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曼
摘 要:高中是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最后一個階段,這時期的教學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教師更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主要任務,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進步,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主要研究基于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
我國將高中語文課程分為18個學習任務群,通過這些任務群的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教師要在現階段的教學中不斷創新、完善自己的教學策略,建立以學習任務群為基礎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向他們指明學習與發展的道路,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全面發展。
一、根據學習任務群整合教學資源
語文是一門內容豐富且多樣的學科,教師要遵循新課程改革等先進理念,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促進他們的綜合素養發展。現代化的語文教學以單篇課文為主,通過備課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最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這樣的教學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文的主旨,但面對不同類型的其他課文時學生無法實現知識遷移,這樣就達不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目標[1]。為改變上述狀況,教師可以結合高中語文任務群,將各類有效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具體的授課形式和授課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保證教師教學的順利進行。
比如,在蘇教版《月是故鄉明》一課中,我使用課件為大家展示《靜夜思》和《月夜憶舍弟》這兩首詩,讓學生分析一下它們之間的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肯定,隨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在閱讀中畫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之后說明一下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期間教師積累描寫景物的句子,在課堂中與學生分享,將積累的資源與課文中的資源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分析它們間的聯系與不同,課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描寫景物的文章或圖書,進一步加強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二、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因素,所謂教學環境并不是單純指教學周圍的環境,而是指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文學環境,語文是一門文化素養極高的科目,要想學好語文就要在濃郁的文學氛圍中教學,讓學生在這樣的文學環境中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比如,教師教學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堂中就必須先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寫作習慣等一系列的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后再深入學習,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
例如,當教師教學《致橡樹》一課時,這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詩歌,教師以歌曲《彩虹》導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隨后讓學生閱讀文章并說一說:詩歌中的三個稱代詞分別代表了什么?學生明確:“我”指木棉,“你”指橡樹,“我們”指木棉和橡樹在一起。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分析:詩歌從什么時候開始闡述一種新的愛情觀?為綠蔭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木棉抱著什么樣的態度?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濃烈的氛圍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
三、開展科學評價活動
評價活動是學習任務群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科學的評價活動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從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幫助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從這一方面來說,教學評價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當教師開展評價活動時應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高中學習任務群背景下教師與學生都可以是評價的主體,評價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多個方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增加互評模式,讓對方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意見,有效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評價方式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在學習任務群中應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在一起,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比如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等,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下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3]。
以《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從朗讀語調、情感、斷字節奏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單人朗讀,讓其他同學找出他朗讀時出現的問題,對朗讀效果進行評價,最終發現自身的不足,在小組和個人的輪換互評中提高他們的朗讀技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將學習任務群與自己的語文教學有效結合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通過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他們的行動能力,在科學有效的實踐活動中加強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目前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降低了教師的課堂效率,學習任務群與語文課堂的結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教師順利開展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丁萬慶,張文蘭.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課堂教學構建和實施研究[J].學周刊,2020(35):79-80.
[2]呂虹.高中語文運用學習支架開展任務群學習的課堂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0(53):39-40.
[3]張仰軍.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