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莉
湖北省首屆“荊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師,國內知名課程設計師,國家教材分冊主編、核心作者,有20多年的課程研發、課程變革經驗。著有《未來課程想象力》《沒有指責和羞辱的教育》《童書里的教育學》等專著。
關于教育行業中大師級的前輩,如何闡釋行業中那些基本問題,從他們著述的目錄中,常常可以一窺端倪。架構的思辨實屬不易,那些偉大的心靈不只是幫助我們這些后來者去蕪存菁,還幫助我們得窺全景,以及全景中被我們忽略的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個名單可以很長,邁克爾·富蘭、拉爾夫·泰勒、賴格盧斯、羅伯特·斯萊文等,無疑都是我會不斷推薦給初階者的“著述目錄就是專題全景”系列中的大師。
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第10版)的整體框架,呈現的就是教師從業生涯所需聚焦的基本問題全景。我將之歸納為五個基本問題,再用每一章的標題列舉其中所包含的子問題——人為什么要受教育:提高認知、語言與讀寫能力/促進社會、道德和情緒發展;如何理解學生:學生多元化/特殊學習者;教師應該怎么教:分組、個別化教學與技術/打造有效的學習環境/評估學生學習/理解標準化測試與問責;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行為學習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和認知理論;教與學如何相互促進:有效教學/學生中心與建構主義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這其中涵蓋當下教育行業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促進學生社會、道德和情緒發展,評估學生的學習,認知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等。不同時期,為了回應各方對教育的期許,熱點、焦點問題會有所不同,但大多仍是對教育中一部分基本問題的重點強調,過幾年再把忽略的另一部分換上來。
有意思的是,但凡教師個人向我咨詢,尋求專業支持,卻幾乎從不涉及以上這些問題,而是以“我們班有個學生……”開頭的,大多是如何為特殊學習者提供適當干預、支持的問題,如何組織管理班級和課堂的問題;或是以“我們那兒的學生都不愛學習”開頭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我發現,教師有一種無意識的自覺,那就是所有的觀念和技術,最終都會回歸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上來,回歸到促進學生的發展。
從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通過這張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執教的三十乃至四十年,也激發教師思考,那些造就了行業最佳實踐的觀念和技術,正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塑造和校準我們的經驗。
激發、引導和保持學習動機
當我說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每個孩子都熱愛學習時,會受到來自行業內外的很多質疑:如果每個孩子都熱愛學習,那就不需要教師的激發、引導來保持他們的學習動機了啊?那還要學校做什么?要教師做什么?為什么要致力于做個好教師、好父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每個孩子都熱愛學習,那么最大限度地延長學習時間,教師和父母提出更高的學習標準和要求,是在滿足學生的需求啊,為什么學生反而會厭學了呢?為什么要致力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至少在經驗層面,父母和老師感受到的是嚴重不符合現實,明明是“我的孩子不愛學習”。
當看到斯萊文把“學習動機”放在“教與學”板塊時,我產生了強烈的“就是這樣”的共鳴。結合認知心理學對“人是如何學習的”相關研究來理解,人從出生開始的行為表現:模仿、傾聽、自由玩耍等,就是自主自發的學習,也是學習內在動機的展現。再試著結合孟子的“四端說”來理解,教師和父母提供學習的外部誘因,期望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是因為學生的內在有“端”,但這個“端”需要適合的條件才能生長。對個體而言,不恰當的外部刺激是破壞已有的內在動機,所有外部誘因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而是是否適當。
因此,教師和父母需要更新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是單純地由學生的教師、父母用各種策略方法給予、培養,而是父母、教師與學習者共同努力相互影響的結果。既然適切性優先,那么對學習者的理解,也就是對個體學習動機的發現和認知,是實現激發、引導和保持他們學習動機的前提,也是課程設計的前提。
從整體上考慮學習動機
此外,各種激發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策略方法會相互發生作用,也就是從整體上考慮,比單純地討論哪種策略和方法是有效的或者最有效的,更能幫助教師作出正確的決策。以英國的教師標準為例,我選取其中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關的部分進行闡釋:
其中涉及的關鍵術語包括但不限于:期望理論、成就動機、學習目標、表現目標、習得性無助、相倚性表揚等。單獨看,每一條都是對的,都挺好的,但實踐中對孤立的對的,好的予以強調,卻會在整體效果上破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在我們的實踐中,對4.a“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傳遞知識,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7.b“對學生的行為抱有高期待,制定包含一系列策略的紀律規范,一貫而公正地表揚、懲罰或獎勵學生”的強調非常突出。單獨來看的話,確實都是提高學習動機的有效策略,但如果單方面地強調,容易造成對其他要點的忽略、抑制甚至破壞。
對4.a的過度強調,實際就是過度的效率追求,此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不好好學(不配合完成教學既定計劃)和學不會(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學習者,都是教師追求高效道路上的“絆腳石”,導致1、2、5三個維度的落空,破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再比如,對7.b的過度強調,是一種忽略個體差異的表面公平、公正,導致部分特殊需求的學習者陷入“我做什么都是錯的”“我怎么都學不會”“我的努力沒有價值”的困境,這種習得性無助導致其內在學習動機的喪失;還可能導致學習者為了逃避懲罰而遵守規則,一旦外在的壓力消失,學習者就失去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的動力。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