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儷蓉

繪本是一種圖畫多,文字少,甚至沒有文字的書。日本的松居直先生這樣來描述繪本:圖*文=繪本。閱讀繪本對于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閱讀興趣的培養,詞匯語言的積累,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有著積極的意義。本人在長期的繪本閱讀教學實踐中,逐漸開發出了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讀寫繪”課程。
一、主題歸類,編寫教材
本人把在教學中使用過的關于繪本的資料整理歸類,編寫出了一本系統的繪本教材:專門面向一年級學生,分上下冊,每冊8個主題單元,每個單元包括7本繪本。依據部編版語文課本的編排設置,每個單元有文字導讀。同時又順應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四季變化特點,在以語文教材為例子的前提下,積極拓寬閱讀的廣度和寬度。
二、課堂教學,循序漸進
制定嚴格的教學計劃,每周五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繪本閱讀教學,在此過程中積極地探索、總結閱讀策略,找到繪本的閱讀關鍵點,充分挖掘教學素材,形成“讀寫繪”為一體的課堂模式。
1、模仿句式寫語句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一般會通過模仿來掌握各項新的技能,獲得成長。繪本用兒童化、簡練的語言,把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或者現象描述,能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說完整的句子,具有很強的可模仿性,讓兒童愿意去模仿,樂意去表達。
例如繪本《我爸爸》和《我媽媽》:我爸爸/媽媽像( )一樣( )。
兒童在模仿句式寫句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進行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在感受故事內容,贊美、描述爸爸、媽媽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語言,豐富了自己的詞匯量,發展了言語表達的才能。
2、猜測故事寫段落
猜測就是從題目、圖畫或者根據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去猜測接下來即將要發生的故事。猜測中的答案是沒有所謂“對與錯”,無論學生猜測什么,只要合情合理,內容健康,老師都應該給予鼓勵。
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就可以根據繪本故事情節的發展,反復地讓孩子們預測“爺爺還會把破舊的布料做成什么”。《小魔怪要上學》中的小魔怪撿到一本書之后,會發生什么故事呢?
3、整合素材寫全篇
繪本不僅僅局限于圖畫或者文字,這些圖畫和文字留下的空白值得我們去補充。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寫作素材,以讀帶寫,再造文本。
(1)仿寫整本書:例如仿照《蚯蚓日記》,學會寫連續多篇的日記,編成一整本書。
(2)續寫整個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每個征程的結束,代表著新征程的開始。優秀的繪本也是如此——當一個故事結束后,又巧妙地蘊含著一個新故事。《鴨子當總統》一書中最后的畫面是鴨子在認真地寫回憶錄。這里可以設置小練筆:假如你就是這只鴨子,請寫一寫你的回憶錄。
4、親子合作畫繪本
學生閱讀繪本的過程當然少不了家長的積極參與。周末,孩子們把在課堂閱讀過的繪本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然后利用故事情境,續編故事。這樣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對故事整體的感受和把握。例如《狐貍爸爸鴨兒子》這本繪本主要講述的是一只饑餓的狐貍撿到一個鴨蛋,想把它孵出來變成鴨子后再吃掉。在經過漫長與艱辛的等待后,小鴨子一聲“爸爸”令狐貍感動不已,狐貍最終放棄了吃小鴨子的打算,還與之充滿愛意地生活在一起。在“讀寫繪”的拓展活動中有如下的設計:想象一下,這對“父子倆”在生活中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眼里的狐貍是善良的,與狐貍給大眾留下的“狡猾、貪婪、自私”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以上就是我在“讀寫繪”課程的實踐與研究方面的一點反思與總結,我希望通過“讀寫繪”課程的實施,讓學生保持對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的想象力、言語能力等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