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芬 許曉霞


摘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根據“繪畫療法”的理論和特點,構建和實施了“繪畫心理”校本課程。該課程采用“四步六環”的模式,以“問—想—做—評”四大步驟為基礎,六個環節緊緊相扣,逐層遞進,實效明顯。實踐表明,“繪畫心理”課程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也多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繪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初中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5-0065-04
一、引言
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統一指定的教材,大多數學校在使用北京師范大學2017年出版的《心理健康》。《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鼓勵開發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學校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由于每所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和軟件不同,此學科也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可以通過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水平,所以不同學校之間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事關重大。
初中生處于敏感的青春期,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里顯得荒唐和無聊。又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不善于表達內心的想法,封閉的內心和焦急的情緒常讓他們看起來像一頭易怒的獅子,隨時爆發,極易引起親子關系不和、人際關系不良,繼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繪畫心理”課是在“繪畫療法”的基礎上,把“繪畫療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有效結合的一門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繪畫療法(Art Therapy),是指以心理投射理論和大腦偏側化理論為基礎,運用非言語工具的象征方式及繪畫的方式表達潛意識中的沖突與問題,宣泄不良的情緒,從而達到改善或治愈的目的[1]。
繪畫療法具有以下三個優勢:(1)繪畫療法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不需要言語溝通,符合初中生不善于表達的心理特點;(2)繪畫治療采用的是藝術創作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安全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自覺中降低心理防御;(3)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宣泄情緒的過程。
基于學校現實的需要、初中生心理特點以及“繪畫療法”的優勢,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我們構建并實施了“繪畫心理”課程,為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做了積極的嘗試。
二、課程的設想
(一)團隊的組建
課程開發團隊主要由6位教師組成,分別是經驗老到的班主任、中小學的心理教師、中學的美術教師。班主任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以及心理需求,負責日常觀察,整理編制不同階段的課程主題。美術教師負責課堂藝術感,讓“繪畫心理”課更具美感,更符合學生繪畫的習性、特點。心理教師負責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包括構思—開發—實施—總結,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力量。
(二)課程的架構
通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的解讀,我們仔細梳理了初中階段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并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的管理等。
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決定把正確認識、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適應初中生活、發展學習能力作為七年級的主要教學目標;把加強親子關系溝通,把握異性交往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作為八年級的主要教學目標;把學會有效管控情緒,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提高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作為九年級的主要教學目標。具體課程設置如表1所示。
三、課程的實施
“繪畫心理”課采取“四步六環”的課程模式。如圖1所示:
(一)四大步驟
“繪畫心理”課采用四大步驟的基本結構:問、想、做、評。
1. 問:引出主題。
2. 想: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為后續解決問題做鋪墊。
3. 做:課程的主要步驟,通過“做”,產生感悟、體會,從而自我覺察,解決問題。
4. 評: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獲。
(二)六個環節
一節完整的“繪畫心理”課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意境放松
此環節為課前熱身部分,與普通的心理活動課不同,“繪畫心理”課的熱身不宜太過興奮,此放松環節最主要的作用是讓學生做好上課的準備,身心逐漸變得平穩、安靜。一般可采用冥想放松、肌肉放松、聽音樂自由冥想等。
2.談論主題
此環節的目的是激起學生對主題的興趣和想法,通常可以使用情景模擬、視頻、故事、新聞時事的方式拋出與主題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們討論并分享。如“學繪交朋友”這節課,可在此環節通過現場情景模擬——對朋友因為小事起了沖突,詢問大家:“情景劇當中反映了哪些問題?”“如果是你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處理?”等等。
3.主題繪畫
這是“繪畫心理”課堂的重點內容,即根據本節課的主題設計繪畫的主題,然后學生自由作畫。例如,在“最熟悉的陌生人”環節中,可采用“我的自畫像”為繪畫的主題;又如,在“學繪交朋友”的課堂中,可采用“團體作畫”為主題繪畫的內容。
4.分享提問
本步驟緊緊跟隨著主題繪畫,學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可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作品、感想、繪畫過程的感受等。小組內的分享環境對學生而言比較安全、可信,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在組內分享完成后,教師可根據本課的主題內容提出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此發問環節,不提倡學生回答。如在“學繪交朋友”團體作畫后,教師可提問“哪些內容是你畫的?”“在你們小組的作品中,誰畫的內容所占的比例最大呢?你認為這體現了什么?”“在繪畫的過程中,你有配合別人作畫嗎?還是自己畫自己的?”“整個繪畫過程下來,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