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一
眾所周知,良好的班級風氣是班級凝聚力的體現,也是優秀成績的重要保證。于高中生而言,在班風優良的班級中能夠得到人格的健全發展,即便面對巨大的高考壓力,也更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學習,從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績。因此,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做好班級風氣建設,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首先,筆者認為“班主任”重在“師長”角色的演繹,而并非一個管理者,甚至是統治者。高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4—18歲之間,心思細膩敏感,對于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壓迫往往會愈發抵觸,走向叛逆。因而班主任以師長身份引領、指導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直接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從而改正問題,良性發展。做“好脾氣”的班主任需要滿足一個基本前提,即心懷對所有學生的仁愛之心。“仁愛心”與“責任心”并不等同,所謂“仁愛”意味著對學生的真心喜歡、愛護,懷有仁愛之心,才能夠關注到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從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于班級后進生而言,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護會倍感溫暖,從而盡力追趕,努力表現,因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班級走向兩極分化的可能。
其次,公平公正的規則制定在班級風氣建設中也尤為重要。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處世能力,因此,“先講道理后制裁”的辦法十分可行。很多班主任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不厲害”就管不住學生,實則不然,只要班級有公平可行的規則,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服從。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班主任都能夠以講道理的方式平和處理班級問題,但是一旦涉及反復強調的原則性問題,或是學生多次違反同一規則,“嚴厲”便成了最好的良藥。而“嚴厲”不必過度懲戒,對于大部分時候都比較平和的班主任而言,或許只是一個眼神、一種態度、幾句簡潔有力的批評便能夠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震懾班級,避免其他學生觸碰高壓線。
班主任若對班級事務獨裁專斷,一定會發生不合情理的處理,引來學生和家長的非議。因而,班主任可通過民主集中的方式,增強學生對于班級事務的參與感。例如,每學期的評優,教師可以將“優秀團員”“優秀班干部”等部分榮譽稱號,交給學生民主匿名投票產生。對于其他不由學生投票的榮譽稱號,則需要依據嚴格固定的規則來評選。比如,筆者任教班級每學期有六個三好學生名額,在學生沒有違規違紀的前提下就是班級成績的前六名。或許有的老師擔心學生會盲目投票,所謂“民主”成為“人緣”的比拼,殊不知學生十分珍惜自己手中的民主權利,因此,教師只要在投票之前向所有同學交代清楚投票原則,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公正地做出選擇。此舉不僅有助于班級干部自我反省、樂于奉獻,也變相推動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友愛,從而使得班級風氣向著更加清正的方向發展。除評優外,班級布置、值日安排、小組分配等都可以適當讓學生當家作主,培養其主人翁意識,從而增強學生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形成“班有人人,人人愛班”的良好風氣。
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也是建設班級風氣的有效舉措。高中階段,學習毋庸置疑是首要任務,但是學習至上的原則并不適用于班級管理。沒有紀律和風氣的保障即便有斐然的成績也是暫時的。因此,對于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班主任應當全力支持,并盡量全程陪同。如每星期一的班會,絕不應只滿足于應付學校德育的檢查,而是要認真按要求開展。運動會的文藝表演、學校例行的大掃除活動,班主任也應當全力支持,并針對表現優秀、對班級貢獻較大的個人適時給予表揚與鼓勵。
保障公平公正是建立良好的班級風氣的最基本原則。班主任應當盡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被幫助而并非被抵觸、被歧視,差異對待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人有七情六欲,教師亦如此,喜歡成績好、情商高的學生是人之常情,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可以差別對待學生。只要犯了同樣的錯誤,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前因后果的情況下,無論是對成績好還是成績不好的學生、班級干部還是非班級干部都應當同等處理,絕不可一面疾言厲色,一面柔聲細語。否則,只會讓學生覺得在班級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心理失衡;也會無意中助長學優生優越感的滋長,從而在班級內部形成一個歧視鏈,對班級風氣的建設百害而無一利。
以“仁”為本,嚴慈并濟,是班主任打造好風氣、帶出好班級的一劑良方,與諸君共勉!
編輯/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