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摘要:芭蕉香火龍舞作為廣西壯族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壯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文化,是壯族人民民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壯漢雙語教學中投入芭蕉香火龍,既創新了教學形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傳承了壯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借助芭蕉香火龍非遺文化這一活動促進壯漢雙語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壯漢雙語教學;芭蕉香火龍;文化遺產傳承;教學探究
一、芭蕉香火龍的內涵
1.1 芭蕉香火龍的興起
廣西壯族的芭蕉香火龍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有著濃厚的壯族稻作文化底蘊。芭蕉香火龍舞起源于傳統壯族的祭祀活動,后來發展成為壯族的民間慶典活動廣為流傳,此舞種抒發了壯族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心愿。
1.2 芭蕉香火龍的文化儀式
芭蕉香火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龍頭、龍身和龍尾,整個龍體以木棍為支撐,用麻繩作紐帶,全身用綠色芭蕉葉裝飾。芭蕉香火龍儀式整體分為三部分:準備儀式、進行儀式以及儀式后續。
二、芭蕉香火龍舞對壯漢雙語教學的影響
2.1 傳承了壯族優秀傳統文化
芭蕉香火龍舞在雙語教學中的開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強學生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當前在壯族地區并沒有一位“芭蕉香火龍”專業教師能夠將芭蕉香火龍舞整理成系統的教材供大家學習傳承。舞龍作為一項技術含量較高民間傳統藝術,其動作、神態及其背景音樂、配套樂器等都需要有專業的教授老師,芭蕉香火龍舞的傳承是多方力量共同發力的結果,雙語學校將芭蕉香火龍舞融入到雙語教學中,是為了傳承和保護壯族的本土文化,讓學生認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甚至希望通過學生傳承發揚。
2.2 讓學生得到多元化發展
學生不僅滿足了傳統課程的學習,而且能夠更多了解民俗活動,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團隊協作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團隊意識和奮發向上精神。通過接觸芭蕉香火龍舞藝術,學生可以近距離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芭蕉香火龍舞藝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還有助于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個性與品格。壯漢雙語教學與芭蕉香火龍舞文化的融合,不僅可以弘揚中華龍的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同時更能培養學生之間的默契,以及學生之間團結友愛、奮發拼搏的精神。
2.3 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堂趣味性
將芭蕉香火龍舞傳統民俗活動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使學校課堂更加多元,課程形式更加靈活,課堂內容更加豐富。老師帶領學生參加芭蕉香火龍舞的練習,既能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又能讓學生的身心發展得到滿足。另外,學生可以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大家對于芭蕉香火龍舞的態度,提高了學生調查分析的能力;在學習研究芭蕉香火龍舞的過程中,利用大課間、紅領巾廣播站等途徑探討芭蕉香火龍舞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對芭蕉香火龍舞的學習進行分析探討,可以增加學生問題溝通和解決的能力。
三、壯漢雙語教學與芭蕉香火龍文化遺產傳承的教學探究
3.1 加強觀念的運用
從主觀角度出發,芭蕉香火龍舞在雙語教學中的作用,必須多個層面上共同發力。要充分的對理念做出合理地運用,才能在雙語教學中不斷地獲得更加豐富的成果,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壯漢雙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培養學生進步;芭蕉香火龍舞民俗活動的理念,在于獲得精神和身體的放松,前者更加系統化,后者更加隨意化,通過對理念進行應用,能夠在壯漢雙語教學的指導和重塑方面,取得較好的成績。
3.2堅持師生共同探討運用
就芭蕉香火龍舞的傳承和發展,有很多優勢值得推廣,可是想要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成績,還是需要堅持師生共同探討來完成。首先,師生對于芭蕉香火龍舞理解是不同的,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是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受益者,教師是執行者,兩者應堅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利用。其次,在芭蕉香火龍舞活動的落實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與學生開展溝通、交流,觀察學生,而后要在下一個階段的教育部署上,調整芭蕉香火龍舞文化的傳承。第三,在師生共同分析時作出系統歸納,有效利用傳統民俗文化。
3.3 強化民俗活動的文化傳播
壯漢雙語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針對芭蕉香火龍舞的活動的演變、利用以及具體展現出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正確科學的解釋;其次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追溯芭蕉香火龍文化的歷史,讓學生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斷,制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并根據學習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模式。
3.4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加強學校學生對于傳統芭蕉香火龍文化的理解和研究,需要學校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并嚴格按照教學方案,靈活運用教學媒體,才能夠達到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傳統芭蕉香火龍舞的傳播者和弘揚者。首先應該制定教學方案,然后向學生宣傳有關芭蕉香火龍的歷史文化,并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教育,組織相關學科教師探究在課堂上滲透教學,在校園營造龍文化氛圍,之后進行經驗交流會,階段地總結交流研究成果,根據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再重新研討新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張亮.湘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形態觀況[J]. 體育科技, 2017(03):56-58.
[2]周俊. 民俗體育進入高校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J]. 老區建設, 2013, (02):60-61.
廣西省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中心學校 530212