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的演唱和虛詞的聯系為切入點,著重分析虛詞在民歌演唱中的功能與作用。在歌曲結構中,虛詞具有擴充句式、擴大歌曲規模、均衡歌曲結構、引出歌曲正文的功能與作用。在歌曲的意蘊中具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烘托背景氛圍,突出歌曲旋律節奏、加強語氣,突出音樂體裁特征的功能與作用。能恰當地運用這些動人的虛詞,就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大眾喜愛的當代民歌,這無疑對促進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民歌;虛詞;功能;作用
民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音樂體裁形式,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創作的歌曲。通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又能夠體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每個民族和地方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民歌作為我國地方民歌中具有獨特藝術特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在歌詞方面,他們添加了大量的虛詞,使歌曲非常生動,具有地方特色。虛詞不論是在歌曲的結構上,還是在情感的表達上,都有著獨特的功能與作用。
一、虛詞在民歌中的概念體現
(一)虛詞的定義
虛詞常用來泛指具有語法意義或功能的詞,但無完整意義,不能單獨成句,且不能單獨作為語法成分,不可重疊。它雖有語法意義,但必須依附于概念詞或句子上。
在民歌作品中,歌詞可分為正詞和襯詞兩部分,對應著文學中的實詞與虛詞。正詞是能夠直接表達歌曲思想情感的詞語,有著詞匯和語法意義。而襯詞是指在歌曲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通常是為了更加完整地表達歌曲情感和為歌唱服務而添加的具有襯托性的詞語。
(二)虛詞的種類
虛詞是指與實體詞相對應的詞,不能單獨用作語法成分。為了有語法意義,他們必須連接或附加到各種概念詞上。通過對比概念詞與虛詞的關系,虛詞大致可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和擬聲詞六類。在數量上虛詞比實詞少,但這并不代表虛詞的重要性亞于實詞,相反在語法運用上,虛詞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歌中較為常見的虛詞有:語氣詞、擬聲詞、嘆詞等。語氣詞:在歌曲中表達語氣的虛詞,常見的有:的、了、啊、呢等。擬聲詞:在歌曲中模仿大自然發出聲音的虛詞。嘆詞:在歌曲中表示感嘆、應答、呼喚的虛詞,常見的嘆詞有:哈哈、哎呀、哼、哦、啊、哎喲等。
二、虛詞在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中的功能與作用
(一)虛詞在音樂結構中的功能
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第一部分旋律重復三次,這一部分歌詞主要加入了兩種虛詞,一種為“了、的、呀”這一類沒有實際意義的襯詞,也可以把它們稱為語氣襯詞。這些虛詞的使用使歌詞在演唱中更加自然生動。有些語氣襯詞可以借用語氣助詞和感嘆詞充分表達句子的情緒。第二種為“得兒、兒”這種帶有兒化音的虛詞,這種虛詞是經過“兒化”了的韻母的字音,例如“花兒”(huar)就是在發主要母音a的基礎上加一個卷舌的“兒”音,使它成了一個新的音節。這兩種虛詞可以突出山西方言的文化特點,體現作品的風格。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上,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風格,必須盡量突出虛詞的演唱。同時這一類虛詞在歌曲當中用來完善歌曲結構,突出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可以使句子的構造完整,使語調、語氣和語義表達和諧而統一,從而使歌者所體驗到的情感得以自然抒發。
(二)虛詞在情感表達中的作用
通過歌詞內容可以發現這是一首描寫女子內心情感的愛情歌曲。第一句,雖直接描寫大紅公雞的形象特點,但根據后面的歌詞“你才是小妹妹的心上愛”和“人里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可以分析出,歌詞“大紅公雞毛腿腿,吃不上東西白跑了腿”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將女子心愛的“哥哥”比作“大紅公雞”,可以理解為女子心愛的男子英俊瀟灑就好像大公雞一樣威風凜凜,體現了女子對心上人的夸贊以及在見到心愛的人時內心的嬌羞。
歌曲的第二段歌詞使用了大量的虛詞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但在虛詞之中也穿插了一些能夠直接表達女子內心對未來十分憧憬的句子,例如“楊柳葉冬夏常青,一粒果果,一粒果果”這一句歌詞,刻畫出女子期望自己與心上人的感情能夠像楊柳葉一樣冬夏常青,長長久久,也希望能和心上人子孫滿堂。而“觀明燈照,馬家來了”則是形容娶親的場景,“觀明燈照”形容熱鬧、喜慶的場景,而“馬家”則是代指男方的娶親隊伍。
通過對歌詞內容的分析我們發現歌曲從三個部分向大家描述了女子在遇見心上人時內心的情感變化。第二部分三遍重復同樣的歌詞:(松拉松拉拉拉拉松拉裁呀呼咳),(敲叮不的個拉大拉大依呀呼咳),楊柳葉冬夏常青一顆果果一顆果果喲,(依喲依兒依喲喲依兒),觀明燈燈照馬家來了,(七令令令八拉拉拉拉改字兒呼啦啦啦楊柳青呀呼咳)。這一部分歌詞絕大多數使用了虛詞來代替,在民歌中這一類襯詞的使用可以稱之為“襯句”。這類虛詞通常情況下是表現特定情緒和情感的。有些襯詞、襯句與各民族或地方方言有直接關系。例如《大紅公雞毛腿腿》中的歌詞“七令令八啦啦改字兒”在山西省就是用來形容鑼鼓熱鬧場面的。“楊柳葉兒冬夏常青”“一粒果果,一粒果果”則是當地人們對新人表達祝福的意思。而“松拉松拉拉拉拉松拉裁呀呼咳”則是表達了女子內心激動的心情。這一類虛詞雖也沒有實際的意義,但在結構上的使用擴大了歌曲的規模,在情緒上,使歌曲的速度、節奏加快,語氣更加歡快。這一部分襯詞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向聽者展現了娶親時熱鬧喜慶的場景。在歌曲中使用這類虛詞,可以起到“起興”的作用,以利于后面強烈的情感表達,以渲染某種氛圍,這樣可以使作品的演唱節奏自由,沒有太多的語法限制,節奏緊湊而有力,音調高亢響亮,目的是為了演唱者情感的宣泄。
