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努力。當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我們應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開設語文重要性的認識,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評價體系等諸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大學語文在立德樹人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研究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類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大學語文教學,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并非要將每個學生培養成為大文學家,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養。本文將針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課堂教學現狀和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定位相對模糊化。雖然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也設置了大學語文的學習科目,也明確地將其定位為公共基礎性課程,但在課程編排上實屬于邊緣類的科目,甚至有些高職學校還會把大學語文的課時分配給別的學科,由于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教學的不重視,也就造成了定位有所偏差,自然就導致了多數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上疑惑重重,不知如何高效地去進行教學和引導學生如何去學好語文,這些問題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二)教學模式趨于傳統化。大學語文是各專業學科的基礎,也是高職院校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但部分高職教師習慣了老套的教學模式,仍保留傳統的教育觀念,在課程教學上過于流水式,一味地照課本上的內容來進行講解,疲于應對課程改革,依舊以“教師—書本—學生”三點一線式教學方式進行語文教學。部分年輕的高職教師雖然會借助 PPT 進行授課,但也多是滿篇的文字敘述,“填鴨式”的固化教學模式依然充斥于高職大學語文課堂。
(三)教學環境缺乏信息化。部分高職院校因辦校理念和教育模式側重于培養實踐型技術人才,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力度不夠,存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重專業輕理論的現象。即使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也僅是參照國家擬定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很少結合院校情況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策略,對于線上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更是少之又少,硬件設備不足制約了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阻礙了大學語文課程的資源共建共享,導致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科信息更新滯后。面對大數據時代的高效運轉,教學環境的信息資源缺失無疑給經驗匱乏的學生增加了學習難度。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策略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拓展教學內容的外延,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只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與文學的內容包括進去,把文學與文化結合起來。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等。在教學中與時俱進,注人時代的氣息,可適當增加當今社會最新的文學與文化內容,使大學語文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貼近當代生活,還可增加反映網絡文化、校園文化、影視劇本以及最新科技發展方面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人文精神為專題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人文精神為主線,串起有教育價值的作家作品,內容涉及作家生平經歷、認識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讓學生通過這些信息,對人及人生、社會有所思考,感受優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作家們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進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價值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力求教學方法多樣化。其一,引進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大學語文課堂中,可適當引人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增強演示效果,還可增大課程容量、課堂密度。這就等于增加了許多無形的課時,尤其對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效果極佳。其二,讀名著,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在學期期初要求每個學生選一本到兩本中外名著,作為閱讀文本,并提出具體閱讀要求。學期中,要求學生提交中期閱讀作業,期末要求學生寫出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讀書報告,作為學期結束考查內容之一,其成績在期末考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實踐證明,這樣的閱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其三,上臺演講,強化口頭表達能力。在當今信息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口語表達能力是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把口語訓練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來實施。讓學生準備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演講材料,課前十分鐘抽1-3名學生上臺演講。演講要求不帶材料,自愿上臺,登記成績。這樣,既克服了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弊病,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啟發式教學,它完全以學生為主,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訓練了他們的組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各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大學語文課程評價應立足于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協調發展又有所側重,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拓寬考試內容,改變考試方式,為大學語文課程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考察機制,指引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四) 提升教師素質與教學能力。 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是當然的重要主體,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院校要精心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加強師德修養,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積極采取崗位培訓、外出進修等多種方式,夯實教師的專業基礎,更新知識結構,加強與不同專業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學習,使語文教師具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功底、深厚的學識素養、多元化的職業素養,善于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與學生的專業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達到滲透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參考文獻
[1]丁建芳.如何有效發揮大學語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語文建設,2014(08).
[2]李建明,夏昕君,嚴靜.大學語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陳海疆.“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實用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
[4]高彥.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5]孫靜.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才智,2019(03).
[6]張智慧.大學語文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以長治醫學院為例[J].呂梁學院學報,2020,10(06)
作者簡介:李丹(1980-)女,黑龍江省大慶市人,講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和高職教學理論研究。
(鐵人學院經濟管理系 黑龍江省大慶市 16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