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紅 張志敏

[摘 ? 要] 實現科幻創作繁榮發展,關鍵要素在人。近年來國內科幻創作人才培訓培養方興未艾,初步形成了高校、中小學、行業組織和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發力的格局,挖掘和培養了科幻創作領域有生力量,帶動了科幻創作繁榮。但整體而言仍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缺乏頂層設計、師資隊伍不足、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未完善、人才培養覆蓋面與持續性不足等問題。針對于此,提出加強頂層設計、推行學歷教育、推動社會化培養、找準潛力人群和重點人群精準培養等方面建議。
[關鍵詞] 科幻創作 ? 人才培養 ? 典型實踐
[中圖分類號] N4; I207.42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3.007
科幻創作是基于科學幻想的文藝創作,廣義來講,包括科幻文學、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展覽、科幻文創等多種亞類型。其中,科幻文學是各類創作的基礎,為其他類型“提供概念和模型,并為其提供繼續創作的腳本。”[1]狹義來講,科幻創作則主要指以文字形式呈現的科幻文學作品的創造和生產。相較于科學童話、科學詩、科學小品等其他科學文藝創作類型而言,科幻創作的文學特質和創作規律十分突出,也走出一條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從這個意義上看,科幻創作者的能力素質與成長成才也具備相應的獨特性。我國的科幻創作始于20世紀初,已經走過百年歷程。然而,由于歷史、文化等多重原因,我國科幻創作隊伍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發展壯大,還存在總量小、成熟度不高、梯隊不完善等問題。正如《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指出:“人才不足的現象仍然十分明顯。具有原創能力的科幻作家仍然嚴重缺乏。”[2]因而,科幻創作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十分重要,是繁榮科幻事業和科幻產業的關鍵所在。
本文基于網絡和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及個別訪談等方式,研究當前國內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典型實踐,探討其發展現狀,對培養主體及其培養路徑等展開解析,同時指出當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發展建議。
1 我國初步形成科幻創作人才多元主體培養格局
1.1高等院校設置科幻文學方向學位與課程
高校是科幻作家成長的最佳搖籃之一,許多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在大學時代就汲取校園科幻文化的營養,開始創作并走上科幻文壇。現階段,我國高校科幻創作人才培養主要基于四個方面開展:推行學歷教育、開設通識課程、增設教學環節、舉辦課外寫作班及社團活動。這些實踐主要由作為科幻作家或科幻愛好者的高校教師推動,并已形成氛圍良好的校園科幻生態。
1.1.1 設立科幻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或創意寫作項目
目前國內僅有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開展過科幻人才學歷教育。吳巖于1991年在北師大首開科幻課程①,在他的持續推動下,該校科幻課程發展成為具有科幻文學方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至2020年培養了20多位科幻文學碩士、2位博士。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有科幻文學理論、中西科幻比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讀等。這些課程雖以研究為主,但學生通過對中西科幻經典的研讀與鑒賞、審美與批評,對科幻理論尤其是科幻文學批評理論的研討與把握,全面沉浸在科幻中,獲得了深厚的科幻理論積淀,形成了創作相關的審美能力、批判思維、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接受過這一學歷教育或參與過北師大科幻課程的人員,如飛氘、星河、楊鵬、劉洋等,均已成為知名科幻作家。不過,隨著主要師資的外流,2017年北師大科幻文學碩博士招生暫停,但相關課程繼續開設。
