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翀
摘? ?要:教師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事關教育全局、民族振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事業。師范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傳統優勢所在,也是對教師教育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求。地方高師院校在由單一師范教育努力轉向綜合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和鞏固師范性教育,培養更多優秀的職業教師,助力師范教育事業振興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師院校;教育改革;師范性
中圖分類號:G642.1?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3-0144-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國內各地的師范專業類高等院校逐漸開始主動求變或被動接受轉型,普遍開始由致力于純粹師范教育努力轉向綜合化發展。特別是地方師范類高校為了提高影響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招生、提高收入等,高師院校“綜合化”、教師教育“大學化”似乎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與之相伴的是,地方高師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師范性”與“綜合性”的取舍與平衡,已經成為決定高師院校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質量必然面對的重要課題。從全球范圍看,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即先后開展師范教育改革,在綜合大學內設置科系,采用開放和非定向的模式進行教師培養。國內的轉型發展思潮,相信有借鑒西方經驗的原因。通過研究與對比,筆者認為,根據地方師范類高校的定位,應當在轉型發展中繼承我國師范教育的傳統優勢,強化“師范性”教育,通過培養出更多高素質職業教師人才提高全人口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一、國內外師范教育體系的差異對比
有史以來,教育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至于我國最早的學校,據《孟子》記載出現在夏代。從歷史的維度看,“教師”這一滿足知識傳遞和文明發展需要、具有重要地位角色、幾乎伴隨著人類社會產生而出現,并始終受到尊崇。但是,學界共識認為專門培養職業教師的師范專業教育歷史卻只有300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已經與西方教育體系具有鮮明差異,特別是在“師范性”教育上已經形成了顯著不同,構成了我國師范教育的特色優勢。
(一)國外師范教育體系情況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師范教育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獨立專業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與大學聯合—多渠道和多形式培養師資力量三個階段。在20世紀30年代,由于初等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師任務過于繁重,美國佛羅里達州率先試行了中小學教師單一工資制(即工資按照教師本人所受教育程度加以確定,而不再根據所任職的學校等級確定),專業類師范院校無奈只能逐漸成為中小學教師培養地,由于失去對生源的吸引力而逐年萎縮,至1949年全美專業高師院校只剩下14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為了生存,美國的師范學院紛紛改組為大學或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全部在綜合大學開展。日本、英國、法國等在戰前獨立設置師范學校的諸多經濟發達國家,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學習美國高校的模式進行教育體系的徹底改革,大幅縮減專業師范類學校的獨立建制,轉而通過大學與中小學合作、大學與專門委員會合作方式進行開放式和非定向的教師培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取消師范學校的獨立建制,直到1978年才重新設立3所教育大學。英國單獨建制的師范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逐漸消失,師資培訓成為綜合大學的一項專業。法國也在80年代末開始由設在綜合大學里的教師培訓學院承擔培養教師的任務。
(二)國內師范教育體系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經過72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縱觀國內師范教育的發展歷程和特點,不難看出我國對師范教育較之國外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根據2021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平臺(gkcx.eol.cn)顯示,截至目前,全國仍有公辦師范類院校224所(含本科、專科),其中211工程8所、985工程2所,我國師范教育的扎實底蘊和體制優勢盡顯。
對于教育體制的發展方向,國內學術界普遍傾向建立由高師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同時培養師資的“雙軌制”教育體制。但在構建“雙軌制”體系過程中不得不直面的,是地方師范類院校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挑戰。由于我國編制制度的存在,地方師范專業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發展似乎是滿足其主觀需求和客觀導向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長期將職業教師的培養作為單一目標,導致綜合化基礎薄弱、綜合辦學水平低,再疊加經濟下行,導致地方財政投入能力有限,盲目跟風走綜合化之路并非明智之舉。
二、地方高師院校師范性功能弱化的原因剖析
(一)西方經驗:“學術性”擠壓“師范性”
從歷史維度看,應該肯定我國師范教育體制相較西方的優越性。但是,我國公辦院校對政府投入依賴較強,在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高度依賴地方財政投入的地方師范類院校發展遭遇困境、亟需改革。而且在實踐中,教育制度轉型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經驗的影響,而歐美國家在學術和科技上的優勢很難不歸因于其教育體系。在客觀上,地方師范院校始終要面對社會思潮在與西方比較中提出的“獨立設置用不用”的追問,還要承受其學術方面天然短板帶來的“學術水平行不行”的責難。在主觀上,認為從師范院校轉為大學有助于學校形象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也有助于爭取經費和吸引生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其實并不難在學術性與師范性中做出抉擇。但是,學術發展既需要學術帶頭人的鴻雁效應,更需要學術研究的積累和知識系統的整體構建,而這方面是地方高師院校的天然短板。誠然,由“師范性”向“學術性”轉型并非不可能成功,但是絕非簡單可以成就。如果忽略實際盲目轉型,恐怕只能以“高不成、低不就”失敗告終。從多地實踐結果看,放棄傳統師范性而向學術性方向發展,地方高師院校的師范性和學術性強弱倒掛已經成為現實,傳統師范性教育并重的專業知識、授業能力、教師品德綜合培育開始向單純高水平技術傾斜,培養高素質職業教師的人才導向開始向培養復合型人才讓步,專職教師的就業追求開始向提高綜合就業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