三、虛詞在民歌中的功能與作用
通過對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中虛詞的研究與分析,可以發現虛詞在民歌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與作用。它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可分為歌曲結構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歌曲意蘊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虛詞在民歌結構上的功能
1.擴大歌曲規模與句式
加入虛詞來擴大歌曲的規模與擴充句式是山西民歌中虛詞常見的功能與作用,加入虛詞后句子長度的增加,歌詞的結構得到了擴展,歌曲的表現力也得到了增強。例如《大紅公雞毛腿腿》中歌詞的第二部分“(松拉松拉拉拉拉松拉裁呀呼咳),(敲叮不的個拉大拉大依呀呼咳),楊柳葉冬夏常青一顆果果一顆果果喲,(依喲依兒依喲喲依兒),觀明燈燈照馬家來了,(七令令令八拉拉拉拉改字兒呼啦啦啦楊柳青呀呼咳)”。這一部分共有16小節,其中虛詞占了13個小節,幾乎占了這一部分歌詞的4/5。虛詞的加入擴大了歌曲的規模,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也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充分。
2.均衡結構
民歌也需要一個平衡的結構,也需要前后呼應和具有清晰的層次。在民歌創作中,勞動人民普遍使用虛詞和襯腔來平衡民歌的結構。例如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中的歌詞:“桃花花 (你就) 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嶺俺找你來(呀),(啊個呀呀呆)。”這首民歌有三段歌詞。為了彌補結構上對再現的需要,在每段歌詞后加上虛詞“啊個呀呀呆”使歌曲的結構趨于平衡。
3.引出正文
我國許多民歌的開頭都是使用虛詞來引出正文的,用來勾勒出歌詞和曲調。這種虛詞可以是長音、短句子,甚至一個或多個短語,為整首歌做好鋪墊。這類虛詞的曲調與整首歌的主題一致。因此,一方面,這首歌的虛詞是為正詞的出現做準備的,它具有啟發和引言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為整首歌確定了“音調”和“風格”。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的歌詞:“(哎),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就像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這首歌開頭只有一個虛詞“哎”。但它有很強的表現力。它以緩慢的速度輕輕地唱著,逐漸地加強,自然地引出主歌。
(二)虛詞在民歌情感上的作用
1.突出旋律節奏,加強語氣
虛詞可以夸張和強調民歌中的語氣,使歌曲更口語化,表達性更強,使歌曲表現出來的節奏和情緒更加活躍,促進音節的節奏和諧,增強歌曲的藝術表現力。例如山西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中的歌詞“觀明燈燈照馬家來了,(七令令令八拉拉拉拉改字兒呼啦啦啦楊柳青呀呼咳)”,形容的是娶親的隊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使歌曲歡快的節奏更加突出。
2.突出音樂體裁特征
利用虛詞可以突出民歌的體裁特征。號子這種題材的虛詞就經常使用“嘿喲”“呵咳”等勞動口號。有這種虛詞的音樂節奏強烈、堅實、有力。例如四川民歌《船工號子》:“吆哦,吆哦,吆嗬嗬嗬嗬嗬嗬嗬嗬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嗨!穿惡浪呃,踏險灘哎。”這首民歌使用“吆哦”這一類的虛詞,突出了號子的特點,使整首歌的節奏鏗鏘有力。
3.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烘托背景氛圍
在民歌中有一部分虛詞是由地方方言或少數民族方言演變而來的,這些虛詞的本身帶有地域和民族的風格特點,它們賦予歌曲強烈的生活氣息,加強了歌曲與生活的聯系,突出了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使歌曲的表現更加生動、親切。例如陜北民歌《趕牲靈》:“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哦,三盞盞的那個燈,哎呀帶上的那個鈴子兒喲,噢哇哇的那個聲。”這首極具陜北特色的歌曲采用了陜北方言來演唱,其中虛詞“喲”的使用使歌曲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使歌曲更加具有表現力。
四、結語
民歌源于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實踐,但民歌中的虛詞并不是最基本的表達要素,而是中國民歌的一個重要特征。虛詞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民歌增添了迷人的藝術色彩,我們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這些動人的虛詞,就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大眾喜愛的當代民歌,這無疑對促進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秉芬.虛詞在民歌中的功能和作用[J].戲劇之家,2016(14):54+58.
[2]魏小紅.民歌中虛詞的功用[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06):58-60.
[3]牟成剛.論虛詞在民歌中的功能作用——以語氣詞、嘆詞、擬聲詞為例[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1):25-28.
[4]段婷.淺談民歌中虛詞的運用[J].新西部(理論版),2013(19):91.
[5]高嬿.定襄民歌經典范例分析——以《大紅公雞毛腿腿》為例[J].大眾文藝,2010(15):138-139.
(作者簡介:許鳳豪,男,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