高校開設的創意寫作專業碩士項目為科幻創作人才提供了另一條更直接的培養路徑。科學、系統的寫作教育可以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創作根基。如科幻作家王侃瑜本科就讀工商管理專業,碩士進入復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其研究生畢業作品成為她科幻創作的起點。正如她自述,“如果沒有讀這個專業,我可能永遠不會開始創作”[3]。
1.1.2 面向本科生、碩士生設置科幻創作通識課
近年來,一些高校面向本科生和碩士生開設科幻相關課程。由于科幻文學天然的人文屬性及源自英語文學等原因,相應課程常在人文學院、中文系或外語學院開設。據不完全統計[4],目前國內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30余門科幻相關課程,其中,專門設置科幻創作類課程的主要有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僑大學、清華大學等。
科幻創作通識課程能使學生對科幻創作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通過教授學生分析科幻作品的構思、創作的技巧和規律等,提供科幻創作指導,啟發學生創作。例如,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自2018年起常設“科幻創作”本科生課程,32學時、2學分,講授科幻劇本和小說的創作方法[5],需以“科幻電影鑒賞與批評”或“科幻:從小說到電影”為預先修習課程;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面向研究生開設“科幻文學與影視創作系列講座”和“科幻、科普創作理論與實踐”公共選修課,分別為18學時、1學分[6]和40學時、1學分[7],重點解決“想寫而不會寫、能寫而寫不好”的問題;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自2017年起設有“科幻小說賞析與創意寫作”全校通識選修課,與美國德保羅大學開展遠程合作教學,是在線開放科幻課程之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師賈立元(即科幻作家飛氘),自2017年起面向人文學院本科生開設“科幻文學創作”專業選修課,傳授基本創作方法。
科幻創作通識課之外的其他科幻相關課程以科幻文學、電影欣賞為主,除個別作為中文系或外語學院的專業課來開設外,大部分為面向全校各專業的通識選修課。這些科幻課程有助于科幻文學、電影等在學生之中的普及,無形中也有利于啟蒙科幻創作人才。
1.1.3 融入基礎寫作類必修課
高校文學院系通常設置基礎寫作類專業必修課。在一些愛好科幻文學的高校教師推動下,寫作課加入科幻寫作教學內容。如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5年開始在“基礎寫作”中增設科幻寫作課時[8],主講教師胡晨是科幻文學愛好者。她采用小班分組授課,設計“團隊協作、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沿“作品閱讀—作品研討—作品構思—作品創作—作品交流—作品發表”路徑培養學生的科幻創作能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師姜振宇自2019年起,在本院“創作理論與實踐”專業必修課上,將科幻創作與文學寫作結合,通過教師講授—經典賞析—作品創作—作品點評的方式,培養學生科幻思維,提升學生科幻創作興趣和能力。
1.1.4 正式課程體系外的科幻創作培訓
在高校正式課程體系之外,科幻寫作班和學生科幻社團也開展了有益的科幻創作者培養實踐。例如,北師大曾有“北師大科幻創意與寫作培訓班”[9]和“科幻寫作提高班”[10],辦班教師吳巖認為,“本科教育是教學生如何欣賞科幻作品,碩士和博士教育是教學生如何研究科幻作品,但這兩者之間還是留下了空白地帶,那就是如何創作科幻作品”[11] ,因此他開設了這類科幻寫作培訓班。科幻作家夏笳亦在北師大等高校舉辦過“42科幻寫作班”,帶領科幻愛好者討論和構思科幻故事。
另外,高校科幻社團一直是科幻創作者啟蒙、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搖籃。目前,全國高校科幻社團數量在百家左右①。這些科幻社團經常開展觀影、筆會、講座等形式的交流學習活動,如重慶大學學生科幻協會舉辦科幻交流會,向科幻作家韓松等請教科幻寫作。許多知名青年科幻作家也都曾活躍于高校科幻協會,如陳楸帆、夏笳、程婧波、阿缺等。
1.2中小學教育中試點納入科幻閱讀與寫作
近年來,隨著科幻文化在國內的興起,科幻閱讀和寫作主要搭乘語文教學快車,開始向中小學教育滲透,推動者是一批有科幻教育意識的教師,主要在全國各地的重點中小學試點推行。目前,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近20所重點中小學都開展了科幻閱讀或科幻創意寫作教學實踐[12]。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在語文課上融入科幻小說寫作,如北京景山學校教師劉曉虹在語文課上開展“《帶上她的眼睛》續寫”科幻寫作教學;二是開設校本選修課程,如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魏然開設“科幻文學概論”校本選修課,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一篇1 000字以上的科幻小說;三是舉辦科幻小說創作比賽,如以北京景山學校教師周群為代表的科幻教育團隊,連續在小學到高中舉辦分組別科幻小說創作比賽等,推動科幻小說創作實踐;四是創辦科幻期刊,開展社團活動,如南京十三中教師曹勇軍指導該校科幻社團創辦了全國第一本中學生科幻期刊《朝聞道》,作品多來自學生原創。
