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瑞 朱慧 黃振材
(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29)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要求在普通高校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重,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1]。”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革命文化,必須重視革命文獻的重要價值。革命文獻誕生于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振興而艱苦奮斗的特殊時期,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光輝史實。高校圖書館肩負著收集、保藏革命文獻,傳承革命文化的歷史重任,如何將革命文獻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深度結合,用好革命文獻創新性地面向大學生開展黨史、國史、革命史教育,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普通高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重。”高校要充分認清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培養人才時緊密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重才更要重德,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指南針,把大學生塑造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核心力量[2]。作為服務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部門,圖書館本著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的宗旨,要擔負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
近年來,由于缺乏基本的愛國主義常識,或是沒有正確的愛國主義認知,在大學生群體中時常發生有悖愛國主義精神的惡劣事件。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某高校校園內舉行的學生國際文化展示活動中,有學生誤將代表日本軍國主義的“旭日旗”當成日本國旗下載打印掛出,造成不良影響[3]。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以許某馨為代表的個別高校大學生發表有關疫情的不當言論,影響極壞[4]。此外,還有以北京某高校學生季某越為代表的一些大學生在推特、微博等網絡平臺上發布“恨國”言論,引發公憤[5]。這些事件的發生,暴露出高校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重形式輕效果”等薄弱環節,亟需加以糾正。
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全校師生,無論是哪個學院或者哪個年級的學生都是圖書館的讀者,既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是圖書館的教育對象。圖書館是大學生在校內閱讀、學習、研討的主要場所,在圖書館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圖書館收藏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資料,通過適當的方式加以利用,能夠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將高校圖書館建設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在中國知網總庫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檢索詞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時間:2020年12月16日),獲得檢索結果18740篇,通過圖1可以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起,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整體呈增長態勢,隨著1994年8月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印發,1995年發文量達到1400余篇。隨后發文量有所回落,在2020年再次接近1400篇,這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發布有著密切關系。

圖1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總體趨勢分析
同樣的檢索條件,當增加了“并含關系”檢索詞“圖書館”后,獲得檢索結果133篇(檢索時間:2020年12月16日)。圖2顯示,年均發文量在5篇以下,1995年左右發文量有明顯的增長,隨即回落。2019年至2020年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有關圖書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并未在《綱要》發布后迎來熱潮。

圖2 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總體趨勢分析
在中國知網總庫中,分別以“圖書館+愛國主義”“圖書館+革命”“圖書館+思想政治”為檢索詞,并分別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第八版)中圖書館學、情報學相關期刊為文獻來源,時間范圍限定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1日進行 主 題檢索,檢索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近年來關于圖書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成果數量很少,而且成果質量普遍不高,即便是《綱要》的發布也沒有對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起到立竿見影的推動效果。

