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萍
摘 要:學習并不是一項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學習者進行長期的積累,最終才能真正達成學習的目的。在學習期間,學生需要先進行知識的緩存,然后再對這些知識進行科學、有效的梳理,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要想真正牢固的掌握相關知識,還需要通過一定的復習,從而進行知識的再造。數學屬于小學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學生們在未來進行高層次知識學習中最為基礎的一門學科。數學知識不僅繁多,而且也比較分散,想要促使學生良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就要重點關注和重視學生的知識緩存過程,并且以此為基礎,逐步進行知識的再造,由此實現數學教學的創新化改革,不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知識緩存;知識再造;系統性;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進行數學教學,需要促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進而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現如今,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盡管具備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由于教學資源、教學手段運用的不科學等諸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的知識緩存和知識再造能力。知識緩存更像是學生將相關數學知識進行自我消化的過程,而知識再造是促使學生將相關數學知識進行良好復習的過程。因此,根據對這些過程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引導學生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訓練,進而實現學生學習實效性的顯著增強。
一、 現狀剖析——基于實際,發現問題
在數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實現創新教學。但是不可改變的一點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其認知程度進行認識和了解,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整理、總結和歸納已經掌握的相關數學知識。同時,教師需要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靈活使用相關數學知識,進而構建較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根據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為明顯的是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不夠,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重點關注此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與此同時,進行數學教學,可以使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有很多,并且這些方法都對數學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數學教師需要清楚一點,良好的教學方法固然能夠促進數學教學實效性的增強,但是并不能隨意用之,在不合適的教學環節中使用相關教學方法,有時并不能起到作用。因此,數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并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一些數學教師還是傳統觀念,由此導致其使用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符。“填鴨式”教學一步步地減少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的知識難以得到增長,學生學習能力也難以得到良好的鍛煉。由此可見,“以生為本”的數學課堂只是徒有其表,教學收效甚微。如果不能夠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數學教學實效性將難以提升。
二、 知識緩存——優化教學,提升效率
(一)轉變觀念,突出主體
作為數學教師,需要正確認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并且做好自身的引導者,減少直接指導的次數,不斷地增加間接性引導,由此不斷地實現教學的民主性,并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實現學習能力的穩步增長。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混合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回顧關于整數除法混合運算和分數除法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根據學生的自主分析和研究,讓學生發現它們運算的順序是一致的,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相關計算題的正確解答,促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可以發現一些數學現象,而這一情況是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的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設計教學情境,盡量使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在設計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使學生在探索情境的過程中,產生尋找體驗的興趣。
與此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但他們在這一階段自制力較差,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要想讓學生主動跟隨教師的引導探索數學知識,就一定要想辦法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和心理狀態,以此為基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情境可以符合學生的心理期待,進而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可以快速理解知識當中的抽象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除此之外,教師需要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在設計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加入帶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和內容,使學生在探索情境的過程中,保持躍躍欲試的學習狀態。啟發式的內容可以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中尋找,使學生在保持熟悉感的同時產生新鮮感,將啟發式的內容分散到教學情境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持續的注意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線與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圖片,其中,圖片中的一條無盡延伸的筆直的高速公路以及流星可以被看作是射線;圖片中的人行橫道以及琴弦可以被看作是線段,而直線沒有具體的端點,也無法進行測量,因此在生活中很難找到相關的例子。通過現實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將這些知識與生活更好地聯系在一起,教師進而運用自己的話語將直線、線段以及射線的主要特征進行準確的描述,達到讓學生真正理解的目的。
接著,教師可以準備相關的教學工具,如若干個小木棒等,然后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小木棒擺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對這些擺出的圖形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學生可以對相交的概念有初步的認知,而在這些不同的圖形中,學生可以發現其中存在著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即直角。那么該如何驗證直角呢?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運用一個正方形的紙張進行折疊,然后出現兩條折痕,接著讓學生運用三角尺進行測量,由此得出相互垂直的結論。學生全程進行自主探索,由此能夠更為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