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
摘要: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保存較為完整的文化之一,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茶文化在國外也極為興盛,尤其是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茶道更是受到重視。現如今,日語教學已經成為高等教學常見的課程之一,如何更好的完善對我國大學生日語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事,本文旨在通過以茶文化為例,將其與思政元素融入到日語教學中去,為高等教育日語教學課程的完善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茶文化 日語 思政元素 傳統文化
引言
政治文化和民族認同影響整個社會,尤其是社會關系。社會受國家法律的影響,而社會動力則最終由政治權威和社會關系設定的框架指導。政治風險在特定國家/地區政治風險一直是一個問題,并將在未來政治格局的演變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對高等教育來說,學生對于新事物的認知非常重要,尤其在非本族語學習中難免會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在高等教育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
1.高校課程思政與日語教學
高校思政教育一直是每個國家都加強教育的一門課程,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產生國際化的優勢,要知道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么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而大學生又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都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這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具有效果的政策范例。在當今的多元文化主義中,知識國際化,世界主義,軟實力的社會,全球競爭力、聲譽、增強的就業能力等帶來的經濟和物質利益相結合。大學是一個規范的情感空間,學生既要掌握正確的思想教育又要兼顧多元的社會文化,這相當不易。而面對日語教學,更應該辯證地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日語教育不僅僅作為一門語言而出現,通過學習日語可以走進日本的文化,文化中夾雜著日本的思想,而這將成為除了學習語言之外最大的收獲,從日語中獲取日本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是當今學習日語學生的必修課。
2.茶文化作為思政元素融入日語教學的可能性
中國茶葉的起源,向來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說法。所以,茶已經在中國興盛了幾千年了,但是首次把茶和文化關聯起來的卻是日本人,1937年諸岡存在東京大東出版社出版了《茶とその文化》(茶與文化)。然而,日本的茶是在我國唐朝時期傳入的,唐朝時期學習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是日本僧侶,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到浙江天臺山學禪,次年回國,帶回天臺山的春茶種子,種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開始了日本種茶的歷史。他也把從中國帶回的《茶經》傳授給國人。嵯峨天皇對此很重視,寫下“羽課親講席,山精供茶杯”(《和澄上人韻》)的詩句來贊揚他。由于茶文化對于中日兩國來說都興盛時間較久,所以茶文化中或多或少滲透了本國的思想,而中日兩國對茶文化的見解又具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將茶文化作為思政元素融入日語學習具有極大的好處,第一,茶文化屬于中國傳統,由中國走向世界,中國是茶文化的根本,在茶文化摻入思政元素不會讓學生崇洋媚外。第二,茶文化在中國和日本都非常盛行,現代社會對茶葉的功效也越來越重視,而作為兩國共有的文化基礎,對于日語的學習和日本思想文明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從這兩方面來講,在茶文化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對于日語學習是有好處,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記憶也是有促進作用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提升文化自信。
2.1茶文化的內涵價值符合高校思政課程建設
要分析中國茶文化的特征,有必要確定茶文化的規模。茶文化的維度分析包括兩個基本的內容,即茶文化的主要維度分析和茶文化的次要維度分析。任何一種文化都離不開種族,時間和空間三個維度。種族是文化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部分。沒有族群,文化將無法依附,依賴,也不會發展和進化。茶文化是茶科學的一部分。茶文化,茶經濟與貿易以及茶科學技術共同構成了茶科學。相對而言,這種定義方法比較清晰,為茶文化樹立了界限。這個定義決定了茶文化的延伸,并解釋了茶文化包括哪些領域,卻沒有解釋其內涵。內涵是事物獨特屬性的反映。從這個定義,我們看不到茶文化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人人都說品茶就是品人生,先苦后甜,這是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的內涵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理論發展,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觀不謀而合,所以茶文化是思政教育完美的載體,利用茶文化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大 進步。
2.2中日茶文化具有共通性與差異性
中國和日本同屬于亞洲國家,在文化交流上比較方便,而且文化也有極大的相似性,中國的茶文化起源較早,在歷朝歷代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傳播,其中在唐朝以后傳播較為迅速,而日本人最初接觸茶葉也是在這一時期,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文化非常繁榮昌盛的時代,那個時候,中國不僅僅對日本,乃至于整個世界文化大融合都有顯著的影響。經過多個王朝的興衰,茶文化不僅沒有丟失,反而富含包容性,現在中國的茶文化包含有儒家,道家還有佛教三家派系的思想,而當茶文化傳播到日本時,相應的思想也傳入了日本,這對后來的日本影響很大。當茶文化與日本的原生態物品融合后,形成了今天日本獨特的茶飲文化。這就使得中日茶文化有了各自獨特的內涵。
