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如
摘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課程思政”的指示和要求。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教育環境下略顯單薄,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推進“課程思政”格局建設,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聯系,是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關鍵。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能夠實現教學雙贏,為學生的專業成長提供信念基石。本文將結合“課程思政”開展價值,探究“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為其長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 文化自信
引言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圖片的關注度明顯提升,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的專業價值也隨之提升。遍布網絡的視覺設計內容,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人們提供形象生動的說明,其中還蘊含著價值觀、信念以及文化傳承等元素,視覺設計師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遞思想,對社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思政教育在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和融合變得更為重要且必要。
一、“課程思政”在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中的開展價值
(一)為高職學生提供價值觀引領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需要透過作品傳遞出設計者的思想和價值觀等內容,但是在這一專業的教學中,其大多側重于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構圖、理念等技術性、知識性內容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內容的融入以及價值觀的引領。我國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起步較晚,在教學過程中還會以國外優秀設計師的作品為范例進行分析,這也會讓學生受到國外設計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和價值觀影響,出現價值觀的扭曲。除此之外,互聯網時代下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化和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內容,由于缺乏堅定的價值觀念支持和思想信念支撐,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也會被其他文化和政治理念誤導,出現自我認知混亂等問題。
“課程思政”在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中的開展和融合能夠為高職學生提供價值觀引領,幫助其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確定人生追求和專業追求。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的設計作品注入靈魂,增強其吸引力和文化魅力。與此同時,學生們在鑒賞和學習國外設計作品時,也能夠站在文化差異的高度來品評和分析,從中發現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內容,但又不至于被其過度影響或者誤導。“課程思政”更像是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的“定海神針”,對于高職學生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二)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和趣味性
單一傳統的思政教育,由于沿用相同的課本內容和教學模式,其在追求新意和視覺刺激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往往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對學生產生持久吸引力。單調乏味的思政教學中,學生簽到之后就是玩手機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課堂互動幾乎為零,考試的時候也只是應付性地背誦重點。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對學生的思想認知和理想信念產生足夠的影響。
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與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其滲透到專業課的學習當中,能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和趣味性。一方面,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的融合,能夠讓學生不得不重視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育能夠得到一定的重視;另一方面,徹底滲透進專業課教學的思政教育,能夠通過專業案例等進行教學,趣味性有所提升,能夠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開展路徑
(一)學生主體,優化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視角下,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還是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設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足,所以本著“為學生好”的心理“包辦”教學設計和安排,以教師和教材內容為主體。這種教學設計方式不但沒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引發學生的反感和厭倦。當代高職學生大多都是“00后”,其表現出的叛逆心理和強烈的自我意識,也讓傳統教學模式不得不做出改變。
“課程思政”視角下,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需要看到學生的學習訴求和需要,要立足學生的群體特點以及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在教學設計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投票表態或者線下溝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本堂課的看法和觀點,需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信息,其與教師之間的知識鴻溝正在消失。這種教學設計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更為積極地進行課前預習,促進學生形成對于視覺設計或者相關主題的獨特想法。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能夠促進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向著雙向互動教學的方向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主動性也會明顯提升,為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立足當下,結合時事開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中的政治經濟理論、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等誕生的背景與當代高職學生生活的時代相距太遠,且國外的環境與當前國內的環境也是天差地別。思政教育內容無法引起高職學生的共情,也無法引起其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導致思政教育陷入形式主義,無法引導高職學生的 成長。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要將思政教育完全融入專業教學中來,為其提供依托。同時,也要立足當下,結合時事開展思政教育,拉近思政教育與高職學生的距離,繼而引發其共情和思考,深化思政教育對人的影響和引導。通過設計活動,學生們心中的愛國熱情也被迅速點燃,愛國并不是要多轟轟烈烈,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對祖國的貢獻,也是愛國。結合時事開展思政教育,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更為明確自己具體應該怎么做。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活動中,則能夠將思政教育內容進一步具體化,為學生日后職業發展也具有指導作用。
(三)文化傳承,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需要有文化做依托,不然,設計出來的作品會沒有內涵和靈魂,會單薄蒼白。“課程思政”視角下,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需要做好文化傳承,挖掘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文化品牌意識和定位意識。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在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家教學中融合文化傳承內容,是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必要,也是踐行“課程思政”的要求,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首先需要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符號化語言是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中經常會用到的,許多傳統文化也可以進行符號化,比如說北京奧運會的“京”字。因此,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掌握龍、祥云、如意等的寓意,了解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習俗以及傳統故事等,能夠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對中華文化信手拈來,靈活運用,讓文化更好地融合到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當中來。其次,地方文化保護也十分重要,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地域特色更具有視覺沖擊力,也更能夠引起特定人群的共鳴。因此,在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中還應該深度挖掘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地方傳統文化的教學和傳承。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當中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不僅能夠增加新奇感,還有助于推廣地方文化,吸引游客。比如說,在當前包裝設計中,很多地方特產的包裝都會融合地方傳統文化或者特色,濟南的泰山、云南的孔雀舞、杭州的西湖等都被符號化,其中蘊含的文化也能夠透過地方標志傳遞出來。
(四)注重實踐,提供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實踐機會
“課程思政”視角下,實踐出真知,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理論知識教學或者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其還需要注重實踐,為學生提供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實踐機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和當前輿論熱點,設定相應的設計主題,讓學生自由組隊完成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任務。以“廣告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讓每組學生自主選擇產品,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設計,最終提交設計作品和方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學生需要通過市場調研和用戶定位,了解產品市場情況,其還需要對產品進行分析,找到其特點。這一過程會有荊棘坎坷,但是也會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更好地認識和反思自我,認識到自身的優劣勢,為之后的專業學習找到方向。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也會在實踐中應用到之前學過的視覺傳達專業理論知識,有了實踐經歷之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從抽象變為具體,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視角下,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到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中去,能夠實現雙贏的效果。一方面,專業教學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支撐,讓其內容更為具體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也為專業教學設計提供指引,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和提升,為培養高素質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人才提供支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時事,注重文化傳承以及教學實踐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其更為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更好地完成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任務。
參考文獻:
[1]朱勤,朱巍峰.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專業課的實踐與探索[J].決策探索(下),2020(11):70-71.
[2]高品,苗曦元.基于視覺認知心理學指導下的視覺傳達專業教學解析[J].湖南包裝,2020,35(05):167-170.
[3]徐慧.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賽教結合,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大觀,2020(10):20-21.
[4]劉正軍,黃旭.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