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摘 要 近年來,國家逐年提高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強調發揮氣象在“三農”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因此,為彌補農業發展短板,預防和減少氣象災害的出現,針對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進行探討,深入分析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建設途徑。
關鍵詞 農村氣象服務;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S4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88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在農作物生產中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較高,但同時,農業種植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尤其是一些大型氣象災害,對于農業生產則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必須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不斷健全災害防御系統,通過科學高效的技術手段來防范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減少農業災害,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益。
1 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1.1 建設意義
由于農業的特殊性,氣象的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影響。如果沒有提前針對氣象災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將會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產量。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受氣象災害影響,農作物的平均減產幅度在10%~20%[1]。因此,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與穩定農業生產的關鍵,是合理利用氣象資源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建設現狀
當前,我國對農業生產重視度極高,在“三農”問題上給予政策、資金及人力方面的扶持,為農民致富創收提供極大的幫助。同時,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增加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研發,尤其在防范重大氣象災害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有力搶占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制高點,為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2]。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紛紛響應中央一號文件號召,結合地區實際情況與地域氣候條件,將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納入農業發展體系,并在轄區內建立若干數量氣象試驗站、自動氣象站等,為當地農業提供氣象預測、農業情報、氣象災害預警等多元化服務。
1.3 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3.1 難以發揮主體服務作用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中西部的部分地區中,仍存在10%以上農村人口在農業生產期間未接受農業氣象服務,因構建的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覆蓋范圍較小,或是缺失防雷安全等氣象服務,致使體系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建設工作流于表面。而這一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意義和重要程度沒有被充分認識到。
1.3.2 技術滯后
在我國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早期建設階段,所采取技術手段較為單一,以氣象觀測技術為例,主要采取探空氣球攜帶無線電探空儀等原始方式進行高空氣象觀測,或是采取人工目測法,難以準確預測未來一定時間的氣候變化情況[3-4]。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無線電電子學、空間技術等技術體系逐漸優化發展,氣象觀測技術呈現出高精度、多元化與自動化發展趨勢,如構建自動氣象站,在無人工干預前提下,基于程序運行準則,自動開展數據監測、氣象物理量計算、氣象信息傳輸等操作,為天氣預測、氣候分析等活動的開展提供準確的資料情報。但是,部分地區所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尚未引入高新技術手段,仍依賴于人工方式收集數據與氣象預測。
2 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途徑
2.1 引入先進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技術
為建設現代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服務質量與技術水平。相關部門應正確認識到高新技術的應用價值,積極引入先進的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技術。例如,運用傳感技術,在自動氣象站中設置若干數量與種類的氣象傳感器,由微電腦控制傳感器對周邊環境進行監測,自動采集氣象探測數據,對雨量、風向、土壤溫濕度和光照強度等諸多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同時,結合數值預報方法,使用計算機技術,將所采監測數據導入特定公式,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相關物理定律來編寫偏微分方程,如此,通過已知初值在方程組中解出不同時間節點下的氣候變量值,準確預測未來的大氣狀況。
2.2 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氣象服務
在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時,應以全面執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結合所處區域氣候條件與農業生產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體系建設思路,為當地農業提供專項氣象服務為目標,積極探索適宜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的新型氣象服務模式。例如,針對農業大棚生產方式時,應重點考慮氣候對特色農業產業造成的影響,側重于在大棚內建設大量的微型、多要素氣象自動觀測站,觀測站持續對土壤溫濕度、棚內通風條件、排水情況等要素進行探測記錄[5]。同時,積極打造量身定制的農業氣象服務,如推出設施農業服務周報、農業氣象服務專報、城鎮精細化預測雨情等氣象服務。
2.3 強化人工作業能力
在我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早期建設階段,受到工藝技術和服務理念的限制,及秉持災害氣候的應急干預理念,往往是在預測到氣象災害后,被動采取相應處理措施,以人工方式干預天氣狀況,雖然減小了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產量造成的影響,但仍舊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針對這一問題,在建設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時,應樹立起主動防御型人工影響天氣的服務理念,提前預防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如開展人工降雨作業等。同時,也可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和推動耕作方式變革等方式改善農業抗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2.4 建設綜合氣象服務網絡
為整合農業氣象服務資源,向農業生產人員提供多元化與綜合性的氣象服務,需要依運用信息化技術,構建綜合氣象服務網絡系統。例如,農業生產人員可以直接訪問綜合氣象服務網站來查詢未來一定時間內天氣狀況等相關信息,并線上與專業人員進行良性溝通等。建設綜合氣象服務網絡,不僅可以大幅提高農業氣象服務質量與工作效率,同時,會自動將所建設氣象試驗站、自動氣象站與配套設施設備采集的資料信息上傳至氣象服務網絡,實現“多站合一”,實現對氣象資源信息的共享利用。
3 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途徑
3.1 強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
為進一步強化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能力,應采取以下兩方面的措施。1)推動監測預警精細化發展。現有監測模式較為粗放,往往是以城鎮為自動氣象監測網的基本節點,不具備準確預測各鄉村天氣狀況的能力。因此,需要將自動氣象監測網建設范圍延伸至鄉鎮,加大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力度,在各鄉村均建設小型自動氣象監測站,以此提高監測密度,準確區分不同區域的災害氣候嚴重程度,針對性采取相應的災害防御措施[6]。2)多元化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采取單一氣象預警發布手段時,考慮到不同群體農業生產人員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無法保證所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傳遞給全部的生產人員。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應采取多元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方式,如在綜合氣象服務網絡上顯示預警信息、通過多媒體平臺發布預警預報信息、連同通信運營商以短信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通過行政村內喇叭等設備發布預警信息等。
3.2 建立聯動應急減災組織體系
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活動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在開展應急減災工作時,經常遇到部門間溝通不暢、應急力量薄弱、基層缺乏有效管理等問題。為解決此類問題,切實加強應急減災能力,應構建起聯動應急減災組織體系。1)明確劃分各部門人員的崗位職責,設置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等專職崗位,并將應急減災目標分解為若干具體工作任務進行下發,確保所制定各項應急減災計劃均得到有效執行。2)建立與政府相關救援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將“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作為指導思想。3)構建起預防為主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機制,積極推進縣級政府編制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深入開展調查與評估工作,并向鄉鎮提供風險評估及配套的保障服務。
4 結語
重視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針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落實強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建立聯動應急減災組織體系等建設策略,及早構建起精細化、綜合化與現代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最大程度減小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2] 齊軍岐,陳衛東.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問題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2,32(2):122.
[3] 辛小為,唐訓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分析[J].湖北農機化,2019(16):22.
[4] 鄧建麗.探討農業氣象服務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建設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8):231-232.
[5] 侯英雨,張蕾,吳門新,等.國家級現代農業氣象業務技術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18(6):3-18.
[6] 郭東艷.鄉村振興背景下淇縣氣象服務工作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2):196.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