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摘要: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德育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通過課文中的故事和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教育學生。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學生道德教育的滲透,以此實現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并駕齊驅的效果,從而使中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基于此,針對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論述,希望為相關的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屬于初中基礎性的學科,其在培養初中學生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以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汲取人類文化精髓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德育滲透進去,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語文的主要功能在于帶給人審美愉悅,從而陶冶人們的情操,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當前,我國持續深化新課改,收錄到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化與道德合二為一、文化與素養兼備的優秀著作。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科特點作為教學依據,借助語文課堂教學,把德育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使其能夠更好地教育與影響學生。
一、有效運用語文課文為初中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目標在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規定為: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教育;利用經典文章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學生關注人民情感,做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所有的記敘文、說明文、白話文以及文言文都必須切實貫徹“愛國主義”這一基本方針。如初中課文《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我國故宮建筑群的規模、精美程度進行介紹,使學生充分領略到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我國古代建筑的喜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使學生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感到無比自豪。還有魯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講述的是魯迅先生為了探尋救國之路而去日本學習醫學,但是在學習期間深深感受到國民的愚昧和懦弱,毅然決然地棄醫從文,以此喚醒國民。這樣強大的愛國主義思想能夠使學生的內心受到震動,從而使學生明白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都應該發奮圖強,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1]。
二、在課文中逐字逐句探尋內在的各種德育因素
對于語文課文來說,部分句子、詞語看似極其平淡,然而其中卻常常蘊藏著作者濃厚的情感。老師應正確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體會,并在此基礎之上對課文進行講解與詮釋。不能只單純閱讀文字語言,還需要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去感悟課文中滲透的真誠而高尚的品德,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品質,以及寬闊的胸懷。而魯迅先生的《故鄉》不但對閏土的外部形象進行分析,同時還需要學生對文章最后的句子進行背誦與理解,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一句話意在激勵學生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敢于斗爭的精神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語文老師也需要將德育滲透到其中,使他們受到充分的感染,以此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意志[2]。
三、緊握正面形象,以此教育和感染學生
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很多能夠充分反映現實世界中人和人之間感情的文章,其中有的是為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終生、戰功赫赫的領袖,有的是為了黨和國家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模范,還有的是為了祖國的建設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勞動人民,也有默默奉獻和拼命硬干的人,更有為了喚醒國人而四處奔走吶喊的人。他們正面高大的形象,能夠使學生受到極大的感染,具備強大的說服力,與此同時,他們也給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明確了前行的方向。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應重視指引學生向他們學習。課文中所表現出的人物的精神品德以及思想情感都給學生塑造了一個個正面的形象,老師需要緊緊把握住,深入去開發,從而洗禮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情感發生共鳴,升華他們的思想,進而教育和感染學生。
綜上所述,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充分調動起學生,而語文老師也應該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把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語文課本的優勢作為依據,將學生自然地引導到放松、新鮮而和諧的德育環境中,使他們能夠積極開展探索,不斷挖掘語文教材中豐富多樣的德育因素,培養更多的學生成為品學兼優、擁有健全人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田麗娟.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文言文開展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37.
[2]阮捷音.讓德育之花綻放在語文課堂:中學語文德育探究[J].華夏教師,2018(1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