1.3 行業組織搭建科幻創作人才公益培養平臺
現階段,促進科幻創作的行業組織,如各級各類的科幻作家協會、科普作家協會,普遍將培養青年一代的創作人才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其主要做法包括創辦期刊、設置獎項、開展培訓等。其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開展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在持續培養青年科幻創作人才方面具有代表意義。
自2017年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聯手地方科普作協、高校和企業等開展面向18~45歲的青年創作人才培養實踐。該項目依托在各地開展的創作培訓班和一項全國范圍的征文比賽,通過“學員選拔—創作培訓—作品創作—作品參賽—跟蹤指導”的機制,啟蒙、發掘、培訓和培養了一批有潛力的青年科幻創作者。以2018—2019年為例,項目先后在上海、成都、長春、天津、南京等地開展科幻方面的5場初級培訓講座和6個高級培訓班,參訓學員近千人。目前,該項目已經探索出一套青年科普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一是設置不同班次,分層教學。初級培訓主要面向青少年,通過講座,請科普科幻作家及研究者分享創作經驗和技巧,激發青少年興趣。高級培訓主要面向18~45周歲、發表過科普科幻作品或者正在創作的人群,開展小班化教學。二是練筆與評論結合,開展個性化指導。高級培訓班和2019年啟動的精英學員培養計劃安排對學員的個性化指導,對學員作品進行評論反饋,帶領學員多輪打磨,提高質量,提升水平。三是深入科學場景,開展創作采風。采風是文學、藝術創作者深入生活、觸發靈感、積累素材的常用手段,科幻創作培訓常將這一環節設置在科研實驗室、科學博物館、科學觀測站等,為科幻創作者開闊科學眼界,營造幻想空間。如2017年北京科幻訓練營帶領學員參觀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天文館等[13],深入一線感受前沿科技發展。目前,在該項目與品牌的示范和影響下,四川、江蘇等地科普作家協會已經逐步形成地方的青年科幻創作人才培訓體系。
1.4 文化企業主導的社會化科幻培訓興起
近年來,由文化企業主導的社會化科幻寫作培訓班層出不窮,既有公益類的①,也有商業性質的。這類培訓線上線下靈活結合,多為小班化教學。在師資方面,均以知名科幻作家、科幻編輯、科幻評論家、科幻學者及其組合為主;在學員選擇上,或通過篩選擇優錄取,或由學員自由申請。培訓時間往往是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培訓流程大都包含教師授課、學員創作、教師點評等環節。下面,本文列舉基于不同培訓目標的典型案例進一步詳細介紹。
1.4.1 公益性質的科幻寫作培訓
這類培訓常對學員有篩選機制,常由雜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單位聯合其他機構舉辦,較有影響的為以下幾個:①《科幻世界》雜志社和中國數字科技館聯合舉辦的“科幻精品寫作班”,圍繞科幻小說創作及相關行業知識展開培訓,旨在培養優秀科幻作家并為《科幻世界》招徠優質稿源。2017年舉辦第一屆,至2020年已連續舉辦四屆。②高校科幻創作者中心(星火學院)的公益創作培訓工程,旨在扶持高校科幻創作者,培養優秀校園科幻作家。項目從熱愛科幻的在校生及畢業三年內的學生之中遴選學員,并通過設立獎項、推薦發表、優先出版等方式進行創作扶持。首屆培訓2020年舉辦,目前舉辦兩屆。培訓內容涉及如何構建科幻的想象世界、如何創作少兒科幻小說、科幻文藝與科技發展等。此外學院還舉辦靈感創新大賽、主題創作等活動。③大連出版社和大白鯨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開辦的首期科幻寫作研修班于2017年舉辦,側重幻想兒童文學,從源頭培養好作者。采用“導師+名家串講”制,通過講座、創作、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教學內容包括創作理論、創作技巧、經典賞析、學員作品賞析與點評和投稿指導等。課程結束后向《科幻世界》推薦學員作品,出版優秀作品集。④中國科幻研究院等多家單位2020年合辦的“青少年科幻創作公開課”,重在打開科幻閱讀與創作之窗,讓青少年感知科幻之美。
1.4.2 商業性質的科幻寫作培訓
