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糧鍵


摘要:城市生態承載力是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本文以四川省各城市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分析方法,構建出四川省城市生態承載力評價體系,從次維度分析探究四川省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本文基本結論:四川省城市生態承載力整體偏低,生態形式嚴峻,生態承載力為高承載的城市僅有成都和雅安,較高承載力的城市只有綿陽和樂山,其余城市生態承載力指數均較低。目前,四川省城市發展整體面臨較大的生態問題,這要求四川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更加注重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實現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四川省
1.引言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表現在生態承載力中就是自然環境為人類活動提供資源條件,人類的社會活動又會反過來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唇亡齒寒。生態承載力是評價生態系統自我供給,自我調節的重要指標。對綜合評價自然、社會、經濟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自然環境,過度的開采不可再生資源造成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所產生的許多工業廢物又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傳統的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理念必須改變,”低排放、高效益、可持續“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從這一角度出發,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新道路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國內對生態承載力的研究起步較晚,1990s,國內開始了生態承載力的研究。董殿波[1]總結了生態承載力的研究進展情況,并對其提出了展望。王云霞[2]對北京市城市生態承載力進行了研究,闡述生態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陳端呂等[3]論證了生態承載力與自然資源的關系。顧康康[4]解釋了生態承載力的概念并提出了生態承載力的研究方法和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2.數據獲取與數據處理
2.1研究區域
四川省下轄21個地級行政區,分為18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分別為:成都、達州、綿陽、樂山、宜賓、眉山、廣安、雅安、德陽、資陽、自貢、遂寧、內江、廣元、巴中、攀枝花、瀘州、南充、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2.2數據獲取
本文各指標數據來源于2017年的《四川省統計年鑒》,http://web.sctjj.cn/tjcbw/tjnj/2017/zk/indexch.htm,個別缺失數據采用指數平滑法進行補充。
2.3 評價因子
綜合現階段的研究結論,可以將評價研究體系分成生態彈性力(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森林覆蓋率)、城市生態支撐力(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城市廢水處理量率、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口可支配收入、萬人擁有高等學歷人數)和城市生態壓力(萬元GDP能耗、SO2 排放量、水土流失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失業率、城市人口密度)三大標準層。
2.4模型方法
對生態彈性力、城市生態支撐力、城市生態壓力3個準則層利用熵權法進行加權, 計算出綜合生態承載力指數,對各地市州進行綜合城市生態承載力評價,公式為:
式中:Aj為各準則層評價結果;Wj為各準則層權重, j=1, 2, 3。
3.生態承載力評價結果
通過生態承載力指數計算結果對照生態承載力分級評價標準,對四川省21個地市州生態承載力進行分級評價,結果見圖1。
從生態承載力評級結果來看,四川省城市群大多數地區處于低承載力或弱承載力,成都和雅安兩個地區具有高承載力,綿陽和樂山兩地具有較高承載力。其中,成都和綿陽兩地的生態支撐力較強,這與兩地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而雅安市的森林覆蓋率和降水量綜合情況是四川之最,本身具有較強的生態彈性和生態支撐力,同時產業結構均衡合理,環境壓力較小,經濟發展前景更好,又為城市高生態支撐力奠定基礎,因此具有高生態承載力。
綜上, 2017年四川省城市群綜合生態承載力水平普遍較低, 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為了提升城市生態承載力,應該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四川省城市群作為長江上游地區重要城市群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心, 但由于地處長江上游,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恢復能力也不足, 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注重傳統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單調,多樣性不足,發展受限,帶來了諸如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生態系統被破壞、人口壓力大等問題。通過分析提出四項建議: (1)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切不可急功近利,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發展經濟,堅持走“低排放、高效益、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2)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發展新型產業,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強依賴性,提升生態承載能力。(3) 不定期開展環境治理專項活動,建立環境治理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正確指導經濟落后地區人群就業,降低失業率,緩解地區人口壓力。 (4) 結合其作為長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西部重要經濟中心建設的戰略目標,充分發揮政府監督與調控職能。
參考文獻
[1]董殿波.生態承載力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技, 2012 (5) :2935-2937.
[2]王云霞.北京市生態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 2010.
[3]陳端呂, 董明輝, 彭保發.生態承載力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5) :70-73.
[4]顧康康.生態承載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態環境學報, 2012 (2) :389-396.
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