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到了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可見,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充分發揮文物博物館的積極影響力,對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本文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文物博物館影響力,對如何加強影響力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文物博物館;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3-193-03
【本文著錄格式】周雪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文物博物館影響力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3):193-195.
202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遵循經濟規律。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的文物博物館取了一系列發展成果。近年來,我國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公眾的普遍關注。文物博物館門類分布日益豐富和多樣化,社會作用不斷提高,由弱變強、由冷變熱的基本趨勢將穩步延續。
一、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的發展現狀
(一)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發展的新特點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的基本特征表現得極為鮮明,也呈現了新的特點。第一,表現在從過去更加注重文物博物館的數量和發展規模轉為當前更加注重增長背后所帶來的效益和成果。第二,表現在其管理模式由過去的事業單位統一管理,財政撥款到現如今的關注事業發展和社會貢獻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展。第三,從過去強調文物博物館數量和參觀人數轉為了關注館內藏品和服務水平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第四,從過去關注館內資源增長到關注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也是文物博物館受到高質量發展背景重要影響的鮮明表現。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發展的限制
就文物博物館而言,在傳統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有著較大的差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文物博物館更注重服務社會。但是,從博物館的體制、結構和布局,以及單個文物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質量來看,不難發現或多或少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世界各地文化遺址、歷史遺跡主體建筑的規模和環境不適應時代要求,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全面、不平衡。一般而言,質量的提升與數量的增長無關,特別是一些文物博物館注重數量,但缺乏了相應的活力,服務效率的低下等因素都導致了文物博物館的發展不受重視。因此,文物博物館進入“十四五”規劃階段,要以“推動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質”和“量”的綜合發展為目標,在根本改革、創新和真正提高社會價值和作用的條件下,轉變各種機制,推動有活力、高質量發展。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增強影響力的策略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要增強文物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必須充分調動各層面的力量,社會要加強對文物博物館發展的關注,與此同時,文物博物館的整個管理層面應當采取相應策略。文物博物館個體也要依據受眾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管理,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一)社會層面
博物館影響力的大小制約著博物館社會價值的充分實現,因此博物館影響力是博物館理論體系的核心。博物館的影響力是基于博物館物質資源、無形資源和現代媒體的運用,其特點是復雜性、非能動性和緩釋性,其影響力涉及公眾、社會和同行業。提升文物博物館的影響力,首先就要加強社會層面的重視,相關部門必須制定相應的法規,規范文物博物館的管理,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引導社會群眾加強對文物博物館的關注。
1.增強文物博物館發展的穩定性
為了推動文物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應當對文物博物館的發展有較為明確的認識,維持適當的增長趨勢,保證其發展規模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當前我國的基本矛盾已經轉化,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力度越來越大,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公眾文化的發展,文物博物館只有不斷適應時代潮流,吸收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和開放模式等,才能夠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僅僅從文物博物館的數量上來看,今后的增長趨勢必然不會延續之前的增長速度,這也是極其正常的現象。然而文物博物館的藏品種類及數量、質量,展覽和社會教育等活動的基本情況都會對其發展的穩定性發生影響。要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就必須有效的把握這些“不確定”因素,將諸多不可預見性的東西盡可能地控制在管理范圍內,實現其發展的穩定性。
2.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物博物館數量的增加仍舊有著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然而,這種數量的增加已經不局限于數量的多少,同時也包括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實現文物博物館的協調發展。就當前我國的文物博物館體系而言,其等級、門類和區域的分布等關系正在朝著更為合理的方向發展。相關部門應當為其管理人員的選拔提供更好的條件,與此同時,提供更為充足的資金保證其正常運行和發展,實現館藏品的保護和網絡運營、技術創新等多方面的發展,不斷推動文物博物館向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讓其開發相應的管理模式,實現高效管理;通過網絡運營等多種方式將博物館的影響范圍擴大化。繼續推動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由規模增長、速度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推動全國人口與博物館的比例由目前的每25萬人一個博物館提高到“十四五”末每20萬人一個博物館的目標。推動博物館業的發展更加符合國情和國力,結構更加合理,布局更加均衡,實現資源承載力更加可持續,社會貢獻率更高的目標。
3.實現服務均等化
高質量發展必須結合博物館的數量、質量和發展需要,結合發展趨勢,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促進發展成果的全面交流,豐富人民文化體驗,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福利水平,并針對兒童、青年和老年人等特定群體。向不同學歷、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廣大群眾傳播信息和服務,促進影響范圍更大化。
(二)文物博物館行業層面
1.不斷擴大行業規模
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到來也意味著文物博物館的行業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基礎設施、館藏資源、社會服務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也在不斷得以完善,人才培養的力度和科研水平也在穩步提升,這些因素都給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潛力。充分激發了文物博物館的創新與活動,為打造世界一流的文物博物館提供了最為基礎的物質環境。
2.不斷優化行業結構
