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開明
[關鍵詞]鄧小平;小康社會;“三步走”發展戰略;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新中國歷史上,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重要歷史交匯點上的一年,還是完成“十三五”規劃,即將開啟“十四五”規劃的一年。在這樣的重要時刻,重新學習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研討小康社會思想的提出、內涵以及鄧小平作出的重大貢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究竟是怎樣提出來的、有何豐富內涵、他作出了哪些突出貢獻呢?本文擬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知和行合一的視角進行考察。
一、從人民愿望和現實需求出發提出“小康社會”概念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原來的全部職務。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鄧小平被確立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當時黨中央面臨一個最為棘手、最為緊迫的難題,即怎樣按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新的實際出發,在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
深刻了解中國人民愿望和現實需求的鄧小平認真調查研究國內外現代化的相關情況,弄清楚我國在現代化方面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力求為此作出科學判斷和決策。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馬爾科姆·麥克唐納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兩天后的3月23日他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簡化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同年12月6日,他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客人問題時提出了“小康之家”“小康的狀態”(后來簡稱為“小康社會”)新概念。他告訴客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巾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當然,比現在畢竟要好得多了?!?/p>
鄧小平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提出“小康社會”概念作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長點和關鍵環節呢?主要原因有三:
(一)深刻總結新中國前30年建設的經驗教訓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工業化方面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先行者。他們創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導、以重工業發展為優先、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為主體,限制、排斥乃至最終廢除商品經濟和市場機制,形成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既在特定的戰爭時期顯示了巨大優勢,又在和平發展時期暴露了弊端。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黨沒有工業化建設方面的經驗,主要是照搬蘇聯那一套,但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毛澤東提出“以蘇為戒”,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黨的八大在黨章中寫入“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黨的八大前夕,毛澤東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構想:第一步,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實現初步工業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還在黨的八大會議召開期間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時,將實現第二步目標所用的“幾十年的時間”明確為50年到100年。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但在實踐探索中未能從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與世界現代化的對比中去作出科學判斷和決策,現代化發展進程出現反復,比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8年在經濟建設上脫離當時中國的實際,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口號,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遭受嚴重挫折。黨經過努力糾正“左”的錯誤指導思想、進行經濟調整,到1963年前后才重新回到黨的八大作出的正確判斷上來。
第二次是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黨的工作重心從經濟建設、向科技進軍轉變為“以階級斗爭為綱”,黨和國家的正常政治經濟秩序遭受嚴重破壞,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受到嚴重干擾。
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澤東于1974年11月作出“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1975年1月鄧小平復出,在周恩來病重住院期間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遵循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進行全面整頓,短期內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面整頓只進行了11個月就被迫終止,剛剛在人民群眾中重燃的四個現代化之火再次熄滅。
這些失誤造成現實中我國如何實現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等諸多難題,倒逼黨中央在作出判斷和決策時不僅需要新的理念,還要特別重視吸取過去失誤帶來的教訓,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進行分析,作出經得起人民群眾長期實踐考驗的決策。
(二)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該首先弄清楚中國的基本國情,弄清楚中國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差距。他提出派人出去看看發達國家是怎樣搞的,“看看人家的現代工業發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們的經濟工作是怎么管的。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驗、好的經驗,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遵照鄧小平的意見,我國多批經濟代表團、考察團先后去了日本、西歐、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東南亞欠發達國家中的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參觀考察。鄧小平本人也多次率領代表團出國訪問,了解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和現實狀況。1978年10月24日,他在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參觀時,知道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比中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高了幾十倍后說,我懂得什么是現代化了。同年9月12日,鄧小平在朝鮮訪問時對金日成說:“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鄧小平認真思考中國原定的“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否可行、應該怎樣改進等問題。他在會見外賓時多次表示,“我們頭腦里開始想的同我們在摸索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有差距”,“實現四個現代化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困難些”。他認識到,在20世紀末我們肯定達不到日本、歐洲、美國和第三世界中有些發達國家的水平,能達到他們70年代的水平就很不了起。
(三)我國傳統社會理念的創新性轉化
