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期,經過科學研究表明,大學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發展對于其日后的成長發展來說即是重要的基礎期同時也是關鍵時期,這階段的學生心理處于趨于成熟的階段,對于情緒的把控和行為的掌握已經趨于成熟,但是這一學期的學生還是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這時期的心理教育是他們健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這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做到保質保量,尤其是輔導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將高校教學和班級管理相結合,為學生創造健康積極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大學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分析
隨著當前校園問題的頻發,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引起社會重視,大學階段作為學生生涯的重要階段,是為學生培養積極向上和健康樂觀的心態的關鍵時期,各大學應該充分認識到這時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為學生打造一個積極陽光的環境,以此使學生受到熏陶。而這其中輔導員的作用尤其重要。由此本文將著重論述大學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學策略。
一、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明確
通過對心理學的調研我們可以發現,傳統心理學是以研究個體的消極面為基礎,目的是了解個體各類心理疾病出現的原因并以此加以防治的科學,這種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將疾病狀態和健康狀態視為同一個連續體,即疾病和健康為同一個體的兩面,消除了疾病自然就代表著健康,也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將工作重點更多放在了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各類心理疾病上,研究重點也更多是對心理疾病成因的研究和治理的辦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將目標放在消極目標上,從而忽視了對積極目標的引導和啟發。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當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積極心理學的融合不多,工作重點仍然放在了對消極目標的研究上,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以及個體潛能的發掘。
(二)師資隊伍缺乏專業性
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心理學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雖然進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導致我國在心理學方面的發展仍然較為遲緩,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心理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自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對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都存在著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尤其對于一些工科類院校而言,其在教學規劃上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對專業類課程的構建上,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較為忽視,因此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著待遇較差、缺乏重視的情況。由此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也都并非專業人士,甚至一些高校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輔導員代理的情況,雖然他們在實踐中也都從事著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工作,但是仍然不能無視他們在專業素養上的缺乏,而這一點也同樣難以滿足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引導工作。
二、有效提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構建策略
(一)建立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觀念
教育理念作為指引教學內容的核心,教師持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就會創建出怎樣的教學模式,因此要構建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首先讓教師明確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問題也從過去不被人們重視甚至誤解變為現在的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工作重點放在對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這種工作模式更多是被動開展的,而在大學階段很多學生由于青春期或者性格原因,即使自己出現心理問題也不愿意主動求助于教師同學,由此也導致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繼而越陷越深。而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動性更強,教師通過將關注點轉向個體中積極的一面,繼而發掘出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工作重心轉向了對問題的防治上,對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帶來更多幫助,因此高校要加強對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宣講,讓更多教師接受這一教育理念。
(二)為學生打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
輔導員可以利用自身作為班主任的身份,通過管理將班級打造成和諧的班集體。在創建班級環境的過程中輔導員首先作為老師在班規的制定上有決定權,在制定班規時要注意不要過于武斷和專制,避免出現過于嚴苛的班級環境,輔導員單獨制定的班規雖然更便于學生管理,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更有束縛感和枷鎖感,造成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因此輔導員要認識到大學階段的學生只是個成年的學生而不是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社會人,在管理時要注意靈活性和變通性,和學生進行商討和引導來共同制定班規,更能讓學生在班級內形成主人翁意識而不是只能服從命令的學生,這種做法能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的關愛和尊重,同時對于自身參與制定的班規也更有自覺遵守的意識,和監督規范同學的意識,這樣也為輔導員的管理減輕了負擔。另外作為高校輔導員,也要給學生灌輸人文意識和對情感的自我認知,勇敢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情緒,使學生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提高。
(三)打造更多樣化的心理教育途徑
構建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拓寬工作開展途徑,讓教育工作走出室內,可以聯合校內校外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宣講工作。例如在校園內構建和心理健康有關的校園文化,或者開展一些心理問題的講座或者辯論賽等等,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創建高校多樣化的心理教育途徑。在教育內容上更多注重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根據人本心理學的觀點打造貼合個體實際的教育方案,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挫折的自我抵御機制以及對創傷的自我預防機制,繼而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識別,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對積極心態的培養方法,以及對幸福感的追求,繼而擁有不斷追求卓越的內在品質,貫徹人本主義的心理學觀點,真正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許靜.論心理健康教育對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作用[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07).
[2]張萬鈺,孔讀云.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性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7).
作者簡介:涂祖玲(1988-),女,漢族,重慶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重慶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