整個文物博物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一個布局合理、類型均衡的發展體系。各級、各類文物博物館的結構只有日益優化,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才能規劃一支國家級、省級的重點文物博物館,文物博物館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規模。積極倡導文物博物館開展和展覽管理常態化、規范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個性化和便利化;引導和支持文物博物館規范建設和質量提升。
3.不斷提升質量效益
質量和效益共同發展是推動文物博物館不斷發展的重要體現,文物博物館應當充分發揮效益最大化,以較小的成本產出更大的質量效益,充分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在當前的文物博物館發展過程中,一些資源豐富具有代表性和特色化的文物博物館可以相互合作,實現協同發展的目標,相互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作用,提升管理質量和社會效益。
4.實現管理體系現代化發展
文物博物館相關管理單位應當將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提上日程,在《博物館法》的基礎上依據文物博物館的管理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規范頂層設計。要不斷完善文物博物館的年報和信息公開等制度,加強其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引導公眾更加關注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實現文物博物館向社會治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其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重點發揮文物博物館的行業評估標桿引領作用。通過調整優化博物館經營評價指標和方法,切實利用評價結果,嚴格執行好懲劣措施:對“優秀”文物博物館在運行評價中給予相應的獎勵和優惠支持,取消或降低“不合格”文物博物館相應級別,督促經營質量下降的文物博物館再次整改升級。
5.充分提升我國文物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
中華文明作為唯一一個傳承千年沒有被中斷的文明體系,有著豐富的文明和文物,在國際上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文物博物館要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的促進文明交流和相互借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等目標和任務,堅定不移地走開放共享的路徑,將工作重心更多地放置在推動成果的傳播方面。實現國內外雙向交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成果,并將我國豐富的文物和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地方。要強調文物博物館對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和中國政策的錘煉,向世界各國講好中國文物博物館中所蘊含的中國故事。積極參與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組織框架下的交流,致力于搭建相應的平臺實現國際博物館館藏保護、展覽和學術等工作的交流合作。將國內文物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經驗分享到國外,充分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文物博物館個體層面
1.形成良好的競爭優勢
具有國際影響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世界級文物博物館,應該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發展的活力。特別是競爭力,必須體現在文物博物館建立收藏戰略和收藏體系的能力上,立足于文化或自然的多樣性,在工作條件、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保持競爭優勢,在國際競爭中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建立健全相關發展和評判指標,確保可持續發展;其影響必須反映在國際以及國家和行業之間的競爭中。文物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和主導領域,比如規模經濟、成就水平、輻射影響、品牌影響等,比如在行業標準和行業規則的制定上有發言權,在行業的一些業務領域發揮著重要的領導作用。要站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方式創新的前沿,發展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社會貢獻,以這些趨勢為基礎和導向,對行業趨勢進行前瞻性評估。
2.推動專業品質的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上,文物博物館的專業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文物博物館建筑的象征性、藏品的豐富性和質量、展覽的經典性、學術研究的支撐作用、經營管理的現代化、藏品管理的現代化、公眾滿意度等。從全國來看,我國文物博物館應更加注重自身建設、服務生產、社會貢獻等方面,注重多個細分領域的質量實力。如文物博物館組織管理、館藏管理、科研、展覽、社會教育、文化交流、參觀人數、公眾評價等,從而推動專業品質的可持續發展。
3.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優勢
從品牌價值的角度看,作為一個國家級的文化服務機構,文物博物館應該具有獨特的品牌優勢,有別于其他國家的文化機構,包括:(1)具有一定的政治高度,此外也有深刻的歷史觀,一定的文化情懷,有明確的文化方向。(2)勇于擔當文化傳承的使命,將文物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容挖掘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3)以人為本、文化傳播的哲學和教育服務的相融合的服務宗旨。(4)文獻性,紀實但不虛幻,雅致而不淺薄、平淡而不庸俗的文化品質。
4.不斷創新,激發動力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許多國家,文物博物館完全依賴于傳統機構的運作方式,其資金大多依賴于財政支持,很多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呈現整體緊張和缺乏活力的狀態,特別是政策措施不當或不能得以踐行,激勵機制效率低下等現實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文物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博物館開展創新活動”,通過創新,能夠讓文物博物館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要采取相應的措施:(1)建立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2)建立以理事會和管理為基礎的文物博物館公司管理體制。(3)建立以創新分配和競爭獎勵為基礎的管理機制。(4)建立工作場所管理制度。(5) 豐富政策建議,鼓勵有條件的文物博物館進行嘗試,廣泛開放多邊融資渠道,更加積極地吸引公眾參與到文物博物館的建設當中,實現我國文物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文化影響力的進一步加深。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N]. 中國文物報,2011(6).
[2]娜仁花.論文物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創新策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0).
[3]李曉東. 文物作用和文物利用建設的發展[N]. 中國文物報,2020(3).
[4]馬駿德.歷史文物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的設計和運營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6).
[5]劉艷鋒.文物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J].文化產業,2020(5).
[6]李莉莉.基層文物博物館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9(16).
[7]周曙初.論文物博物館管理體制創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
[8]趙兵濤.基層文物博物館發展思考[J].才智,2019(8).
作者簡介:周雪晴(1992-),女,湖南永順,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