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作為教師要不斷的輸入新鮮的教育教學知識,才能給學生涌現出清新閃爍著斑斕色彩的溪流。要想能夠使自己快速的成長,聽名家,優秀教師的課進行磨課仿課是最快的捷徑。從他們身上吸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借鑒優化的教學思路、學習豐富的課堂生成。本文將就2019年11月4日至6日我有幸到開發區第九小學聆聽了“煙臺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活動”展開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聽課心得;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成長中的青年教師能有此機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各位老師的授課異彩紛呈,用一個“美”字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了。老師們的導課之美、環節設計之美、課堂練習之美、課件設計之美、課堂小結之美等都深深的吸引著我,滋潤著我。下面針對煙臺優質課之行談談我對“最美課堂”的體會。
一、課堂導入——新穎獨特,引人入勝
特級教師于漪說過: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好的課堂導入就猶如優美樂曲中的前奏,精彩影片中的序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每節課的導入都要根據具體內容選用最恰當、最適宜的形式和方法。例如:
海陽市育才小學孫莉莉老師在《10-20各數的認識》中,首先讓孩子猜數謎,“提示1:主人公跟4有關。提示2:有一個跟5有關的朋友。提示3:養了一個0條腿的寵物”。老師每給出一個提示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能讓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萊陽市第二實驗小學劉海波老師在《面積和面積單位》中用一個故事導入新課:“在古代寸土為金的時代,有一地主對三個農民說你們從現在出發,到日落時返回起點,我把你們走過的地送給你們。第一個人走了一會兒就往回走,結果太陽還沒有下山就回到起點,得到了很小的一塊地方。第二個人在烈日當頭時往回走,恰好太陽剛落山時趕回了起點。第三個人忘記了要在太陽下山前趕回去的事,太陽落山他沒有趕回起點。”劉老師的導入不僅聯系課題而且設疑導思,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讓學生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得出結論。
二、課堂設計——環環相扣,形式多樣
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巧妙的設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
福山區西關小學趙愛英老師在《數形結合》一課中首先利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得出用圖形描述數量的變化規律,緊接著結合圖形幫助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隨后通過畫線段圖寫出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列方程得出結論。整堂課環環相扣,學生順其自然領會“形輔助數”的數學思想。
另外,一節“美”的課堂設計少不了習題環節。好的課堂練習能夠使學生對概念進行深層次的內化,大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例如:
蓬萊第二實驗小學宋巧玲老師在《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中,設計了玩轉數字方陣這一環節。教師在數軸中寫滿包含著成語的文字,讓學生找到成語并用數對表示出來,這道結合成語小知識的題目讓孩子們眼前一亮,瞬間激發孩子們求知解答的欲望,在答題中牢牢掌握所學知識。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一目了然
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
龍口新港路小學呂富顯老師在講授《圓的認識》一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模擬實驗,讓孩子觀察正多邊形的邊數不同時車輪的行駛現象,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幾何畫板工具畫出正24邊形、正36邊形……正360邊形,讓孩子清楚觀察到規律的形成過程。最后,呂老師在談收獲環節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清晰簡潔的畫面,層層深入的知識點,更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完成本節課知識整理,建構課時知識體系。
萊陽市預科頂級中學姜風林老師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不進位)》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理解23×12的算理,姜老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了23×12的盆數的花和23×12的點子圖,然后在點子圖上圈出10個23和2個23,并且讓學生對照點子圖,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接下來通過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讓學生自己說出“23個10”實際上是230,它是由23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3個十。這樣的課件設計生動形象,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算理和算法,這樣的課件設計生動形象,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算理和算法。為學生掌握豎式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
四、“美”的詮釋讓課堂風格迥異,把人帶入不同的境界
萊山區實驗小學鄒老師的導入新課環節別出心裁,從用棉棒畫圓開始,在畫的過程中總結畫圓時的技巧。再與筆套皮筋畫圓做對比,總結出畫圓時的兩個要注意“固定點,固定長”才能畫圓。再由如何解釋墨子“圓,一中同長也”引出圓心和半徑的設計巧妙。課堂生成水到渠成。另外,鄒老師超強的需要表達能力,讓數學美達到了另一個境界,整堂課圍繞一個“美”字展開,讓學生在感受語言美、數學美、智美、對稱美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環環相扣在鄒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一個美得境界無法自拔。鄒老師的課充滿浪漫色彩,在課堂結束之時,鄒老師為孩子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圓,播放動態的圖片,配以輕音樂,在鄒老師聲情并茂的陳述中自己也被帶入其中,感受到了圓的美,課堂結束,意猶未盡。最后,鄒老師的板書設計也非常的藝術,讓我們又感受到不一樣的美。
福山區福海路小學閆康靜老師則圍繞動畫短片中展示古今不同形態的自行車但是車輪的形狀一直不變這一情景展開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與探究,教師以簡潔準確的課堂語言,新穎獨特的活動情節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評價語言,層層遞進的思維跳躍,環環相扣的知識傳授,精準有效的課堂提問,讓濃厚的學習氣氛彌漫在整個課堂中,最終讓數學回歸生活中,播放多種工具都可以畫出圓的原因在于“圓,一中同長也”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圓的外在美,內在美,寓意美和應用美的同時進一步詮釋了“圓是最美的圖形”。閆老師的知識點的把握到位,她的一言一語把本節課零散雜亂的知識點有條不紊的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個情景串,顯示出教師本身較高的素質。
最美的課堂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慢行”的過程,“慢”的腳步中有信任、有等待、有期許、有快樂、也有尊重,它好比生命旅程中的港灣,累了停下來,歇一歇,等一等,學會反思,靜待花開。愿我們在慢思中茁壯成長,踐行我們心中的“最美課堂”。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研究項目組.測評與教學(小學數學).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6:2-16.
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中心小學 26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