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菁
因自身能力優勢而將自己的意志、利益一貫凌駕于他人之上變得強勢,不只出現在幼兒身上,在成年人的社會交往中也不少見。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平等、尊重的心態何其重要,可以為健康的社會關系涂上底色。
從事實出發,解讀行為表現
悅悅在表演活動中一直扮演“領導者”,從召集“同道者”發起活動,就一直發揮著主導作用。她知道表演需要多少個角色,知道通過怎樣的方式了解他人參與的意愿,小朋友們愿意聽從她并給予積極的響應,也愿意遵守悅悅制定的游戲規則——舉手、被點名、進入游戲區。
在選角色環節,悅悅的領導遇到了問題。她帶頭選擇了“小花豬”角色,在其他幼兒也想扮演這一角色時,第一次沖突出現了。這時,悅悅仍然主導著沖突的解決,提出扮演角色的順序,并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引起了蕓蕓的不滿。悅悅解釋了“輪流”的規則并按身高排序,合理化了自己的安排。加上福林的勸解,沖突問題基本解決。然而,當一輪表演結束要重新分配角色時,悅悅打破了自己最初定下的規則,她自作主張地拿“小花豬”角色跟晗晗交換了“豬媽媽”角色,引起了遵守規則的琳琳和蕓蕓的不滿,角色分配的沖突再次出現。這次,悅悅仍然扮演“領導者”,確立了解決沖突的新規則——用“石頭剪刀布”決定誰扮演“小花豬”。她沒有遵守規則,而是操控三個小朋友的手勢,決定了扮演“小花豬”的順序,讓晗晗拿到了角色,自然不能服眾。
從頭到尾,悅悅的表現都像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能迅速想到組織活動、處置沖突的辦法,一直在“指揮”和“決斷”上處于優勢地位。但實際上她也是公平秩序的“攪局者”,以“自定規則并隨意更改”的策略破壞了公平。因此,教師用“強勢”來形容她。
教師關注到悅悅與其他幼兒的矛盾,為悅悅的健康發展感到擔憂,沒有因為她“擺平問題”的能力,默認她的優勢地位甚至將她當成助手代替自己對其他孩子發號施令;發現悅悅解決問題只站在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教師試圖尋找正確的引導辦法;有意識地觀察幼兒,希望幼兒能在爭執、磨合中交流互動,體驗成功和失敗,提升社會交往能力,這些思路都非常寶貴,體現了教師尊重幼兒社會學習規律的意識。但是,教師想要找到恰當的引導點和時機,還需要細致地分析悅悅在交往中的“已知已會”和“未知不能”,并找到導致她發展現狀的可能因素。
明確“強勢”背后的社會認知及形成機制
班級中幼兒的年齡差距及前期經驗背景的差異,有可能導致幼兒間認知和行動能力的懸殊。在群體互動中,能力強的幼兒會因足智多謀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認可和追隨,大家愿意按照他的主意開展活動、處置沖突。時間久了,能力強的幼兒有了“領導者”的意識,會主動模仿“領導者”的行為,感覺自己的想法比別人高明,認為他人理所應當聽從自己。
由于幼兒的人際交往、群體生活的經驗有限,在理解“領導者”的真正內涵上容易出現偏差。他們認為“領導者”比別人能干,有權指揮別人,決定規則,掌控局面。幼兒很難感知到好的“領導者”會尊重他人的利益、傾聽他人的想法和需求,并從公平的立場出發,協調和解決群體成員間的沖突。幼兒身邊需要有這樣的榜樣,而且還要有人引導幼兒,他們才能對此有所體驗,修正對“領導者”的表面認知。
根據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一般因素,悅悅在自我能力、他人能力和需求、“領導者”角色等方面的認知,可能受以下幾方面影響。比如,成年人在評價悅悅和其他孩子時,常常采取“誰比誰強”的方式表達,有意無意地給了悅悅“比其他孩子能干”的暗示,忽視了營造“每個人都值得被贊賞”的氛圍;在悅悅的成長環境中,可能存在“能人”掌控、裁定一切的現象,不必考慮其他人的意愿與想法;班級規則可能只是教師單方面提出的要求,并非班級成員為了尊重和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共同協商制定的,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準則沒有得到強調;扮演“領導者”的成年人沒有在傾聽他人意見、看到別人長處、協商解決沖突等方面給孩子樹立榜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幼兒在與成人的交往互動中,感知成年人對人際關系的解讀和人際問題的處理,進而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