“小康”一詞具有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色彩,在人民群眾心中印象深刻。該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中,原文是“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指老百姓對小康生活有強烈的向往和追求。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提出了“大同”和“小康”兩種社會理論模式。“大同”是最高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這種大同社會倡導“天下為公”“選賢用能”,反映了人們對堯舜時期互相謙讓的社會平等生活與和諧狀態的向往和懷念。小康社會比大同理想低一個層次,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社會生活平穩,社會治理良好,顯示出國泰民安的狀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禮記·禮運》)。儒家認為,夏商周時期,禹、湯、文、武、周公治理社會達到了小康水準,而此后社會混亂,失去了“天下大同”“小康社會”的優勢。
儒家的上述政治理想和社會模式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歷史上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都繼承和弘揚了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和《天朝田畝制度》中引述過《禮記·禮運》中的大同思想,提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試圖在自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天國式的理想社會,“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涤袨闅v經18年,“上覽古昔,下考當今,近觀中國,遠攬全球”(康有為《大同書》),撰寫了傳頌古今中外的《大同書》。該書內容極其復雜,充滿各種互相矛盾的觀念,但強調大同社會卻是其根本。孫中山更是反對一個民族“宰割于上”的民族壓迫,主張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同心協力,促使中國進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國。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統治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大同理念未能在中國變成現實。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從中國傳統理念中借用小康社會來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將現代社會價值觀和傳統社會理念相結合的一種新創造。他還運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和生活水平的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本來很抽象的社會發展目標轉化為形象的、具體的量化標準,這就使得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小康社會”既易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同,又便于與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水平作對比。
綜上,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提出20世紀末以小康社會作為現代化目標是中肯的、合適的,既堅持了毛澤東等領導人提出的中國現代化總體戰略,又對具體的實施目標和步驟作出了恰當的調整和完善,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生長點和突破點。繼毛澤東思想之后,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偉大飛躍。
二、闡明小康社會的標準、內涵及其在“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鄧小平認為小康社會內涵豐富,包括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社會、法制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地位特別重要。他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水平。這樣的小康社會既有明確的定性,又有國際通用量化標準作參照。這個水平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微不足道,但對于當時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廣大中國人民來說,則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那么,小康社會的標準、內涵及其在“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是怎樣的呢?
(一)小康社會的標準和內涵
為了確定小康社會的標準和內涵,鄧小平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和開放式探索。
1979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討論國家計委1979年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正式將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調整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指出,要使中國實現現代化,至少要看到我們國家的兩個重要特點:一個是底子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科學技術力量不強,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另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當時全國人口有九億多,其中80%是農民。同年10月他又指出,我們“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之所以要改這個口、把目標定低一點,就是為了防止重犯急于求成的錯誤。他明確指出:“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p>
對于小康社會的標準,鄧小平是通過對先進典型地區的實地調查研究總結出來的。1982年3月2日,他視察江蘇等地回京后談及在江、浙、滬了解到的達到小康目標時的社會狀況:一是人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解決了吃穿用問題;二是住房人均達到20平方米,解決了住房問題;三是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解決了就業問題;四是人不再外流,農村的人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五是有能力安排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中小學教育普及;六是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變化,大大減少犯罪行為。人們普遍將這六條看作是鄧小平最早提出的小康社會標準。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對這個標準作了全面、深入的闡釋,他認為翻兩番的意義很大,這意味著到20世紀末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居于世界前列。物質是基礎,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如果實現了翻兩番,就能實現真正的安定團結,國家的力量就真正強大起來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會大大增強。
依據鄧小平的相關論述,黨和國家的重大報告和決議對小康社會應該達到的水平作出了新的概括。
黨的十二大報告對小康社會的論述是:“我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將居于世界前列。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將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到那個時候,我國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還比較低,但同現在相比,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將大為增強?!?/p>
黨的十三大報告把“三步走”發展戰略中實現小康水平的第二步論述為“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的狀態?!皩崿F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顯上升。工業主要領域在技術方面大體接近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也將有較大提高。城鎮和絕大部分農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當于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p>