商業化的科幻寫作培訓近年來亦逐步興起,以未來事務管理局(以下簡稱未來局)的科幻寫作營、微像文化和三明治的科幻小說工作坊為典型。這類培訓定位于滿足多種不同需求,采用商業化運作模式,尋求簽約作家,對接出版,關聯科幻產業鏈。
(1)未來局的科幻寫作營。未來局的科幻創作培訓可以追溯至2010年果殼傳媒等舉辦的“科幻聯合寫作班”[14]。從2016年開始,未來局引進美國堪薩斯大學岡恩科幻研究中心的工作坊模式進行科幻創作培訓,并參考其課程大綱進行課程結構、內容、培訓周期等的本土化改造。例如,國外學員科幻基礎好,授課側重寫作技巧,國內學員科幻認知稍淺,教師常從科幻的概念、歷史等講起[15]。總體上,未來局期望通過寫作營打造一個具備“專注的輔導團隊、連接的作者群體、專業的孵化模式”的培訓體系。參加寫作營的學員以科幻迷為主,既有初學者,也有發表過作品的人;既有學生,也有醫生、編輯、工程師、編劇等從業者。寫作營針對學員需求開設不同班次,規模在20~40人,由常駐講師和不定期邀請的國內外科幻名家聯合授課。其中,科幻寫作規律分析、案例拆解、技巧展示等是核心課程內容;培訓模式包含導師講解、編輯輔助、專業點評、同好交流等環節。據筆者調研,未來局自2016年以來舉辦了20多期寫作營,累計授課超300課時,學員累計學習超1萬小時,線上教學覆蓋3 000人次,有作品發表的學員超百人,超百萬字作品結集或獨立出版中。
(2)微像文化、三明治的科幻小說工作坊。2019年6月,微像文化6位簽約作家在三明治平臺上開展為期6周的線上科幻小說創作課。課程內容涵蓋科幻小說的世界觀架構、情節與沖突、結構與語言、人物與情感等。該培訓是“講授、創作、點評、發表、簽約”結合的模式,優秀作品獲得在三明治和微像平臺上發表的機會及后續簽約和版權服務[16]。
以上所述雖未囊括所有,但可大致勾勒出國內科幻創作人才培養初步形成的由高校、中小學、行業組織、企業在內的多元主體共同發力培養的基本格局(見圖1)。
2 國內科幻創作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近些年我國科幻創作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頂層設計、師資隊伍、教材和教學體系建設、培養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尚不能滿足當下及未來科幻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的需要。
2.1 科幻創作人才培養處于自發式發展,頂層設計不足
人才培養是體系化工程,提高科幻創作人才的增量、質量,需要找準問題、找對策略、抓好實施。目前國內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總體上還處于自發狀態,科技、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對此還沒有形成針對性的引導、扶持規劃和措施。因此,一方面,高校科班化科幻創作人才培養不足、系統化學歷學位教育培養缺乏,而社會化培訓較散且多為自發、探索性的培養,重復率高、隨意性強;另一方面,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結構單一化,扎堆培養科幻文學寫作者,對科幻影視、動漫、游戲等其他創作人才培養還不充分。“日本科幻界的宮崎駿、大友克洋這樣的兼具科幻、動漫以及影視創作的復合型人才,在中國科幻產業界幾乎沒有”[17],這與我國科幻影視、動漫、游戲、玩具、創意等創作人才培養的匱乏是分不開的。
2.2 科幻創作師資隊伍不足,基礎較為薄弱
社會上各類科幻創作培訓的師資隊伍整體規模還偏小。據筆者統計,近些年舉辦的各類培訓班中,參與授課的教師有三十余位,其中十余位在全國各地培訓中參與頻率最高,一方面體現出授課者的受歡迎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各地培訓師資不平衡。這與師資隊伍總量小不無關系。與此同時,從當前培訓師資的組成來看,占多數的是科幻作家,其次是科幻編輯、評論者等從業人員,具有教師背景的高校學者等占少數。培訓師資的多元構成有利于從多方面對創作者進行指導,但從長遠考慮,優秀科幻創作者的培養還需夯實創作理論基礎、培養理論素養,而目前的師資隊伍在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方面還有一定不足,難以很好地滿足需求。
從高校來看,科幻創作的師資隊伍也并不充足,穩定性得不到保證。雖然我國近年來開設科幻類課程的高校教師有所增多,但直接教授科幻創作的教師較少,能達到招收科幻碩士、博士條件的高校教師不少還在成長之中。從教師專業背景來看,多與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專業相關,其他專業背景的占少數,具有復合學科背景的教師也歷歷可數。而像德國許多大學科幻文學雖被歸為文學類專業,但科幻文學課程授課教師卻不限于人文和藝術類[18]。另外,由于教師出國、離職等,科幻課程便可能停開,其他教師接續不上。
總體而言,科幻創作教師應具備一些基本素養:一是有較為豐富的科幻創作經驗或研究經驗;二是具備教學技能,會寫作還要會教寫作;三是專業背景可多樣化。我國現有師資中完美具備以上素質的教師還屈指可數。沒有量足、質優的師資力量,必然影響科幻創作教學的開展和教學質量,影響科幻創作教學的推廣和科幻創作人才的培養。
