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
摘要:植物造景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方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景觀設計人才,將實踐性教學理念應用在植物造景課程中。將課程與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按照學生的實踐項目整合課程體系,從教學目標、授課計劃、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做出教學改革探索。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實踐性教學改革后教學效果顯著,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明顯提高,對課程的參與感變強,團隊合作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訓練。
關鍵詞:植物造景 實踐性教學 教學改革
《植物造景》是艾德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景觀方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景觀方向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植物作為景觀設計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本身既涉及到園林植物學、花卉學等自然學科,又涵蓋到植物配置、植物造景在人居環境中的藝術美學。考慮到北方植物的生長特性,該課程安排在大二春季學期開設,讓學生能真實的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變化,認識植物生長給建成景觀帶來的變化。
植物配置在人居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環境美學,對種植的要求不再只是綠化這么簡單,故該課程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景觀設計人才,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課程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學生知識素養
學生知識素養方面,作為大二學生,在第一學期的《景觀設計1》課程中已經接受過景觀設計基礎訓練,對景觀要素有了基本的認知和了解,能夠將植物作為景觀要素之一,應用到小型綠地設計中。但學生對植物的認知僅停留在其形態與尺度上的認知,應用也是從喬、灌、草這種大分類上去搭配組合。在植物造景課上學生存在的知識盲區有:1、對植物品種、特征、生長習性不甚了解;2、對本土植物、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知之甚少;3、對植物配置概念停留在理論階段,對于實際中的搭配應用空間感較弱;4、對植物配置美學認知,停留在色彩搭配階段,不能從植物習性、特征、生態性角度思考其搭配; 5、植物配置圖紙表達不規范,表現效果不理想。這些都是植物造景課程上會面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二)課程現存問題
該課程目前分為兩個課題,課題一是園林植物特性認知,主要以園林植物學理論講授為主,結合植物園以及校園植物參觀認知,讓學生了解植物種類特性、生長習性。由于植物種類繁多,名稱特性需要背記,理論與實踐脫離,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題二是植物造景設計訓練,主要是以任務書的形式,完成相應綠地的植物配置設計布局,屬于真題假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的方案圖紙進行多次輔導修改,最終確定其方案合理,圖紙表現清晰完整。但真題假作,讓學生在方案設計時,缺少對植物選擇、生態習性、造價養護等方面的反復思考和斟酌,缺少從方案圖紙到落地實施的實踐過程,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
(三)評價體系現存問題
植物造景課程在教學中,既注重學生對園林植物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又注重學生應用植物進行景觀設計方案圖紙表現得合理規范。其理論部分的考核方式以自然筆記為主,設計部分的考核方式以方案圖紙表現為主。忽略了學生在學完該課程后,是否具有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體系較為單一、缺乏創新性。
二、實踐性教學在植物造景課程中的應用
(一)實踐性教學理念
實踐性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該方法鼓勵將課程與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按照學生的實踐項目整合課程體系。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技巧,采取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目標和授課計劃
根據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應用型、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結合植物造景課程教學大綱,將實踐創新能力納入授課目標。在植物造景課程中引入真實項目,讓學生真題真做,從場地調研、設計方案到物料采買、施工建造、后期維護、總結反思,學習植物造景全流程,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讓學習不再紙上談兵,而是挽起袖子實干起來。
植物造景總學時為32學時,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理論學時8學時,實踐學時為24學時,由于課時有限,理論部分講解圍繞實踐項目展開,課上優先講解與實踐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方便學生學以致用,其余的擴展知識需要學生課后通過自學學習。
