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遠光

放眼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來,成了啃老族。聚焦校園,很少有學生在用餐時真正能做到光盤。關注到這些現象,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在“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下,提出了“學生活知識、練生存技能、悟生命意義”的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理念和“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勞動教育目標,讓師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在實踐中感知勞動樂趣、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
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包括生活自理、生產自立、生涯自主,服務自己、服務家庭、服務社會在內的“三自三服”新時代勞動教育特色。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打造主題課程。學校確定了“新勞動教育三級課程”體系,采取“一納二貫四融合”勞動教育路徑,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貫通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
主題課程以學校為勞動實踐場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勞動技能習得規律,學校為每個年級設置了不同的主題,通過學科融合、信息技術助力,以PBL項目式勞動的形式,將學校視為一個小社會,將主題課程打造成一個融合多學科的勞動教育體系。
一年級開展“家務體驗勞動”主題課程。勞動教育備課組教師編寫了校園讀本,設置“自我管理我最棒”“我是穿戴小能手”“我是整理小行家”三個版塊,利用班會課或者延時服務時間開展。通過家務體驗勞動,學生們習得了基本生活勞動技能,回家后在家長的監督下練習鞏固技能,在“小禾成長日志”上打卡、在班級群進行視頻分享、在班級文化墻留痕。
二年級開展“環保服務勞動”主題課程。分為“環保初接觸”“垃圾分類與回收”“變廢為寶”三個版塊。教師們編寫校園配套讀本,通過開設專門課程及各學科融合的環保教育,引導學生了解、體驗、欣賞、熱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集體、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在環保教育和信息融合項目中,教師選用圖形化編程,根據學生不同需求研發、制作不同版本的垃圾分類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玩、玩中學,讓環保理念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在“廚余垃圾變變變”項目中,學生將廚余垃圾進行分類,師生利用果蔬皮進行舊衣物扎染和酵素制作。通過對比、研究不同的堆肥方式培育幼苗,收獲勞動果實。
三年級開展“廚藝實踐勞動”主題課程。課程按照“涼拌類”“面點類”“烘焙類”“小炒類”四個類型開展,借助“金牌家長廚師”,帶學生走出課堂,親歷烹飪制作過程,做到知行合一。借助廚藝坊開展的家校一體教育,增進了家校聯動,為勞動教育拓展課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三年級學生已經對職業有了初步認知,學校設計了“創意編發系列活動”,讓學生把對美的向往和期待展現出來,培養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四年級開展“園林園藝勞動”主題課程。學校致力于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校園現有資源,四年級開展了關于自然、園藝、環境等方面的“校園園藝勞動”課程,設置“校園植物我認識”“我是學校小園丁”“美麗花園我會造”三個版塊。學生們分班級領養校園內的植物,進行鑒賞和養護,真正成為校園小主人、小園丁,讓“校園是我家,美麗靠大家”的理念深深刻在心中。
五年級開展“農業生產勞動”主題課程。課程分為“傳統農業種植知多少”“現代農業種植齊體驗”“未來農業種植我參與”三個部分,讓學生們對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以及未來農業形成初步感知。以“現代農業種植齊體驗”為例,學校利用隔周的周一、周二、周三開展“瓜果尋寶”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植物種植、植物觀察、蟲情監測等探究實踐活動。在課程中,學生們親歷種植的每個過程,對植物進行生長記錄和科學分析,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勞動中感受種植的艱辛,養成珍惜勞動果實的習慣。除此之外,學生們通過創客教室“3D未來體驗課程”,直觀感知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物聯網智慧農業平臺”實時監測空氣濕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及土壤的酸堿性等,使種植活動更加科學。學校目前規劃的“未來農業種植我參與 ”課程依托“生態陽光房”開展。“生態陽光房”將太陽能展示系統、魚菜共生系統、雨水循環回收系統等科技應用于“無土栽培”中,培養學生對未來農業的認識。
六年級開展“工匠生產勞動”主題課程。 目前已經開設陶藝項目,分為“陶瓷泥條成型”“陶瓷泥板成型”“陶瓷拉坯成型”“陶瓷捏塑成型”四個版塊。學校聘請江西景德鎮大學捏塑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原材料購自景德鎮。從土到瓷,學生們親歷陶藝制作的每個過程,培養動手能力的同時提升專注力。
建設新時代勞動教育主題課程評價體系。在主題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有效運用形成性評價,通過勞動意識的培養、勞動觀念的樹立、勞動能力的獲取、勞動成果的獲得四個維度構筑體系,充分聯動“自評—互評—他評(教師、家長、社區)”開展多元評價,實現“利用勞動教育評價撬動五育融合”。
學校還設計了各種徽章,設立“勞動光榮獎”“勞動之星”“勞動先進獎”“勞動創造獎”等獎項。通過舉辦勞動技能大賽、勞動表彰大會、勞動展演等活動,鞏固勞動素養的教育教學成果,讓勞動教育發揮長期效應。
每學期末,學校都有終結性評價,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對學生進行表彰,頒發勞動技能證書。學生們的勞動課程表現體現在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中,激發他們的勞動積極性,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新時代勞動教育主題課程成效初顯。學校逐步推進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高屋建瓴,確立勞動教育主題課程實施方案;系統推進,完善勞動教育主題課程建設;科學評價,建立“四維三級”評價體系。勞動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校也成為勞動教育樣板校、特色校。
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改革,堅持五育并舉,助力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向“辦一所令人向往、充滿幸福的學校”的發展目標堅定前行。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