2.3有利于地域特色資源與思政課堂融合
隨著茶文化的流行和種植,每個地區都有了屬于自己獨特的茶葉,每種茶也有特殊的文化,這是融合了本地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區域文化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通常,它是指具有悠久歷史,獨特特征并仍在特定區域中起作用的文化傳統。區域文化中的區域是指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區域文化要素包括特定區域的有形景觀生態和文字圖形,以及無形的民俗,飲食和習慣,宗教信仰等。而現在,借助于本地文化來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學方式,這是茶文化帶給我們的便利,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之路。
3.將茶文化作為思政元素融入日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的思想政治要素進行梳理和細化的基礎上,利用茶文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將愛國主義,勤奮,求真,實踐等思想政治要素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日語專業人才,以此為目標,將茶文化作為思政元素導入《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3.1提升教師素質,對任課教師進行茶文化培訓
茶文化對于學日語的學生來講是思政教育的完美載體,在日語教學中要加強茶文化的應用,必然要對任課老師進行茶文化培訓,通過學習茶文化的興起,傳承和進步,分析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地點茶文化的發展變化,并尋找典型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再課后通過品茶,追根溯源等活動凝聚學生的團結精神和愛國精神。
3.2深挖文化內涵,學習茶道精神
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包含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還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茶道經歷朝歷代發展,已經形成了極富有包容性的文化集合體,現在很多國家都將茶道精神與本國文化相融合,試圖從茶道中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尋求精神世界最堅固的壁壘。對于中國和日本這樣的茶文化盛行已久的國家來說,茶道已和人的精神密不可分,影響著人的三觀,可以增強學生的大局意識和觀念。
3.3豐富第二課堂,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日語課上,除了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還可以增設第二課堂進行實踐教學,可以一邊學習中日茶文化的理論知識,還可以一邊演示中日茶道,并讓學生進行模擬演示,鞏固日語和思政教育。
3.4與本地茶產業集團合作,促進產學結合
現在,國內種茶基地都有對應的茶葉加工廠,為了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的深入了解,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公司基地,邀請小組負責人或年長者為學生做講座等,以便日語專業學生也有機會學習茶產業,茶科學和企業就業,建立實驗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提前接受相關行業的培訓,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用到實踐中去。
4.結論
從探索日語專業課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入手,將指導日語教育從茶文化方面改進,例如茶文化的精神,茶業的發展,以及地域茶葉代表等,加強對日語專業課程教師的培訓,課程思想和政治方面的認識,增強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對茶文化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挖掘,并將他們轉化在日語教學中去,最后回歸到莘莘學子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生活觀和價值觀,并養成健康的職業道德和科學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發展專業本能,有意識地防止不良思想的滲透,并積極有意識地防止錯誤思想的傳播。讓他們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將主動充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支持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課題名稱: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與日語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編號:jg20190681
參考文獻:
[1]劉爽.基于日本企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上的商務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北方文學.2018(15)
[2]咸天緣.談大學生日語志愿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2017年外語游園會為例[J].高考.2018(05)
[3]高麗.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8(02)
[4]“四·三·六”,推動高中日語課程建設——訪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徐一平[J].基礎教育課程.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