實踐學時部分,以共建共享校園微景觀的營造為主,可以分成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為調研(4學時),通過對西安本地優秀景觀植物搭配案例進行現場調研,測繪其平面圖、列出苗木表,從而對本土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對配置規律有大概認知。第二個環節苗圃花卉市場考察(4學時),通過對苗圃花卉市場的參觀學習,從種植專業人員那里獲取本地常用植物的生態習性、養護方法等第一手資料,不再局限于書本的理論知識,為后續方案設計做好鋪墊。第三個環節方案設計階段(8學時),將學生分成4到5人一組,將校園實踐場地劃分成20個1米×4米的長條形種植區,每組學生認領一塊場地,確定場地尺寸后開始設計,利用4學時的時間確定花園主題,用手繪的方式完成花園平面圖、剖面圖、效果圖繪制,編制植物清單以及物料表和造價表。繪制完成后,再用4學時的時間,小組匯報分享自己的方案,再與同學、老師多維度探討方案合理性。小組作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互相討論,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良性競爭的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第四個環節施工營造階段(8學時),確定方案后,首先,采買物料;其次,土壤改良,疏松土壤以及適當加入營養土;再次,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放線施工,確定骨架植物及其種植點位,學習植物栽植順序和方法;最后,施工結束后要對該花園進行日常養護,小組分工,按時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記錄花園植物成長變化,形成記錄手冊。通過這4個實踐環節的學習,促使學生在植物選擇、生態習性、造價養護等方面進行反復思考和斟酌,一遍遍地總結經驗,自主學習和反思,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施過程
課程時間安排,該課程從3月初持續到6月中旬,3月完成實地調研與方案繪制,4月初完成方案施工與實地營建,從4月中旬到6月中旬進行花園養護與制作記錄手冊。6月底課程結束,根據全過程考核結合花園最終呈現效果給出相應評分。
課程成果展示,學生對在校園里建造一座屬于自己的景觀花園很感興趣,方案中充滿創意,有的方案以巖石園為主題,通過多肉植物與砂石鋪裝營造沙漠景象;有的方案想要表達小橋流水意向,采用藍色鑠石代指蜿蜒河流,岸邊草花點綴,象征春意盎然;有的方案探索可食地景,種植爬藤類蔬菜豆角、生命力頑強的西紅柿、生長迅速的生菜和菠菜、產量較高的辣椒、清香自然的薄荷等。學生在養護照顧花園的過程中學習到低維護設計的重要性,在記錄花園生長變化的過程中感悟到景觀的生命力和 多樣性。
(四)考核體系的設計
之前的考核方式以方案圖紙表現為主,緯度較為單一。改革后的課程考核體系可以分為7個評價指標,分別是課堂出勤率5%、課堂表現5%、課后作業完成情況10%、方案圖紙繪制30%、方案匯報與互評10%、共建共享小花園最終呈現效果30%、共建共享小花園養護過程記錄10%。其中方案圖紙表達包括設計說明、花園總平圖、立面圖、效果圖表達、植物配置表以及整體排版效果;方案匯報與互評,要求匯報PPT邏輯清晰、樣式美觀;共建共享小花園最終呈現效果考核,實行師生評分相結合的方法,每個花園邀請3位老師3位同學同時打分,取平均分,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共建共享小花園養護過程記錄,要求至少間隔3天需有一次養護記錄,可拍照配合文字描述、也可用手帳的形式圖文并茂表達。
其中方案圖紙繪制、方案匯報、花園施工與維護,都是小組合作完成,為了更進一步突出個人學習過程,激勵團隊合作精神,可采取組內互評的機制,每項任務完成后,進行一次組員之間互相評分,組員的評分占各項任務評分的40%。
三、教學效果分析
本課程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后,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明顯。對比2017級與2016級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行實踐性教學改革后,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明顯提高,對課程的參與感變強,團隊合作中增加了學生分工協作、互相討論、自我反思的部分,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求知者。考核維度的多元化,給不同類型的學生發揮其潛力的機會,從兩屆課程成績對比來看,其中90分以上人數有所增加,75到85分的中等分數人數大幅提升,不及格人數明顯下降,可見實踐性教學可以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讓學生更能發揮出其特長,更符合個性化教學的理念。
四、結語
《植物造景》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景觀方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通過實踐性教學改革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設計實踐能力和社會創新能力。改革后的課程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和細致,滿足個性化教學需求。同時,實踐性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經驗等提出了較高要求,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能力的提升。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仍將繼續探索實踐性教學的方法,優化教學方案,創造更具活力的課堂。
課題項目:2018年西安歐亞學院校級重點課程建設資助項目(2018KC015)。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唐文寶.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學園,2020,13(04):6-7.
[3]王菲.基于OBE理念的園林植物造景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01):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