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日,中央網信辦啟動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解決直播、短視頻平臺涉及未成年人問題,嚴肅查處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的炒作“網紅兒童”等行為,大力整治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問題亂象。
大量網友對專項行動拍手稱快,也有網友表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隱含著在“人人都是媒體”時代中對整治過程的擔憂。《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比2019年提升1.8個百分點。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無論我們是否愿意,屏幕已經勢不可擋地“走近”低齡兒童。通過與媒介的頻繁接觸,兒童見識了繁榮的科技、繁茂的文化、繁華的城市,他們在自由探索中打破壁壘,邁向更廣闊的世界。但這并不是全部,在喧鬧的網絡世界中,兒童有所獲得,也有所失去,比如慘遭解雇的網紅“小馬云”、走“奶辣風”賺流量的孩子、在打賞主播中尋找存在感的未成年人……鮮活的案例展現著消費文化作用于兒童的“別樣”力量。
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闡述了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沖突、性愛、戰爭、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網絡時代,童年從“消逝”進一步走向“被消費”。成人世界的“秘密”完全向兒童敞開,利益的鏈條開始捆綁兒童,背后是童年的異化。
愈演愈熱的“媒介狂歡”到底會給兒童帶來什么?兒童對于媒介的真實訴求又是什么?成人應該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媒介世界中為兒童找到一條健康的成長之路?本期“聚焦”,讓我們認真傾聽兒童的聲音,捍衛純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