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所謂小康水平就是“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其實現途徑是根據不同地區情況提出不同要求:到2000年,目前已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的多數地區將普遍實現小康;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將在溫飽的基礎上向小康邁進。
黨的十四大鄭重宣示,“十一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重申“三步走”發展戰略時對小康水平的論述又比“八五”計劃時作了改進,認為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原定比1980年翻兩番的要求,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顯著增加,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布局比較合理。
實踐證明,199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1339.9億元,提前5年實現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1997年又提前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這充分證明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和標準是合乎實際的,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
(二)小康社會在“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鄧小平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相當大的目標,要相當長的時間。本世紀末也只能搞一個小康社會,要達到西方比較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還要再加上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中說:“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來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薄案匾氖?,有了這個基礎,再過五十年,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那時,十五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就是六萬億美元,這是以一九八0年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計算的,這個數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自此開始,鄧小平就將我國至21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具體確定為人均4000美元和國民生產總值6萬億美元。
鄧小平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概括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是在1987年4月30日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的會談中。他指出,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在1980年到1990年期間翻一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21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他強調“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黨的十三大報告正式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規定:“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p>
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小康社會在中國“三步走”發展戰略中處于中間階段,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在此階段之前有溫飽階段,在此之后有中國接近或超越西方比較發達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更高階段。如果這一中間階段不能扎扎實實地按照現代化的要求向前推進,就會因為現實環節的耽誤而打亂歷史、現實、未來的發展鏈條,使得未來的光輝前景不能如期實現。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庇^歷史,可以知興衰、知未來。未來是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觀未來能預測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政黨的方向及前景?,F實是發展鏈條中的關鍵突破口和著力點。歷史和現實中的強者未必在未來也是強者,而歷史和未來也不能把現實的耽誤作為辯護的理由或依據,只有做好現實工作才能實現順利發展。因此,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扎實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三、闡明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
要保證小康社會如期實現,關鍵是制訂好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并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為此,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逐步認清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制定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明了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正確路徑。
(一)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走對了就會贏得勝利,道路走錯了就將遭受挫折甚至失敗?!案锩h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睂τ诘缆穯栴},鄧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障。”我國要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必須切實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基本路線是人民的生命線、幸福線、保障線?;韭肪€至少要管100年,只能貫徹執行,不能背離或拋棄?;韭肪€的核心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于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鄧小平指出,“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F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二是“兩個基本點”,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保證我國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并在21世紀更好地前進;四項基本原則是現代化的政治基石和政治保證。這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的,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同時,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斷獲得新的內容,否則就會變成空洞口號或僵化教條,失去其政治保障的作用。
(三)必須正確解決發展經濟的體制、方式、重點和政策問題
長期以來,受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影響,人們習慣于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對立起來,認為計劃經濟姓“社”,市場經濟姓“資”。鄧小平經過反復研究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编囆∑疥P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闡釋解放了我們的思想,成為我國經濟現代化中的一個偉大創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活力。
