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要:在當前社會新媒體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新媒體在學校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多種限制因素,對學生理解古詩詞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而將新媒體運用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則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內化課堂知識,完成教學任務之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新媒體;教學開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3-0071
古詩詞一直是體現我國文化進展的代表性內容之一,是我國文化界的國之瑰寶,是世界文化的一顆閃耀之星。古詩詞可以提升學生的文藝修養,沉淀學生的文化底蘊。但因為古詩詞歷史久遠,詩詞晦澀難懂,并且學生與古人存在情感隔閡,致使學生產生畏學心理。由此,教師可以引用現代新媒體對知識進行闡述,展現我國古詩詞內容的醇厚古樸、簡質典雅。
一、配備音樂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苯o詩歌配上樂,讓學生反復朗誦,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獲得對詩歌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后期的詩詞鑒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給詩歌配樂,讓學生拜讀吟誦,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打破傳統古詩詞背死書的學習模式。
在學生朗讀前,教師可以先播放規范吟誦的錄音,但如果教師對詩歌的音律和頓挫把握得比較好,也可以自己先進行范讀。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范讀或者是規范的吟誦錄音,已經能夠大致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接下來,教師可以播放詩詞的配樂,讓學生跟著吟誦,而且是反復吟誦,但前提是教師找的這段配樂,一定要和詩詞的感情基調相吻合,讓詩歌的感情隨著配樂自然流露出來,將學生引向對作品內在意蘊的把握,扮演抒情主人公的角色,這樣根本不用死記硬背,學生也能把詩歌說得朗朗上口。因為學生一旦了解了詩歌的內容,即使是稍微吟誦幾遍,也就能記住了,背誦和默寫也就沒那么難了。
二、利用圖片
中國的古典詩詞具有含蓄的美,很少有詩人是直抒胸臆??v觀中國的古典詩詞,幾乎每一首詩都用上了“意象”這種表現手法。所謂意象,就是現實中的某種事物或現象,被賦予了感情色彩,而詩人常常是借這種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
比如,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出現的“柳樹”這一意象,就常常有“依依惜別”“送別”“留戀”這一含義,因為“柳”的諧音是“留”,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再比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而“梧桐樹”這一意象則常常含有“悲苦惆悵”“孤苦伶仃”“漂泊無依”之義,比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再比如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而“大雁”常常含有“思鄉不得”“客居他鄉”“羈旅漂泊”之義,比如韋應物的“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
而利用圖片則可以把意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圖片,獲得對意象的感性認識,然后推斷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進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教師如果直接在課堂上介紹某種意象所代表的含義,學生可能并沒有深刻的體會,但如果通過圖片這種方式把意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聯系現實生活,學生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解讀背景
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不僅具有極強的鑒賞價值,還有非常重要的史學意義。學生對優秀古詩詞作品的學習,有助于豐富自身文化底蘊,是對語文教育人文性的體現。但是,古詩詞與學生生活時代的距離甚遠,學生對當時歷史背景知識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難讓學生與詩詞中特定的時代和人物產生共鳴,從而導致學生只能理解詩詞的字面含義,無法對其產生深度感知。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古詩詞之前,應該先給學生介紹詩詞作者及其創作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之后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影音視頻等,對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進行還原再現,讓學生產生更加直觀、形象的印象,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筆者在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詩歌內容,就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電視劇《唐明皇》中“安史之亂”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當時戰亂之后民不聊生、寸草不生的景象,以此加深學生對詩中“國破山河在……渾欲不勝簪”的理解和體會,從而深刻地認識到當時國破家亡的景象,加深對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的體會。同時,筆者還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在面對這樣的情景時會有怎樣的感想?學生經過一番思索,最終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思家念親的情懷。
四、歸納總結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很多相似的古詩詞,這主要是為了協調整個單元,導致學生在學完整本教材之后會對知識產生一定的混淆,對學生記憶和理解古詩詞有一定的限制。而新媒體的應用可以將這一問題進行很好的解決,教師可以在古詩詞總復習時有效地運用課件將所學過的相似的古詩詞進行講解,從而讓學生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學習,在歸納和總結的過程中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復習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結語
總之,只要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新媒體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整合定能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獨到作用,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錢士舜,徐新中.讓核心素養之花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綻放[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2).
[2]劉穎.談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初中古詩詞教學效果[J].赤子(上中旬),2015(3):199-199.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學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