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紅
摘 要:影視作品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秀的影視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播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導向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充分利用優秀影視作品開展地理教學具有重要實踐價值。本文通過尋找地理元素、捕捉情境元素和挖掘情感元素等途徑充分利用影視作品,構建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問題驅動為模式、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特色地理課堂。
關鍵詞:地理教學;影視資源;有效結合
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精神追求也在逐漸提高。影視劇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人們追捧,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已成為人們思想交流的載體,成為時代發展、價值取向的風向標。2020年國慶期間,繼《我和我的祖國》之后又一部國產大片《我和我的家鄉》上映并獲無數好評。不僅因為影片中家鄉的自然美、生態美深深感染了觀眾,影片中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質樸而偉大的家國情懷也讓觀眾產生了共鳴。在影視作品中,可以欣賞到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觀,也能深刻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及其人地關系。這些素材都是寶貴的地理課程資源,地理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并有效地與地理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一、搜尋影視地理元素,構建培養核心素養的地理課堂
1.搜尋影視地理元素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具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北京大學蔡運龍教授指出,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極廣,包括人類、環境、人地關系、環境變化、各類景觀、自然災害、經濟發展等,而這些地理元素在許多影視劇中都有所體現。作為一線地理教師,平時應善用“地理眼”發現這些地理元素并進行整合,根據課堂主題的需要,有目的地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中呈現了過去的毛烏素沙地、大漠風光、飛沙走石等景象,也展示了今天陜北榆林林地、草地、麥地以及高架公路、風力發電設施,還有當地的羊雜湯、巧面館等特色飲食,這些自然、人文要素都屬于地理元素。我們在影片中可以體會到家鄉過去與現在的變化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在這部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講授“土地資源”內容時,教師可針對性地選擇與主題相關的地理元素進行探究,比如影片中出現的旱地、草地、林地以及沙地景觀,可以讓學生對土地利用類型產生感性認識。
2.整合地理元素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系統,因此,地理學有兩個顯著特征,即綜合性和區域性。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課標將人地協調、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界定為地理四大核心素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影片中地理元素會在多種場合零星出現,教師要從地理視角捕捉這些元素,并將其梳理、整合,為課堂主題的教學和活動的開展提供線索或者素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其技能的提高和情感的提升。
在“土地資源”教學中,以影片中出現的毛烏素沙地的過去為開篇,以毛烏素的今天為落腳點,認識我國土地利用的類型,分析土地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并通過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現狀來理解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影片的拍攝地在陜北榆林,可引導學生運用地圖描述當地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并通過整合影片中的冬季風、沙源地等地理元素分析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課堂中,展現“引水拉沙”這一特寫鏡頭,讓學生了解當地人民為治沙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因這一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借助這一片段,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和分析影片中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并使其學會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和理解地理環境,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學習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也使學生體會到人地協調的重要性。人地協調是地理課程內容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學生可通過獲得并運用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
二、捕捉影視情境元素,構建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地理課堂
1.問題驅動離不開情境創設
20世紀60年代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首次提出“問題教學模式”,提倡以問題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教學內容,讓學習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教學方法[1] 。將問題驅動模式運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問題驅動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而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教學情境。教學情境越貼近學生生活,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地理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而且可激發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和興趣。影視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的高度凝練和濃縮。而優秀的影視作品,本身就是一部精心打磨和傾力打造的作品,其中的情境也必然是用心設計的,是符合時代發展的產物。影視中的情境是創造者通過視、聲等方式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意境。教學本身也是一門藝術,課堂中,教師如果選擇一部符合學生實際的優秀影視作品,用心捕捉其中的意境并運用于教學,勢必會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上的震撼。在“土地資源”教學中引入《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的情境,喬樹林使出渾身解數想要和女主播套近乎,讓她幫忙推銷蘋果,卻被認為是騙子,你如何看待這一情節?推測后續劇情,并用地理知識解釋喬樹林在沙地上種蘋果樹的可能性,說明土地在利用過程中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通過引入影片中的情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
2.以情境為依托設置驅動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而且要考慮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情境創設。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下,情境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因素,情境創設也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地理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地理課程應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著力拓寬學習空間,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主動探究[2]。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中也提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三個方面,即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影視作品作為課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社會參與的一個重要載體。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影視情節、人物或者場景引入課堂,轉化為教學情境,并有機融入學習活動中,勢必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
問題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根據主題需要和地理學科特點,設計具有地域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其次,問題的創設要圍繞主題,以情境為依托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并有思考的空間,具有適度性和挑戰性,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學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最后,設計問題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構建問題鏈,并用問題鏈整合相關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和完整的知識體系。本節課依托影視情境,采用“5W1H”分析法設計了如下問題鏈:陜北榆林從過去的“沙漠之都”到今天的“綠意盎然”,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歸納我國土地利用方式的類型——“是什么”;看到主人公喬樹林拿著蘋果想在家鄉發展果園被當成騙子時,可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在黃土高原種蘋果樹的可行性,推測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制約,并進一步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特征——“為什么”;主人公喬樹林費盡周折,幾乎耗盡所有家當開發這塊土地,除了家國情懷,還與我國土地現狀有關。結合我國土地現狀,思考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能為保護土地做些什么?——“怎么辦”。
三、挖掘影視情感元素,構建立德樹人導向的地理課堂
1.立德樹人是影視與課堂共同的導向
2014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立德樹人是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中學地理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順應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人才興國戰略做出應有貢獻[3]。影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不僅供消費者放松娛樂,更重要的是體現創作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體現了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優秀的影視作品必然是傳播正能量、符合社會發展步伐并能給人以啟發和思考的作品,其因豐富的思想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傳遞積極健康的價值理念,這一點與課堂育人價值不謀而合。
2.在影視與課堂間建立情感橋梁
一節好課,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做人的智慧,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品格。地理課堂教學應當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具備完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教師要善于從影視作品中挖掘育人元素,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之“回鄉之路”》中,毛烏素從黃沙漫漫到綠樹成蔭,這里的人們從迫切走出去到自愿留下來,這中間經歷了什么?發生了什么?影片通過近景與遠景的切換,通過自然與人文的映襯,闡釋了人與土地的關系。
在“土地資源”教學中,教師可緊緊抓住人與土地的關系這一情感紐帶,建立影視與課堂之間的聯系。喬樹林在沙地中種蘋果樹,最終走向成功,體現的是農業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思想——因地制宜,也正是因為陜北地處暖溫帶和半濕潤區這一前提,才使得發展果園種植蘋果成為現實。影片中提到的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濕地的思想和今天生機盎然的景象,是人地協調的體現,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最真實反映。課堂上引用影片中的情感元素有利于激發學生因家鄉深刻變化而產生的自豪感,也能使學生樹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家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作為中華兒女,如何為保護土地資源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如何做到人地協調、做到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和探討。主人公的臺詞“不回報家鄉,掙幾百億有什么意思”和女主播“住窯洞”,這些質樸而真摯的話語和行動是對家鄉“刻骨銘心的眷戀”,是深厚的家國情懷最自然的流露,這也正是地理課程可以培養的人的重要品格。
參考文獻:
[1] 趙生忠.問題驅動應用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A0):121-1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朱雪梅,張延福.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趨向思考[J].地理教育,201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