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 宋馥辰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室護理在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護理的效果。方法:將2019年4月~2020年11月的98例接受手術室護理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病號順序將其劃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行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在常規手術室護理基礎上行低體溫護理,分析兩組的手術各階段鼻咽溫度和寒戰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手術開始后30 min以及手術結束時的鼻咽溫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低體溫護理對保持手術各階段鼻咽適宜溫度及預防寒戰發生具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手術室護理;低體溫護理;護理效果
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方式雖然療效顯著,但手術過程中患者易發低體溫情況,嚴重影響預后。因此,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中需輔以科學的護理模式,有效保持患者體溫,并預防寒戰發生。常規手術室護理和低體溫護理都是針對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所采用的醫學護理技術[1],而從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角度出發,低體溫護理對預防患者出現低體溫情況更有針對性,故在臨床應用中更加科學有效[2]。基于此,本研究將對低體溫護理方式進行分析,判斷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的98例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納入標準:(1)診斷明確,無手術禁忌,且均在本院接受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2)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參與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病號順序進行分組,偶數號為觀察組,奇數號為對照組。對照組49例患者,男28例,女21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4.56±2.41)歲。觀察組49例患者,男28例,女21例;年齡59~73歲,平均年齡(64.53±2.39)歲。對比分析后發現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不會對后續研究結果產生影響,具有對比分析價值。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包括體征監測、生理護理、患者隱私保護以及其他基礎性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低體溫護理。(1)輸注液體預熱:手術前對輸注血液、藥品等進行預熱,溫度控制在36.5~37℃。(2)術中保暖處理:手術期間應盡量避免患者皮膚大面積暴露,只暴露需要手術的部分而覆蓋不需要手術的區域,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4~26℃,并在患者身下放置充氣式升溫毯。(3)氣腹氣體加熱:將氣腹氣體(CO2)溫度預熱到與患者體溫相近,密切控制流速和氣體壓力。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手術各階段患者鼻咽溫度,包括手術開始后30 min以及手術結束時的鼻咽溫度,在適宜溫度范圍內鼻咽溫度越高則表示低體溫護理效果越好。(2)記錄寒戰發生例數并計算寒戰發生率,寒戰發生率=寒戰例數/總例數×100%,寒戰發生率越低則表示低體溫護理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表示比較差異顯著度,P<0.05則說明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說明數據比較差異不明顯。
2結果
2.1 兩組手術各階段鼻咽溫度比較
觀察組手術開始后30 min以及手術結束時的鼻咽溫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寒戰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關于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護理工作的研究至今仍是醫學界的主要課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不僅需要精心治療,還需要接受科學有效的醫學護理。通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開始后30 min以及手術結束時的鼻咽溫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低體溫護理對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的護理效果較好,故可對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給予低體溫護理,從而提升護理質量,有效預防患者出現低體溫情況。
低體溫護理是由專業護理團隊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立足輸注液體預熱、術中保暖處理、氣腹氣體加熱幾個方面全面提升護理效果,保持手術各階段鼻咽適宜溫度,并預防寒戰發生。具體來說,低體溫護理通過分析在手術中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低體溫的因素,將輸注液體以及氣腹氣體進行加熱,保持患者體溫不因外部因素而降低,同時通過保暖處理防止患者體表溫度降低,從而有效避免出現寒戰情況。
綜上所述,低體溫護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即以人為護理核心,通過多種低體溫預防護理措施有效維持患者的體表和體內溫度恒定且適宜,是腹腔鏡直腸癌術中非常重要的手術室護理措施之一,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肖夏妍.探討手術室護理在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護理的臨床效果[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8,24(S2):257-258.
[2]張璐璐.分析手術室護理在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護理的臨床效果[J].人人健康,2018(2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