經濟發展方式由發展規律決定??v觀歷史發展規律可以看出,任何國家的發展都會有起伏,是波浪式前進的。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再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鄧小平指出:“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p>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有效益的發展,要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系。鄧小平指出:“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辈荒芄膭畈磺袑嶋H的高速度,要防止重復建設和過熱現象,也不能像老牛拉破車那樣一直慢行。慢行就會落后,落后就將挨打。這是經濟發展的鐵律。
經濟發展要有重點。鄧小平從我國實際出發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農業是根本,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特別重要;能源和交通是基礎性建設,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要突出地抓緊抓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現代化的關鍵;教育是基礎,要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發展還要有正確的政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但實現共同富裕有一個過程,要有先有后。鄧小平指出,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勞動而先富裕起來,生活先好起來。他認為一部分人因為誠實勞動而致富,對左鄰右舍、其他單位、其他地區的人有強大的示范作用,就會帶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得到較快發展,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是一個大政策,是鄧小平提出的全新的思想和主張。
(四)必須維護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實現小康社會,達到現代化的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國內安定團結和國際和平發展環境。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尤為重要的是國內的安定團結。中國要擺脫落后狀態,實現現代化,必須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建設。對此,鄧小平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p>
和平的國際環境也十分重要。中國要發展經濟,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良好的可資利用的外部條件。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會見荷蘭首相呂德·呂貝爾斯時指出:“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彼J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對中國來說是寶貴機會,要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大膽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人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抓住機會一心一意謀發展。
(五)必須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的新概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就要求我們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嚴厲打擊經濟犯罪。此外,我們還要抓思想政治工作、樹立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能一手硬一手軟,只重物質文明,不重精神文明。鄧小平強調,“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四、堅定不移推進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深知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需要做到理論和實踐一致、知和行合一。他特別關注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進程,做到實干興邦。
(一)大力宣傳,為小康社會鼓勁加油
無論出席會議、外出調研,還是會見外賓、國內訪談,鄧小平一有機會就為小康社會作宣傳、造輿論。他說:“這幾年一直擺在我們腦子里的問題是,我們提出的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能不能實現,會不會落空?從提出到現在,五年過去了。從這五年看起來,這個目標不會落空。”他特別注重增強干部群眾建設小康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一再提醒人們“我們的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就是再過十三年,達到一個小康社會的水平”,任務還很艱巨,要在今后爭取滿意的經濟發展速度。他號召廣東、江蘇、上海等較發達地區干部群眾的思想要更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上幾個臺階,早些建成現代化,力爭用20年時間趕上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他說:“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一千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干部。對如何實現小康,我作了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份,一個省一個省算賬。我對這件事最感興趣。八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些話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國人民凝心聚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和熱情。
(二)認真調研,反復論證,為小康社會引路導航
為了指導小康社會建設,鄧小平十分重視下基層調研,深入實踐,掌握第一手資料。從1979年提出小康社會到1994年90歲高齡,他年年出去調研,從未間斷。在調研中他善于總結經驗,指明前景。例如,1983年他在蘇州調研時明確提出小康社會六條標準。在確定小康水平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美元還是1000美元的問題上,他反復調研,作過三次修改,起初定的是1000美元,后來發現高了一點,改為800美元,最后確定為800~1000美元。翻兩番的問題也是如此。他反復調研,一再核算,考慮人口、環境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和影響后才最終確定下來,并適當留有余地,絕不脫離實際定過高的指標。
(三)殫精竭慮,為建設小康社會排除阻礙
當小康社會建設受到阻礙或干擾時,鄧小平總是挺身而出,及時解難。他說:“我們這些人能做的工作,只是為大家創造條件。有了干擾,就排除它一下。發現有什么東西束縛了大家,幫助大家想點辦法,解放出來?!贬槍π】瞪鐣ㄔO初期人們心中沒有把握、行動上遲疑不決的狀態,他要求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都從實際出發作出具體規劃,解決心中無數、不好著力的問題。遇到“左”的或右的干擾,他總是帶頭加以排除。例如,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干擾是他最早發現并堅定不移地加以批判而逐步排除的;“八九政治風波”后,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實施所謂的嚴厲制裁,也是他堅定地“穩住陣腳”;在治理整頓時期經濟開始滑坡,他一發現就及時提醒,主張調整要適度;等等。這些都表明,鄧小平是一位既敢闖敢干、勇于擔當,又細心調研、顧全大局的杰出領導者。
綜上所述,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系統的、全面的,是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的,鄧小平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這些突出貢獻不僅使他在生前能夠看到我國迅速地、順利地實現從溫飽向小康社會推進,還為后繼中央領導集體持續、健康地推進小康社會進程,提前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飛躍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這也使得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短短的4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要求,我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主義的中國將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英雄的中華兒女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