用榜樣的力量引導行為改變
教師希望引導能力強的悅悅輻射帶動其他幼兒共同發展,想幫助她成為更好的“領導者”,以免她雖有能力解決問題卻因心中只有自己而被他人疏遠。這個目標的定位是準確的,說明教師并未簡單地給悅悅貼上“強勢”的標簽,對她形成負面態度,甚至壓制她的“強勢”。她相信悅悅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是在社會學習的道路上需要引導。
《指南》提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成人應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樣作用,避免簡單生硬的說教。這些可以成為引導悅悅的主要思路,而營造“平等友愛、相互尊重”的班級人際關系氛圍是當務之急。
教師可以把角色之爭的事件過程拍攝、記錄下來,事后邊播放邊引導幼兒討論。教師不要自己裁定是非對錯,簡單批評悅悅的行為,而是搭建幼兒間溝通的橋梁,請沖突各方闡述自己當時的感受。教師應認真傾聽每個幼兒的想法,對所有幼兒想扮演“小花豬”的愿望表示理解,然后拋出“怎樣可以都演一下小花豬”“如果只能有一個人扮演這個角色,怎樣選”之類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處理沖突的公平方法,并對這些方法加以比較,選出大家一致認可的方法,形成處理沖突的規則并記錄下來。即使教師加入游戲,也要遵守規則,如果規則需要更改,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不能隨意打破,避免讓幼兒形成“權威有隨意制定與打破規則的特權”的認知。
如果大家認為“誰演得最好,就把角色給誰”是公平的,還可以引發幼兒討論不同的角色和表演。教師可以梳理總結大家的發言,突出不同幼兒在扮演不同角色上的長處。這樣,教師就在幼兒面前樹立了好的“領導者”的榜樣——傾聽他人意見、公平協調利益沖突、遵守共同規則、辨識不同人的長處。這能修正悅悅對“領導者”認知的偏差,使她發展健康的自尊和自信,潛移默化地改變行為。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學前教育系)
責任編輯:張妍琳
讀編往來
讀完《教育家》2021年7月第3期,我被《特殊兒童走出家庭,一場成長苦旅》和《影子老師:如影相隨的除了愛,還有尷尬》深深打動。我們總在抱怨生活的寡淡,卻不曾想,這樣的生活可能是他人拼盡全力也難以企及的“天際線”。
每個特殊孩子都是一顆特別的星星。當他渴望融入集體時,如果教師能真誠地擁抱他,并帶領大家去關心他,不僅特殊孩子能從中獲益,班級所有孩子都將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愛人。這樣來看,特殊孩子就是照亮整個班級的星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論證:“生命的基礎意義是關心他人。”許多孩子缺乏對愛的理解,沒人教他們如何去愛別人。家人總是說,照顧好自己就可以;教師總是說,成績最重要。因此,面對需要愛和關懷的特殊伙伴時,孩子通常比較冷漠。這無疑是教育的缺失。
融合教育發展的關鍵是全社會的接納。這不是某個人的事情,而是每個人的責任。社會多一分支持,教師多一分關愛,孩子們就能多感受到一分友善,這是千金不易的教育,社會也會因此更美好。作為一線教師、班主任,應該積極主動地擁抱融合教育,點亮“星星孩子”的生命之光,為每個孩子的人生涂上愛的底色。
——黃天云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馬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