表1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檢索結果統計
雖然關于高校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進展緩慢,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圖書館基于自身資源優勢,與其他部門密切合作,普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以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等重大事件為契機,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或者自發地通過圖片、電影、宣講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6]。例如大連理工大學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畫展、同濟大學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照片檔案展等。基于代表性事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濃厚的教育氛圍,吸引大學生關注并主動接受教育,但是往往缺乏持續性,熱度過后便乏人問津。
2018年,太原市圖書館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界首創“馬克思書房”,并定期舉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討交流活動[7]。這種兼具文獻集中收藏和特色空間服務功能的主題書房,對高校圖書館的愛國主義教育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一些高校圖書館利用館藏特色資源,通過精心設計和布局,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空間,并在其中組織形式豐富的教育活動,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就建有“大釗閱覽室”專門收藏革命文獻。空間建設可以為長期、系統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對圖書館場地、資源、經費投入的要求較高。
許多高校圖書館都會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開展閱讀推廣,在館內設立專題書架、發布薦讀書目、組織紅色讀書會和征文比賽等,推薦的書籍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優秀愛國主義圖書等,引導大學生閱讀弘揚愛國主義的正能量書籍,厚植愛國之情、培養報國之心、砥礪強國之志,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閱讀推廣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業界經常圍繞閱讀推廣組織相關的征文、研討、評比、立項等,閱讀推廣的優秀案例層出不窮。搭乘閱讀推廣這列快車,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收獲更好的效果。
高校圖書館通過購買專題數據庫或者館藏數字化等方式,開發愛國主義教育電子資源,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專題網站。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對館藏“保釣、統運”資料進行數字化,面向本校有研究需求的師生開放;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購買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完整系統地收錄了黨的思想理論主要著作文獻;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建設“黨建工作”專題網站,以“黨建鑄魂、文化育人”為主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利用電子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愛國主義知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要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讓這些電子資源能被用到實處,離不開圖書館的宣傳推廣以及配套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8]。這進一步闡明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統文化的關系,它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讓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的心中扎根,讓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國人的一致共識。而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革命文獻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突出問題之一,是只注重建設性而忽視了批判性,只注重“立”,不注重“破”[9]。當代大學生已經是“00后”,在享受著和平安定生活的同時,對于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普遍缺乏深刻認識,不愿意接受說教式的宣傳教育,容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而不自知。針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宣傳人民革命偉大勝利、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同時,也要揭露批判反革命勢力和敵對勢力的陰謀詭計和丑惡嘴臉。要通過史料去還原真實的歷史,讓第一手的歷史資料講述真實的故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革命文獻記錄的歷史事實能夠有力地打破一些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大學生的迷思,從而堅定愛國主義信念。
革命文獻的產生具有鮮明的歷史背景,其版本具有特殊性,包括偽裝本、邊區本、土紙本等。拿邊區本來說,特指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革命邊區、游擊區、解放區等地域出版的文獻。由于技術落后,物資匱乏,邊區本一般做工粗糙,紙質較差、版式簡陋。但因其產生的年代和地域特殊,加之傳播革命思想、宣傳抗戰的紅色內容,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10]。還有一些革命文獻為了能夠順利出版,使用了與內容毫不相干的書名和封面,或者在流傳過程中留下了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附注信息。通過展示這些具有鮮明版本特征的革命文獻,揭示隱藏在文獻背后的故事,能夠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更加易于被大學生所接受。從革命文獻的版本價值入手,梳理革命文獻產生與流傳脈絡,能夠喚醒人們對革命文獻的重視,并激發人們的愛國、愛黨熱情。
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中,高校圖書館普遍重視活動形式,輕視教育效果;重視宣傳熱點事件,輕視建立培養體系;重視“亡羊補牢”,輕視“防患未然”;體現出形式主義、盲目跟風、責任意識淡漠等問題。高校圖書館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當將革命文獻作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從資源、空間、教育形式和教育體系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特點,構建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高校圖書館在加強革命文獻資源建設時,要充分考慮主題和內容的統一性,不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要結合歷史、地域、文化特點,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完善。圍繞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事件、故居舊址等,在某一主題范圍內收集整理全面系統的革命文獻,為講好革命故事和傳遞革命精神創造充分的條件。這樣既能夠形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特色,又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建設經費用到實處。此外,完善革命文獻體系還要注重文獻形式的多樣性。高校圖書館紙質革命文獻多為早期館藏,難以長期保存,而且無法再生,為滿足使用需求可以購置復制本、再版本,或者對紙本進行數字化,但是要注意對革命文獻版本信息的采集和揭示。同時要加強電子化革命文獻資源建設,包括自建數據庫和外購數據庫等,與紙質革命文獻相互補充。
高校圖書館要著重打造特色化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讓大學生能夠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將革命文獻實物或圖片布置在圖書館走廊、樓梯等主要通道處,配合文字說明或者提供微信掃碼講解服務,定期更換展品,讓進入到圖書館的大學生隨時了解革命文化,感悟革命精神。利用革命文獻電子資源建設愛國主義教育網絡空間,發布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文章、軟件、游戲等,讓大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自覺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11]。如果圖書館有充足的空間和經費,可以集中收藏革命文獻,利用展架、展柜存放展示珍貴文獻,配置“瀑布流”薦書屏、有聲墻、朗讀亭、AI光影閱讀等先進設備,打造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方面可以形成系統完善的革命文獻收藏體系,整合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方便讀者利用;另一方面可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品牌效應,吸引全校師生乃至社會人士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以前文提到的太原市圖書館“馬克思書房”為例,自建成以來,本地以及外地的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大中小學生等到館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資源和空間建設都屬于硬件投入,要做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僅僅依靠豐富的資源和先進的設施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通過契合當代青年人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的創新形式,充分發揮革命文獻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第一,利用短視頻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短視頻是深受當代青年人喜愛的一種娛樂學習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于2020年9月發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7億,占網民整體的87%[12]。高校圖書館可以組建短視頻制作團隊,設定體現本館特色的主題拍攝愛國主義教育短片,解讀革命文獻,講述革命歷史,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同時,短視頻也可以廣泛利用在高校圖書館的其他業務中,許多圖書館已經做了相關工作,但是作品質量還有待提高[13]。
第二,為大學生提供沉浸式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利用革命文獻和特色空間營造某一革命歷史場景,或者運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體驗[14]。引導大學生透過革命先輩的視角,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時間節點中增強切身體驗。通過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獲得感知到內心升華的學習,達到厚植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的目標。
第三,引導大學生開發革命文獻文創作品。高校圖書館可以和美術、音樂、影視等藝術類專業以及中文、歷史、政治等文史哲類專業合作,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深入挖掘革命文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活動或競賽的方式,帶領大學生開發蘊含著高尚品質和革命情懷的文創作品,讓大學生自己挖掘和講述革命文獻背后的故事,體現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的革命事跡,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15]。
高校圖書館基于革命文獻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以革命文獻資源建設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空間建設為平臺,以特色、新穎的教育形式為手段,同時也離不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的支持。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革命文獻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模式
首先要建立考核機制,在學生培養體系中增加愛國主義教育必修學分,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個人檔案。高校圖書館可以作為培養單位,利用館藏革命文獻設計相關課程,通過新生入館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現有平臺授課。其次要建立激勵機制,大學生參加圖書館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例如制作短視頻、開發文創作品等,表現優異可以獲得相應的德育加分,以此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第三是全校各部門、各學院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要協同一致,可以由學校黨委宣傳部或者團委做牽頭單位,統一部署全校愛國主義教育總體框架,其他單位利用自身優勢分頭貫徹落實。這樣可以讓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各個部門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師出有名”,更容易吸引全校學生積極響應。此外,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培訓、工作績效考核等問題,都需要加以研究和規范。
《綱要》指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高校圖書館要緊抓時代機遇,在積極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經驗凝練,在學術爭鳴中探索并完善契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