2.3科幻創作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尚未完善
一方面,適合國內情況、面向不同對象的本土科幻創作教材仍較短缺。由于科幻文學在歐美國家起源,作家的成熟度、作品的豐富度總體上優于我國,各類寫作工作坊中的科幻創作培訓也相對更完善,因此,科幻寫作類教材的開發也走在我國前列。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科幻創作課,多引進西方科幻寫作教程作為參考教材或推薦書目。教師通常會為學生開出一個包括西方科幻寫作教程(如美國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如何創作科幻小說與奇幻小說》)、中外科幻作品乃至科幻研究著作等在內的閱讀書目,但適合當下國內高校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專門的本土科幻創作教材還較缺乏。面向中小學生的科幻教材,截至2021年6月,可見兩種:一是《科學幻想——青少年想象力與科學創新培養教程》,該系列中的《未來是怎樣的:15位世界科幻名家的寫作示范課》關涉科幻文學創作;二是《中國青少年科幻分級讀本》(小學卷),是具有指導性的科幻分級閱讀教材,非專門的科幻創作教材。總體上看,國內科幻創作教材體系建設中“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另一方面,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尚未完善。教學體系包含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一系列要素。第一,目前的科幻創作培訓教學內容側重于作品賞析和創作技巧,在“科幻腦洞”上的培養相對匱乏。究其原因,精彩的科學幻想、別有洞天的科幻創意,與個人的科學素養、想象和創意能力等有關,無法靠培訓指日而就。相對而言,寫作技巧可以速成,而科幻構思有一定門檻,需要特殊培養。第二,教學體系的不完善也導致各類培訓強度不夠,效果待提升。國外典型科幻工作坊如號角工作坊(Clarion Workshop)和奧德賽工作坊(Odyssey Writing Workshop),均采用高強度、封閉性的課程安排,號角工作坊通常要進行6周的封閉學習,奧德賽工作坊更是要求學員空出兩個月時間全身心投入[19]。國內學員很少能有這么長的自由時間來接受培訓,國內培訓班也罕見開設如此高強度的班級,培訓效果不如這些可謂科幻作家“造星工坊”的國外工作坊。第三,多數培訓實踐的教學方法之一是討論法,但實際課堂上學員間理解對方、互相給予建設性意見的能力還比較弱。培訓結束后學員社群交流和激勵反饋較少,缺乏同伴交流也不利于寫作者的成長。
2.4人才培養覆蓋面、持續性不足,成材率不高
目前,科幻創作的線下培訓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創作愛好者的參與渠道、機會比較缺乏,同時,社會上的商業培訓普遍收費,公益培訓名額有限,也一定程度導致科幻創作人才培訓培養的覆蓋面有局限。雖說當下流行的線上培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效果難免打折扣。從持續性看,多數創作培訓都是短期、速成班,能夠形成持續性跟蹤培養、定向指導的還很少,而職業科幻作家培養的周期恰又較長,導致培訓培養的成材率還不高。
3 推進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有關建議
3.1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整體謀劃
科幻創作人才是我國文藝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科幻創作人才隊伍需要有效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我國科技、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應加強有效溝通,科學研判并確定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國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和舉措,有效引導、支持高校、中小學、行業組織、企業等各界社會力量參與科幻創作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此同時,各類科幻創作促進相關協會、學會等應積極發揮行業組織領頭作用,制定各類科幻創作人才啟蒙、發掘、培訓培養的可持續成才方案,并聯合多方社會力量推動實施。
3.2不斷推行學歷教育,加強教學能力建設
