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琳
幼兒園課程是以兒童為核心的整體性的行動方案。要讓兒童站在課程的中央,追隨他們的生活和經驗,根據他們的所思所想來解決問題,生成新的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該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室內運動是幼兒最愛的活動之一,為避免運動時出現安全問題,需要制定相關規則,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
厘清室內運動存在的問題。首先,規則缺失。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充足的空間,讓幼兒自由自在地和運動材料互動。但大班幼兒對“危險”認知模糊,還不懂得規避風險。在沒有游戲規則的情況下,當游戲人數過多時,容易發生碰撞,形成安全隱患。其次,規則成人化。在有些運動區域中,教師們制作了精美的規則提示牌,但這些提示沒有站在幼兒角度進行思考,出現了幼兒不理解的現象。最后,規則形式化。有的幼兒在運動期間一直在和提示圖互動,減少了運動時間,有的幼兒卻不理會提示圖,導致規則形式化。
明確規則制定的方法。一是由誰制定規則。幼兒要參與規則制定,教師進行輔助。教育專家虞永平曾說,幼兒園課程是以兒童為核心的整體性的行動方案。要讓兒童站在課程的中央,追隨他們的生活和經驗,根據他們的所思所想來解決問題,生成新的活動。規則不應是由教師單方面制定的,需要幼兒主動思考并參與制定過程。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當他們制定規則遇到問題時,教師需要提供幫助。
二是衡量制定規則的必要性。在活動區域,很多規則只是為了貼而貼,并沒有起到實際作用。教師要在活動中觀察幼兒并組織討論,根據幼兒運動中存在的問題,決定是否需要制定規則。例如,在運動量大的區域,制定規則暗示幼兒適時進行區域轉換,避免過量運動;在樓梯等危險的地方,制定規則提醒幼兒不做危險的動作;熱門材料集中的區域,容易聚集大量幼兒,擁擠難免帶來危險,可以制定規則來規定玩耍時間,以分流幼兒。
三是如何制定規則。當教師發現問題后,可以組織討論,共同找尋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以樓梯拖拉輪胎為例,我們觀察到幼兒在拖拉輪胎的時候會撞到自己。于是,教師啟發性地詢問:“在樓梯玩拖拉輪胎時,你們有什么問題嗎?”有的幼兒說:“拉輪胎下去時,輪胎撞到我的腳了。”為了讓他們自己找到問題的原因,教師問道:“輪胎怎么會撞到你呢?”幼兒答道:“輪胎滾得太快了。”接下來,教師通過提問讓幼兒自己找到解決方案:“有什么好方法不讓輪胎撞到自己呢?”幼兒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輕輕地拉。”“輕輕地拉,會拉不動呀!”“那就放好再拉。”教師趁機補充:“怎么放才算放好呢?”幼兒一致贊同“可以把輪胎放平再拉”。第二天嘗試時,幼兒發現輪胎平放再拉不會快速往下滾,能避免危險。為了讓其他小朋友知道這個好方法,幼兒們畫了“安全拖拉輪胎提示圖”貼在樓梯口,提示大家用正確的方法拖拉輪胎。
確定規則的執行方式。在運動前,教師要提醒幼兒遵守規則,避免問題出現;在運動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當幼兒出現違背規則的行為時,及時提醒,對遵守規則的幼兒及時肯定和鼓勵;運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讓他們回憶是否遵守了規則或提出新發現的問題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幼兒參與制定規則并自覺遵守,他們會玩得更安全、更有趣。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馬陸以仁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