; 思考延續;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8-030-002
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學習投入是衡量學生學習積極面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一種積極、持續、完滿的精神狀態。學生的投入狀態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在情感、行為、認知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或水平。在我們的課堂中,“在場”的學生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又是如何,這維系著教學活動的成敗。現在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和研究者去關注學生的課堂投入,甚至成為一個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標準。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課堂的投入程度來評價教學的效果和改進教學的策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學生上課的投入狀態受非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學習內容本身、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手段的選擇、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清晰程度等等會影響學生的投入狀態。其次,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語言藝術、課堂調控等也都影響著學生。此外,學生在教室的位置、是否有聽課老師、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次數等這些不確定因素,也都在不同程度影響這學生的投入狀態。從學生自身出發,性格、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等這些因素不止影響一節課的投入程度,而是影響了所有課堂的學習投入程度。
筆者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一課的課堂觀察為例,從老師對學生一對一的觀察結果分析出發,淺議通過有經驗聯系的開頭、有思考延續的結尾、有明確有效的提問這三方面來提高學生課堂的投入狀態,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經驗聯系的開頭,引起最初的投入
學生生活在信息社會,各種數學現象和信息都在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成為他們的數學經驗。教材上的很多“新知識”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有一定的認知體驗。比如本節課《認識三角形》,可能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就能分辨出三角形,隨著小學前三年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對于三角形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感性認識。通過在生活圖片中指出三角形,在身邊找出三角形,這樣熟悉又簡單的任務開始整節課,學生肯定是感興趣的,能比較快的投入學習狀態。從課堂觀察結果分析來看,大部分學生的投入狀態都比較好,基本都處于一般投入和非常投入狀態。另外,執教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對于三角形已經有了哪些認識?相信學生的答案肯定比老師想的更豐富。通過這樣和學生已有經驗相聯系的導入,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有自信,學習的投入程度肯定是非常高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關于人如何獲得知識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要用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新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讓學生在課一開始,就能通過熟悉的信息進入新的學習投入狀態,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
二、有思考延續的結尾,抓住最后的投入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中年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很難保持一整節課。所以在課堂觀察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學完新授部分,開始練習鞏固時,投入狀態開始慢慢變差。從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總結環節的課堂觀察結果分析顯示,學生整體的投入狀態其實很低。有部分學生已經離開了原來投入的學習狀態,在“等下課了”,對其他人的回答開始置之不理,走出了本來的學習投入狀態。這樣的課堂就呈現了“爛尾”的狀態。總結回顧變成了一種形式,變成了只有好學生才參與的環節。
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總結回顧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何充分利用該環節讓學生重新進入課堂,投入新的學習狀態是我們一線教師要考慮的。關于本節課在設計這個環節時,可以將三角形再一次和生活相聯系,給予學生一些比較新鮮、有挑戰性的內容。比如出示教材79頁的內容,提問“為什么要把這些物品的一部分做成三角形的?”,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征。也可以和后續的知識產生一些聯系,提問“關于三角形,你還想知道些什么?”通過這樣有思考延續的結尾,讓學生繼續保持學習投入狀態,或者能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狀態。
三、有明確有效的提問,減少無效的投入
課堂提問貫穿了整節課,教師如何提問,決定了學生如何去思考。明確有效的提問,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進入良好的學習投入狀態。而隨意空洞缺乏啟發性的提問則會讓學生進入一種無效的學習投入。
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獨立畫完三角形,并且觀察了一個畫三角形的動畫之后,執教老師提問“老師畫的三角形和你們畫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學生理解的“不一樣”只停留在三角形的樣子、三條線段畫的先后順序的不一樣,所以老師提問的3個學生(只有3人舉手)都沒有能回答在老師的理想答案上(執教老師的意圖是讓學生能夠說出“首尾相接、圍成”的概念)。之后執教老師補充了提問“我的意思是在畫的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的?”有一位學生回答:“我們畫的是隨意的,老師是先畫旁邊的,再畫下面的,之后再連起來”。執教老師順勢提出“有順序的,從這個點出發,最后回到這個點,首尾相接”,然后由老師自己說出了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城的圖形)。從觀察報告結果分析顯示,這部分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投入狀態是比較差的,他們無法從執教老師的提問中引發自己的思考,無法進入學習投入狀態。個別學生雖然在舉手回答問題,可是這種學習投入也是無效的。其實這部分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一擺,在擺三角形的過程中體會“圍成、首尾相接”的意思。
其次在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部分,執教老師提問“測量人字梁的高,為什么是量這一條?”并且穿插了幾次反問“為什么不量另外這條?”這幾個提問,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有些語言表達的不是很到位,但還是明顯可以看出很多學生都處在良好的學習投入狀態。接著老師提問“這條線段有什么特點?”這個提問是不明確的,嚴格的說線段的特點是二年級就學的(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在這個環節這樣提問,學生的思考肯定是有偏差的。學習投入狀態較差,只有2位學生舉手回答“是豎直的”“是最高的線段”,這個也是無效的學習投入。其實這個環節中可以把人字梁抽象成三角形,并把高用不同顏色的線段標注出來,其他不重要的線段隱去,讓學生進行觀察并修改問題,提問“這條高和三角形的邊、頂點之間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將高和下面的邊(底)以及上面的頂點聯系在一起觀察,發現垂直、過頂點這樣的特點,從而引出高和底的概念。老師明確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投入有效的學習狀態,得到準確的答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點,教師在課堂中始終要做到的就是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上課狀態、聽課習慣等。特別是課堂中的“邊緣學生”,他們可能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一直是“課堂的聽眾”。對于他們,我們平時要有意地多關注,給他們有能力回答的問題或任務,在小組活動中也要多鼓勵,多給予機會進行展示。一旦有進步就要進行表揚,讓他們能提高課堂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投入狀態。如果發現個別學生思想不集中,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提醒。比如起立回答問題,或走過去輕拍肩膀等等,將走神學生的思緒拉回課堂。此外,要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狀態,從教師自身的角度出發,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課堂語言。首先是語音語調。如果數學老師的課堂也能像語文朗誦一樣抑揚頓挫,講到重難點時慷慨激昂,遇到問題時言辭和婉、娓娓道來,相信肯定能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投入狀態。其次,課堂語言如果能幽默風趣,盡量讓學生感覺不單調,對學習保持新鮮感,讓學生有興趣去聽下去,呈現飽滿的學習狀態。這種積極地學習狀態正是課堂中最需要的,是學生學習一切的基礎。
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狀態,是一線教師永恒的研究主題。每位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就要有所體現。其次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手段如何選擇?提問是否明確?課堂任務如何布置?如何能讓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上都能保持新鮮感?都能投入進課堂學習中,呈現飽滿的狀態,這些都是我們一線教師要一直思考的方面。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D]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黃建紅,易小芳.小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及提升策略,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7
[4]楊碧君.曾慶玉.影響學生課堂投入的關鍵課堂教學環節,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
[5]黃寶河.小學課堂注意力現狀調查與策略探究,新課程,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