大學是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功能載體。解決科幻創作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一條重要途徑是依靠大學培養專業人才,進而解決科幻作品總量不高、“科而不幻”或“幻而不科”的水平不高問題。為此,要鼓勵高校設置科幻創作、科幻文學、科幻影視欣賞等內容的普及類通識課,有條件的高校可設置科幻本科、碩士、博士專業學位課,建設科幻碩士、博士點及博士后工作站①,放寬招生專業限制。與此配套,一是要打造量足質優、穩定性強、結構合理的科幻創作師資隊伍。可通過邀請有科幻創作教育教學經驗的教師開展教學案例分享活動,面向對科幻創作教學感興趣的教師開辦科幻創作教育教學研修班等,培育科幻創作師資;鼓勵和支持具有科幻創作經驗或研究經驗、具備良好教學技能、學科專業背景多樣的高校教師向科幻創作教師轉型,建設一支穩定、學科背景全面的師資隊伍。二是要構建日趨完善的科幻創作教材體系。可組織一線教師、科幻作家、科幻創作研究者、教育專家等基于成熟授課講義和經驗,研發針對不同群體的中國特色的科幻創作理論和實踐教材,加快教材體系建設;在標準化教材之外,還可邀請作家圍繞創作歷程寫下創作隨筆、寫作指南等,開發與教材不同風格、優勢互補的寫作指導。三是要在實踐中構建更加成熟的教學體系,針對科幻創作人才培養明確目標,制定方案,開發科幻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錘煉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方法,重視教學評價等。例如,由于科幻邏輯不同于一般的科學邏輯,也不同于純文學邏輯,針對目前教學內容側重文學創作技巧、科幻構思培養不足的問題,可通過大力推行想象力和科學創新能力培養①來破題。
3.3推動社會化培養,擴大覆蓋面與受益面
在正規學校教育體系之外,還應尋求和強化多主體、多途徑、多形式的科幻創作人才培養。各級科技、教育、文化等相關部門可通過項目支持、資金扶持等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文化企業乃至科幻作家個人等不同主體主動創新,依托線上線下的創作培訓、征文活動、期刊筆會、主題研學等,多形式、多途徑培養科幻創作人才,擴大人才工作覆蓋面和受益面。特別是要加大對科幻創作資源貧乏地區的重視和支持。
3.4找準潛力人群和重點人群,制定精準培養策略
少年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力和充滿好奇心的群體,是科幻作品的重要讀者群,也是未來創作者的源頭所在。要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幻啟蒙,通過校內的語文、科技等課程和校外的科普活動、閱讀活動等,引導他們閱讀作品,嘗試寫作,接觸科幻文化,培養他們對科幻創作的興趣和愛好。廣大青年是新時代的新生力量,初步完成科學與人文素養儲備,也是核心科幻消費者最集中的群體,他們勇于探索,容易接受新事物,是當下最有潛力的科幻創作群體。應通過創作基金、出版資助、獎項鼓勵、培訓輔導等多樣化方式和渠道,激發青年科幻創作人才不斷涌現,有效成長成才。
優先吸引并重點培養已具備較強科技素養的人才投身科幻創作。鑒于科幻創作人才在科學構想、科幻思維等方面素質培養較難,周期較長,職業化、復合型科幻創作人才培養更需時日,當前可考慮吸引和培養已具備較強科技素養的專業人才投身科幻創作。劉慈欣、王晉康、郝景芳、江波等科幻作家均為理工科背景,這提示我們或可從此類背景出身的人才中挖掘科幻創作人才。此外,引導和鼓勵文學藝術家、文藝愛好者從事科幻創作,推動跨界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改變人才隊伍單一結構。2019年中國科幻大會上,美國堪薩斯大學岡恩科幻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夫·麥克特瑞克(Christopher McKitterick)建議,科幻作家培養應具有跨界思維,跨界科幻電影、動畫、游戲等創作,這樣作家不僅能找到更多創作方向,還能促進科幻產業的融合發展[20]。這一建議無疑具有建設性和可行性。
3.5 提升培養可持續性,提高成材率
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有其自身周期和規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科幻創作人才從發掘到培養,再到成才,也是一個較長周期的規律性活動,因而,要設法建立長效機制,增強人才輸出延續性。相關部門可設立長期的科幻創作人才扶持項目或專項基金,以項目為基點,采用需求拉動的模式進行科幻創作人才的持續培養。此外,在市場淘汰機制和院校專業教育改革的背景與契機下,逐步培育一批有實力的培訓機構和院校,成為長效性培養平臺,源源不斷地輸出科幻創作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銘.科幻產業與創意寫作接軌方式初探[C]//中華文學基金會,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 2015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大學,2015:161-167.
[2] 產業報告課題組.重磅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EB/OL].(2019–11–03)[2020–06–23].https://mp.weixin.qq.com/s/Y33fjxmrgchZzoQx7St6RQ.
[3] 施晨露.王安憶帶領下的復旦大學創意寫作專業,10年來做的是不是一件“蠢事”[EB/OL].(2019–11–24)[2020–07–06].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0551.
[4] 郭偉.中國高校科幻課程開設情況統計[EB/OL].[2021–05–21].https://kdocs.cn/l/sADtN9ZQJ.
[5]南方科技大學本科教學網.課程:科幻創作[EB/OL].[2020–07–12].https://course-tao.sustech.edu.cn/kcxxweb/queryKcxxwebDetailVisitorChinesePC?pkcdm=HUM018.
[6] 孔令晗.國科大副教授:我為什么給學生0分[EB/OL].(2018–09–16)[2020–08–21].https://www.sohu.com/a/254114446_255783.
[7] 蘇湛.課程大綱[EB/OL].[2020-08-21].http://jwxk.ucas.ac.cn/course/courseplan/157810.
[8] 胡晨.科幻小說寫作小班化教學實踐[J].文學教育,2019(35):46-48.
[9] 北師大科幻創意與寫作培訓班開課[J].科幻世界,2009(2):77.
[10] 作家吳巖的博客.科幻寫作提高班開班啟事[EB/OL].(2015–07–08)[2020–08–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 22af0102vpnr.html.
[11] 北師大科幻專業招到首個博士生[EB/OL].(2015–09–06)[2020–08–13].https://www.sohu.com/a/30697188_123753.
[12] CSWA科學故事會.中小學科普科幻教育講師“天團”華麗登場!本周五周群老師開啟首場直播[EB/OL].(2020–07–16)[2020–08–27].https://mp.weixin.qq.com/s/Y-5xXvxf_SWzMNu9mlv3uQ.
[13]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北京訓練營(第二場)活動回顧[EB/OL].(2017–12–14)[2020–08–21].http://sci.kpcswa.org.cn/index/inform/id/1117.htm.
[14] 科幻聯合寫作班招生公告[EB/OL].(2010–10–12)[2020–07–27].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71354/.
[15]未來事務管理局.寫科幻,是你逃離日常的救生艙 | 科幻寫作線上營第2期[EB/OL].(2018–08–04)[2020–08–11].https://zhuanlan.zhihu.com/p/32262853.
[16] 中國三明治.寫科幻沒有那么難,當你開始嘗試,星辰近在眼前 | 科幻工作坊[EB/OL](2019–05–31)[2020–08–11].https://www.sohu.com/a/317949004_99895237.
[17] 祝力新.媒體跨界:中國科幻產業的“IP制造”[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17-20.
[18] 青木.德國理科生馳騁科幻文壇[N].環球時報,2014–12–05(13).
[19] 高翔.西方創意寫作工作坊研究熱點梳理——兼談中國化創意寫作體系建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0(1):15-23.
[20] 賈子凡.為世界科幻發展注入新能量[N].國際出版周報,2019–11–25(002).
(編輯 ?袁 ?博)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簡介:張志敏,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普創作、科普評估、科普活動等,E-mail:zhangzhimin@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